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学心机
28648600000033

第33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4)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为骁骑都尉,跟随周亚夫战于昌邑下,名扬天下。由于梁孝王私自授予李广将军印信,回朝后,他没有受到封赏。以后李广历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

为上郡太守时,匈奴大举内犯,景帝派一个宦官跟随李广“勒习兵击匈奴”。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前行,遇见三个匈奴人,就跟他们打了起来。这三个人射伤了宦官,“杀其骑且尽”,宦官就赶紧逃到李广的营帐。李广说:“是必射雕者也。”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追击那三个人。这三个人无马步行,行了数十里,李广命令手下骑兵散开,从两边包抄,由他亲自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把俘虏绑上山,远远地看见有几千匈奴骑兵奔了过来。匈奴兵看见李广,以为是汉人诱敌的疑兵,大吃一惊,立刻上山列下阵势。李广手下的一百名骑兵也很害怕,“欲驰还走”。李广说:“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于是李广命手下骑兵说:“前!”走到距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又下命令说:“皆下马解鞍!”手下的骑兵吃惊地说:“虏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李广笑了笑说:那些匈奴兵认为我们会退走,现在“解鞍以示不去”,正好让他们确信我们是诱敌之兵,过了一会儿,一名骑着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上马,带着十几名骑兵,边跑边射,射死了那个匈奴白马将领,然后重新才回到队里,卸下马鞍,“纵马卧”。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弗敢击”,半夜时,就撤退了。第二天,李广回到大军中。

武帝即位后,李广人为未央卫尉。他以骁骑将军的身份参加了马邑之战。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被匈奴称为“汉飞将军”,都躲开他,好几年不敢侵进右北平。后来李广做了郎中令,多次跟随大将军出征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军队大举征讨匈奴。卫青为使新失去侯爵的公孙敖立功,把李广由前将军调为右将军,行东道。东道迂回遥远,水草少,结果李广的军队迷了路,耽误了和大将军约定的军期。大将军的长史急切地催促李广手下幕僚到大将军那里受审对证,李广“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而自刭。

李广历任七郡太守,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为将清廉,所得赏赐,立刻分给部下,与士兵一起共饮食。李广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俸禄的官吏,却家无余财,他也始终没有过问一下家产的情况。李广“呐口少言”,和人闲居时,就在地上画军阵,“射阔狭以为饮”,他一生“专以射为戏”。李广带领军队,走到水源缺乏、粮食继绝的地方,找到水,“士卒不尽饮”,他就滴水不沾,士兵“不尽餐”,他就一口不尝。李广对待士兵“宽缓不苛”,所以士兵都很爱戴他,“乐为用”。他诚恳谨厚,像个乡下人,“口不能出辞”。李广死的那天,天下无论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年老的和年少的,都为他痛哭流涕。这是因为他那忠实的本心,真正感动了众人。难怪史学家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俗语来比喻李广人格的伟大。

点评:

李广“终不能复对刀笔之使”,而拔剑自刎,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又一个悲剧英雄,但是李广清正廉洁、为国尽忠、体恤下属,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却经久不衰。

11.士可死,民族气节不可丢

苏武牧羊的故事,记述了一段古老的历史,一位坚贞不屈的志士。

苏武(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治所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平陵侯苏建之中子,少以父任,为郎,后迁移中底监。

苏武入仕时,已是汉武帝晚年,经过几次打击匈奴的战争,基本上解除了边患,武帝正酝酿与匈奴修好。太初四年(前101),匈奴新单于且革是侯怕汉朝趁他立足未稳发动袭击,所以他说:“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并将汉朝拒不投降的使者尽数放归。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酬答匈奴的善意,便以苏武为中郎将使持节出使匈奴。并将匈奴留在汉的使者送回。随同苏武出使的有副中郎将张胜、吏常惠等约百余人。

苏武在匈奴完成使命将要回国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原来有个汉朝官员卫律降匈奴,受到单于器重,被封为丁灵王,其部下有个虞常,他母亲、弟弟都在汉朝。虞常在汉朝时,同苏武的副使张胜是朋友,他与张胜私下商议,准备乘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射杀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逃归汉朝。张胜表示赞许,而不告知苏武,一个月后,单于打猎,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按计划进行,不料有人向单于告发,虞常的计划败露被捉,单于大怒,让卫律审问。这时,张胜才把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认为,作为使者这样做,有负于国家,便准备自杀,被张胜、常惠抢救下来。虞常在审问中供出了张胜,单于便准备杀死汉朝的使者,有的匈奴贵族提议让使者投降,于是卫律受命招降苏武等人。苏武对常惠等讲:“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便引佩刀自杀,卫律急忙抱住了苏武。只见苏武鲜血喷涌,晕倒于地,经急救才苏醒过来。

单于对苏武的气节十分赏识,每天派人去探视、问候。当苏武伤好之后,单于便让人劝苏武投降,并准备在处分虞常时逼苏武就范。这天,先将虞常剑斩,然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投降者可赦免。匈奴屠者举剑作要砍杀之状,张胜经不住威胁,屈节投降了。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正使要连坐。苏武指出:“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面对匈奴屠者高高举起的剑,苏武毫无惧色。于是卫律又现身说法劝苏武投降,他说,我卫律以前从汉朝来归匈奴,受到单于的恩惠,封为王,拥有数万之众,满山的牲畜,十分富贵。你苏大人今天降,明天也就同我一样荣华富贵。苏武不予理睬。卫律又说:苏大人听我的话投降,我同你便是兄弟,不然,以后就是你想见我,也见不到了。苏武听后,怒不可遏,他斥责卫律说:你是汉家臣子,不顾祖国的大恩大义,背叛祖国,降于匈奴,我何用再见你?现在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人之生死,你不平心持正,反而要挑起汉与匈奴的战斗。随后,苏武列举了杀害汉朝使者的各政权的可悲下场:“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以此警告匈奴,并说,你们明知我苏武不会投降,这样作,就是要挑起汉与匈奴互相攻打,你们匈奴的大祸从此要开始了。

卫律将情况告知单于,单于又命将苏武放在大窖之中,不给饮食,这时,天降雨雪,苏武以雪吞旃毛为食,数日未死。单于见如此折磨,苏武还是不投降,便将他投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无人之地,让苏武放牧公羊,并说,等羊群产羊羔才能放苏武回去。公羊如何能产羔?这是永远不放苏武回去了。

辽远的北海,人迹罕至,萎萎枯草,凛凛朔风,只有寒鸦鼓噪,一片十分凄凉的景象。苏武只身在荒原上牧羊,五、六年里,匈奴不给一点儿粮食和衣服。身处绝境的苏武,毫不屈服,他要顽强地生存下去!他掘野鼠储藏的草食为生,夜间跻身于羊群取暖。朝廷给的汉节杖,他每天不离手,晚上放下,早上操持。节旄都掉落了,但这是祖国的象征,苏武仍然天天杖持。强烈的热爱祖国之心,使苏武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点燃着生命之火,苏武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苏武在北海五六年后,恰值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射猎到北海,见苏武为求生所学到的技艺,他十分赏识和敬重苏武,便接济苏武衣食,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三年,于靬王病故了,苏武牧的羊也丢失了一些,他又处在穷困艰难的生活之中。

在苏武出使的第二年,汉与匈奴发生战争,苏武的知交好友李陵被俘,后来投降了匈奴,被封为右校王。单于认为,苏武长期处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不保夕的绝境中,艰苦生活的折磨会使苏武软化,回心转意,便想利用李陵和苏武的旧谊,让李陵去劝降。李陵来到北海,为苏武设酒宴奏乐,并劝苏武道:单于知道我同子卿交情深厚,让我来劝说你。现在你回汉朝的路已经断了,只会徒然死在异国旷野,你的一片爱国心,又有谁知?随后,李陵讲述了苏武家中的情况,他哥哥、弟弟均已自杀,妻子改嫁,妹妹不知下落,苏武的儿子存亡未知。李陵又劝道:“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严肃地回答说:我苏武一家受国家大恩,常思为国效劳,虽死无恨。现在有机会杀身自效,即使“赴汤蹈火”也是心甘乐为的。李陵仍不甘心,又想相劝,苏武断然说道:“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一再表达了愿为祖国杀身成仁的心志。听了苏武对祖国的一片至诚之语,李陵喟然长叹,连声说:“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淌着泪,羞愧地离去了。

以后,李陵又来到北海,告诉苏武,汉武帝驾崩,苏武听后,向南号哭,表示哀悼。这时,苏武在北海已经渡过了十四个春秋。又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等使者,匈奴诡称苏武已死。此后,又有汉朝使者到匈奴,同苏武一起出使的常惠通过看守,连夜去见汉朝使者,陈说当年出使情况,并告知苏武尚在,他还教汉朝使者对单于讲:汉朝皇帝在上林苑中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朝使者以常惠所教向单于讨苏武等人,并责备单于作伪。单于及其左右只好答应放苏武等人回国。

苏武要回国了,李陵置酒相贺,他对苏武说道:现在你要荣归故里了。你坚贞不屈,威名扬于匈奴,功绩显于大汉,虽然史书上所记载的古代志节之士甚多,画上所表彰的忠贞者也不少,但是谁又能超过你呢?李陵的评论,并非过分。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苏武终于持节回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苏武从汉武帝天汉元年出使,至今回国,被羁于匈奴前后十九年,出使时,同行百余人,回来时,只剩九人。见此状况,苏武不禁悲愤交集。苏武出使时,是40岁的壮年男子,归来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人们欢迎这位历尽艰难、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苏武牧羊北海十九年,心存祖国,誓不投降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

点评:

苏武是一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为了自己的信念,历尽艰难也从不放弃,从而用自己的顽强不屈在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