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大出产之土地,而又为中国急迫之需要者,是为农业。此无他,一国之所赖以供养也。就现时计之,中国之人口百分之八十为农业。中国之大问题在使人民衣食丰足,故辟新地、整顿灌溉与保护工人、奖励畜牧、发展棉业、改良丝茶及改良中国种子等事业,尚须注意者甚多。若从此开始,亦可导中国繁盛,或可使其国人民投资于各项事业。若舍此不顾,欲保证实业之发达,盖亦难矣。
摘自孙中山《建国方略》(1917—1919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6页
现代经济皆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则中国学资本主义而未成,岂非大幸?将来大可取新近研究所得之制度而采用之。鄙人觉中国之可爱,正在此。
摘自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1920年3月)《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0页
中国何以会变成如是贫弱如是痛苦,我国以农立国,自有国家社会以来,皆以农业为国计民生之主干。故古来诸子百家关于政治问题之著作,多注重农业,以此为改造政治之张本。欧美各国在产业革命未发生前,其重农轻工商亦与我国无异。殆至十八世纪机器生产发明,产业革命发生后,工商业方起而代之,以工为本,商次之,农落后,是为世界人类生活大起变动之革命。由是各国皆重工业,极力求其发展。遂至一方生产过多,一方原料不给。彼工业国为维持其资本主义之生产,不能不尽力向外找殖民地,不能不尽力在内谋握政权以行其侵略政策,帝国主义于是乎起。帝国主义一出,全世界弱小民族与国家,无不被其侵略。不独小手工业尽被摧残,农业受害尤烈。不独澳、菲、印等地方尽被压迫,我国数千年之安定生活,及以农为本之国情亦随之根本摇动了。
摘自廖仲恺《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1924年7月)《廖仲恺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63年5月版第190—191页
吾中华,一农业国也。农民占人口之绝对多数,农村为建立民族文明之基础。故农民生活之安否,农村状况之荣枯,关系于国家之治乱与民族之兴衰者,影响至大。
摘自孙科《〈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序》(1933年7月)《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孔雪雄)中山文化教育馆发行1934年版第2页
沈玄庐先生富热情,长演说,他一生只看见社会人群的大我,后半生完全为农民农村做工作。……他说,“农民居国民总额中80%乃至85%,农业为全国生产基业,事实上证明中国农人的生活有解放的必要,农业生产有积极发展的必要。无论政治的、民族的任何方面,倘使忽视了农人为一般的主力,不惟政治失去基础,经济失去中坚,乃至整个民族失去生活的立场”。
摘自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1933年7月)中山文化教育馆发行1934年版第195页
中国,正跟今日一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样,农业生产构成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换句话说,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中国的农业生产的确在日趋枯萎,譬如:中国农产品的输出在一天一天减少,而国外农产品的输入反在相对地增多。同时因为农业生产的破落,大批的农民都在离开本乡,走向都市或是脱离生产,流为土匪流氓。但是,这样我们就能说农业生产已经不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吗?不,决不能的,因为这种事实只够表现:中国的农业生产正跟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衰落而在很快地崩坏,绝不是因为工业发达,农业循着资本主义的正常道路在作相对的萎缩。我们可以说,农业生产在相对的比例上,还是那样的“滞重”。
摘自陶直夫《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1935年8月18日)《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并且同国家民族的存亡问题密切地联系着。打算从整个国民经济危机中分离开来,独立地来解决农村问题,固然是不值一文钱的幻想;而打算从民族存亡问题分离开来,独立地从事农村建设,不管其有无远大计划,均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助长外来侵略势力的清道夫,国家民族的罪人。反之,在民族存亡的奋斗时代,农村建设运动应该同民族的抵抗图存相一致,积极地从增强农民为生活而奋斗的思想的物质的武装,进而为抵抗外来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侵略势力之思想的物质的武装。
摘自李紫翔《农村建设运动应有的转变》(1936年4月1日)《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四期
现在的农业问题,成为各个农业国家一切问题所总合的国际问题,因之其内容之复杂,更加增加理论研究之重要。只有从事理论的研究,才能使我们对于各个国家的农业问题之复杂性,不致迷离恍惚不知所从。
摘自漆琪生《农业理论的诸问题》(1936年5月)《中国农村经济论》上海黎明书局发行1936年5月版第15页
我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三,农业所得占全国所得五分之四。农村经济实为全国经济命脉之所系,证之历代兴亡,恒以农民革命为导火线,而年来国共之分裂,亦以土地问题为争执之要点,愈可信而有征矣。
摘自方显适《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6年6月)《中国经济研究》长沙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年版第163页
在典型的封建社会中间,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工作;手工业只是农家或者农村中的副业,并没有脱离了农村而独立发展起来,在这时候,大部分的农夫农妇在农闲时期兼营手工劳动,生产自己所消费的日常用品;同时大部分的手工业者也不放弃农业,他们仍在农忙时期参加田间工作。不过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分工,在这时候也已经略具萌芽。
摘自薛暮桥《封建、半封建和资本主义》(1937年3月)《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6月第60—61页
至于今天在经济的范围内的问题,则是如何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来充实抗战的力量,奠定建国的基础的问题。就农村经济范围来说,那么今天顶重要的还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业生产(这里不容许我们唱什么高调,建立机械化科学化的农业以“立国”),尽可能地安定并改善农民的生活,何“耕者有其田”的新的民主的农村关系方面而走。这个,也只有这个,才是今天顶迫切的问题。“以何立国”在今天是不应成为问题的;在将来是不会成为问题的。何必多为之费词呢。
摘自钱俊瑞《略论抗战中几个农村经济的问题》(1940年9月1日)《中国农村》第六卷第十期
中国以农立国,垂数千年,农业系民生供养的泉源,国富构成的中坚,外汇换取的主干,工业发展的基础,其重要可以想见。
摘自沈鸿烈《从农业观点论工业化》(1944年)《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1页
我国新兴之民族工业,虽乘第一次欧战之时机,蓬勃一时;但直至目前为止,中国国民经济之基础,仍建筑于农业之上。农业之盛衰不但影响农民之生活,抑亦关系全国工商业之荣瘁。盖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三;而农业所得,占全国所得五分之四,工业产品出路之钝畅,须视农民购买力之强弱为转移也。是故言中国实业者,决不能忽略农业之发展。考诸往史,历代国家之兴亡,恒以农民革命为导线。
摘自张肖梅《实业概论》(1944年)商务印书馆1944年8月初版第57页
中国战后要努力建国,建国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中国要现代化,要在经济上求自立,必须发展工业,但在努力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农业是不可忽视的,改进农业,其重要是不在发展工业之下的。在工业尚未能大量发展之前夕,更为改进中国农业的良好机会,因为发展工业不是说办就办得到的,技术的条件,资本的条件,社会的条件,都是要经过相当准备的。工业发展的准备,在中国将更繁重,吾人且在发展工业的期间,先多致力于农业的改进吧,农业的改进是很快可以开始的。国家的建设,其成败关系国运的盛衰,以农立国或以工建国的议论,可以宣告休战了,国家的命运固不能由于工业落后而颓微,亦不能因农业衰落而倾败啊。
摘自张则尧《中国农业经济问题》(1946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5页
吾人可以认定农业的衰落与国运的衰落,其间实有不可分割的联带,一个偏废或忽视农业的国家,纵使其文化昌明,商业通达,工业发展,其国家的生存的条件仍然是欠缺的。必须农业的发展能满足工业上的需要,又能供应人民的食料,则不但工业可以继续发展,农业亦随之发展,国民生计的富裕,国防资源的充实,都是不能偏废或忽视农业的。
摘自张则尧《中国农业经济问题》(1946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页
近来我国经济论坛上,“以农立国,以工建国”之论调,甚嚣尘上;诚以立国于今日云诡波谲风云变幻之国际社会,非有完备之工业制度,无以巩固国际,充实民生;惟农业为工业之基础,未有农业衰落而能建立完善之工业制度者,证之当世列强,益信而有征。
我国立国迄今,垂四千年,依然为一农业国家,国民人口以农民占最大多数,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全国土地,亦以农地为最多,国家财富,几完全建筑于农业经济基础上……
摘自寿勉成《〈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序》(1946年)《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1页
这种特殊的关系,是要这样表示的:农业建设是工业建设的前提,但在究局上,工业建设更应该说是农业建设的前提。
把农业建设当作工业建设的前提看,我们的论述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农业生产物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第二、农业生产物的别一部分,则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
摘自郭大力《生产建设论》(1947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47年第215页
在工业化的商品社会中,农业无疑要减低其在全体社会经济上的比重,反之,在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农业就不但要成为这个社会的经济重心,同时它还会本质地限制着这个社会的农业范畴以外的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
摘自王亚南《福建经济总论》(1947年)《王亚南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70页
我们的经济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为基础,其他经济部门均系围绕生产的中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我们有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有力地供给城市食粮与工业原料,解决人民生活,支持战争。
摘自王学文《关于经济调查提纲》(1948年6月)《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