书城管理李嘉诚财与智的哲学
28649300000061

第61章 原则与价值的哲学

“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原则是什么?原则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是自然法则,是真理,所以是不可改变的。

(2)不因人而异,是客观的。

(3)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举例来说,中国人所谓的因果循环、邪不胜正等等,都是符合上述三项特征的原则,如果我们将行为的“价值观”能结合到原则的层次,将使其适用性更宽广、格局更大、内心里更舒坦,而言行更能趋于一致。

即使采用原则中心的经营,仍不能掌握结果,结果由原则主导。如果每个人都用原则为中心生活,就一定可以得到好的结果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结果是由“原则或价值观”所主导……很多时候在坚持“原则”的当下常是在非常关键的时刻。

比如在一自助火锅店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用餐时间店内正高朋满座时,有一群客人吃完餐正在离开而空出一桌时,老板娘必须在一组先到的两人及一组稍稍后到的六人中做出抉择,若老板娘是由价值观出发,她可以选择六人小组先就座来保障自已的收益,但老板娘以客户公平权益为原则,将空出的的桌子给了先来的两位客人,老板娘赔着笑脸不停向六位客人道歉,并请六位客人包涵“公平”的原则。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明显地看到老板娘因坚持原则反而收益小了,但有趣的是,隔了10分钟六位客人又回头进火锅店,并告诉老板娘他们一致认为她的做法是公道的,所以又回来了。

这个过程正是老板娘的“原则”,使她不仅与客人建立了“信任”良好关系,也体现她的管理充满了智能。

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将个人的价值观充分地与原则贴近,方法虽多,离不开学习以及保持鲜活的思维。

李嘉诚创业过程有四项基本原则,总结如下:

(1)骑牛上市,稳扎稳打。

从1971年底香港大牛市出现,李嘉诚在第二年推进长实骑牛上市,因时机选得好,上市后24个小时,认购额竟超过了发行额的65.4倍,股值升了1倍多。有多年商场搏杀经验的李嘉诚敏锐地认识到,股票升值快,缩水也会是瞬间的事,因此要走稳健路线。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李嘉诚在1973年3月香港股市崩盘时,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

李嘉诚选择上市时间的方法也传给了儿子,2000年,TOM。COM由于有长实、和黄(李嘉诚的两家上市公司)背景和名牌效应,生逢其时(创业板刚成立不久属牛市期)

……大受追捧。

(2)人弃我取,熊市收购。

1973年的股灾造成香港地产业低潮。而李嘉诚深谙香港经济的兴衰规律,他认定,低潮过后又是高潮,于是趁股价处于低谷时收购了都市地产投资公司50%股权,既拣了便宜,又在客观上帮助了都市地产。这正是李嘉诚“人弃我取”经商战略的体现。

当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时,人们发现在地产业沉睡时,李嘉诚靠收购将他那个小小的地产公司壮大成一个地产王国。

(3)低进高出,善出奇兵。

低进高出,关键是眼光要准,李嘉诚此类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比较有名的是收购港灯一案。

1985年1月,李嘉诚抓住港灯的卖家置地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头天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扣价收购了港灯34%股权,仅此一项便节省了4.5亿港元。

有时,李嘉诚在股市大进大出,速度极快。典型的例子如1987年,李嘉诚在半个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27亿美元,购买英国大东公司的5%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股价高升,他又以同样快的速度抛出套现,净赚1亿美元。

(4)结构调整,贯穿始终。

从1984年起,李嘉诚进行了3次私有化行动。因为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公众股东及证监会制约的优势。私有化淡出股市也是一种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同时也避免了业务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