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求索攻坚(上)
28609900000002

第2章 综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发明、勇于创造、不断进取的民族。几千年来,求索攻坚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求索”一词源于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说,尽管前进的道路漫长遥远,但我还要以上天下地、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寻,直至达到胜利的目标。“攻坚”是指作战时进攻敌人坚固的堡垒、城池。叶剑英元帅在他的诗句中曾形象地引用过:“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准确地说,求索攻坚就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去追求真理,不懈地攻克科学的堡垒。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进取,求索攻坚的奋斗史。它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光耀夺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男上下求索、奋斗终生。请看下列事例,就可以看出这一美德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弘扬与光大。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忍受腐刑之辱,历时几十载,著成《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华佗,用自己的身体作试验,发明了“麻沸散”,解除了从前给人做手术带来的剧烈痛苦。这一发明比西医用的麻醉药早1600余年。三国时期的机械革新家马钧,在制造龙骨水车、指南车中所运用的机械原理,领先于世界2800多年。在社会科学上,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家范缜针对佛教盛行、毒化人民的灵魂,仗义直言,坚持真理,著《神灭论》,有力地打击了有神论者的嚣张气焰。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与发明家,在求索攻坚的道路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是百折不挠、身体力行、坚持正义、造福人类。

这一精神的硕果,使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世界各地,使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至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土与爱国科学家,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他们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奋力走出一条科学救国、振奋民族精神之路。如地质学家李四光,针对外国学者的中国第四纪无冰川说,跋山涉水,考察大半个中国,有理有据地驳斥了洋人这一荒谬的结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爱国铁路工程师,面对洋人对中国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的冷嘲热讽,大胆探索,成功地运用“人字形”施工法,高效快速地建成京张铁路,令外国工程师瞠目结舌。

近现代爱国科学家的求索攻坚之路,把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和祖国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他们不仅在科学的高峰上不断攀登,同时向旧制度挑战,为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奋斗不止。

新中国的建立,为广大科学家、英雄模范施展才华,攻克科学堡垒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求索攻坚的革命精神,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他们在求索攻坚的道路上,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建立起自己的特色。首先,他们以先进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锐利的武器,同时发扬社会主义大家庭协同合作的精神,群体攻关,硕果累累。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率领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群体,连续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威震世界。优秀共产党员罗健夫和他领导的攻关课题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这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足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求索攻坚、科学兴业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社会主义事业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并促使它更加发扬、光大。

从以上历史发展轨迹的寻觅,我们可以看到求索攻坚这一传统美德昭示给我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这样一些道理。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无数劳动者在各条战线的辛勤劳动和刻苦攻关。尤其是世界进入“电子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更要求我们的青少年——未来的攻坚者,树立科学报国、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心理准备。时刻迎接着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日子。

要树立求索攻坚的意识、求实创新的精神。在学习上要勇于发现,善于发现,敢于攻坚,善于攻坚。尤其是青少年,要养成勤于动脑、动手、知难而上的品质。

青少年学生要打好基础知识,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已被公认为确凿无误的知识财富,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准备充足的动力。在学校里,从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的兴趣入手,培养自己初步的科学探索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