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领先他人一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家和市场都认可这样的说法:那些因循守旧、闭门造车的经营者,必定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企业通过创新经营,在市场的某些领域或层次领先一步,就能与企业对手拉开差距,这是确定企业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
从青少年时代起,毛泽东看到中国的积弱不振,"三座大山"带给广大人民的沉重负担,就已经心存高远,立志要为中国的翻身解放而奋斗。他所领导和指挥的那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除旧立新,当然就要创新,要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面貌,改变中国社会的旧传统、旧制度。"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无不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毛泽东的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他的现代意识上。他的眼光,他的追求,他的创造,都是昂首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观念,他是现代文明的崇拜者、追求者、构想者和描绘者。他在求学时期就较多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后来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同样是西方文明的光辉成果,这些外来思想所阐述的反对阶级压迫、主张大众民主、向往社会平等的现代内容,对毛泽东自始至终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特别重视维护无权无势者的利益,曾数次在党外呼吁实行民主制,曾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民主实验,提出要用"民主"二字走出兴亡周期律。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都是民主与平等的信仰者与实践者;用现代性的民主、平等观念来反对专制和压迫,一直都是他的追求和目标。
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更体现在他的超越意识上。1964年1月,毛泽东在同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我们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我们丢掉了天条!记住,永远不要把天条看得太重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毛泽东看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以孙悟空自喻,说他自己身上有"猴气",这个"猴气",就是指要超越一切既存规范规则,要突破所有教条习惯。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主张要敢于怀疑,敢于"造反"。1953年3月,毛泽东在谈到创新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创造出来的,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一有迷信,就把我们的脑子压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问题,那很危险。"同年5月,他还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不要怕,马克思也是人。
中国革命是一场充满了创造性的革命,它的创造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的创造性。毛泽东以他深厚的理论功底,超乎常人的智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坚韧的毅力和极为强烈的革命精神,积极努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贡献出了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功劳。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敢于突破一切的创新精神,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创新需要有卓越的眼光和超强的恒心,创新也要有承受打击和失败的勇气。在这些方面,毛泽东都显露出常人难以企及的远见卓识和高远的境界。1925年党的"四大"召开前夕,一直在广州致力于国共合作工作的毛泽东,突然回韶山养病去了,在那次会议上,他连中央候补委员都没选上。他突然返回家乡到底是做什么去了呢?原来他是埋头在那里搞起了农民运动,等他再次回到广州的时候,便已经是农民运动的权威了。但是,他所提出的那些农民运动主张,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党内大部分人的支持和认同,1927年4月底5月初,在武汉召开的党的"五大"上,毛泽东只是候补代表,虽有发言权,但没有选举权。他针对土地改革提出的方案,被陈独秀直接丢在了抽屉内,拒绝拿到会上讨论。毛泽东在会上勉强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然而,后来的中国革命历程却表明,毛泽东所设计的这条中国革命之路,以农村包围城市,反苏联经验而行之,不迷信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条条,才真正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前无古人,当时没有其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而是自己创新经过实践和中国国情摸索出来的,并承受了无尽的压力,这种超凡脱俗的创新精神,为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所罕有。
毛泽东的一生,是不断创造的一生。他说:最不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馍。毕生努力追求创新,是毛泽东的精神,是毛泽东的特质,也是他的力量和勇气的表现。毛泽东所作的那些决策决定都并非是信手拈来的,无论是秋收起义后转赴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初期果断推陈出新开展敌后游击战,还是在革命困难时期发动苏区兵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或者在1946年间打开大门欢迎美军记者团前来参观访问,毛泽东的身上无不散发着革命者的那种不拘小节、随时准备打破旧的原则教条,而用新的观念和方式来推进革命的非凡气质。正是在这种非凡气质的支撑下,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出人意料,化腐朽为神奇,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将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烧掉了落后愚昧的旧世界,打造出了一个新中国。
产品可以创新,而且必须创新;消费可以时尚,而且必须追求时尚。否则,企业渐渐地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北京前门外的大碗茶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遭到市场的淘汰是注定的。今天即便让已然由大姑娘变成了老太太的原班人马去卖,恐怕也会无人问津。实践证明,90%以上的企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便是因为研发新产品所带来的成功。
"变"是唯一的不变。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必须以产品在市场上发言。新产品营销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动力,是维持企业活力的保障。而且假如新产品有着很好的市场定位,是整个社会的焦点,那么购买者势必会趋之若鹜,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将会无可阻挡!
只有不断地生产新产品,才能持续地培育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当原来的产品出现滞销甚至衰退迹象,不能再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更高利润的时候,企业便会以新产品取而代之。
推出新产品,往往能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这样就能始终确保自己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移动曾经长期自满于自己的"全球通"业务,可当联通也开始进入市场"抢食"时,中国移动便开始相继推出"神州行"、"动感地带"和更细分的"校园卡"业务等等,以各种创新产品应对来自联通的挑战,并最终化险为夷。
对于美国汽车业来说,亨利·福特可以说是一面旗帜。他是美国人民的英雄,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正是他改变了所有美国人长期不变的生活方式。他的公司生产的那些价廉物美的福特车,迅速走进了美国家庭,让每一位美国人都能够以车代步。不过,面对后来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他却没有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是以傲慢的姿态拒绝创新,最终使得他的企业开始走下坡路。
自1889年起,福特曾经两次试图开办汽车公司,却均因管理不善而告终。到了1903年,福特与人合伙创办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并特意聘请管理专家进行经营,一度使自己的福特T型车独步市场。福特公司一举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第一霸主。此后,福特开始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他就此自满自足,停止了创新和改变的步伐。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福特只生产型号单一、色彩单一的T型车。
这时候,美国人民需要的不仅是一辆汽车,黑色、毫无变化的福特汽车不再是美国人民购买汽车时的唯一选择。尽管销售人员曾数次建议增加汽车的外观和色彩的可选择性,但傲慢的福特回答说:"顾客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因为不愿改变自己的汽车设计去适应市场的需要,曾经风光无限的福特公司就此裹足不前。到了1928年,福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被他的对手通用汽车公司超越。亨利·福特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亨利·福特晚年的时候,福特汽车公司已经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福特的继任者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福特汽车公司又重新迈开了创新的步伐,开始跟上市场的脚步,再一次焕发出生机。福特的旗帜又开始高高飘扬。很快的,福特家族的固执血液又开始涌动起来,福特公司再次停步不前。这次的败落让福特不得不把经营权转让给他人。
即使是管理模式十分先进的福特公司,在快速变化的市场背景下无法做出及时应对时,也无法逃脱失败的厄运。一个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企业是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只有那些勇于创新,不断向自己发起挑战的企业才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世界排名第一的移动通信供应商诺基亚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在通信行业处于领军地位的。它原本是靠加工木材起家的百年企业。在人们的印象里,木材和通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对于一个木材企业来说,要转型为以科技占主导地位的通信行业,毋庸置疑,需要极大的魄力和承受失败的能力。1990年以前,诺基亚的业务主要是木材加工和橡胶制品。它位于北欧只有500万人口的芬兰,它在本国的市场十分狭小。那时候,它主要为苏联提供橡胶制品,市场稳定。可是,1990年苏联解体之后,诺基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当时的管理者意识到企业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改变。但是这个建议却遭到了董事会成员的极力反对。没有人知道在转型之后,企业还能否继续生存下去;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企业怎样才能够安然生存。最终,诺基亚的管理者毅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几十年的业务进行了重大的改变,木材加工、橡胶制品和电视机生产企业被迅速出售,他们开始将全部身心投入到通信产业上。
诺基亚在进行了大变革之后,获得了迅速而稳步的发展,到了2002年,它已经在世界通信行业中位居佼佼者行列。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多变的时代。尽管有些变化我们暂时难以察觉,但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变化无声无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果企业不能对这种潜在的变化有着灵敏的感知,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就只能被这样的变化所吞噬。就像那个著名的"温水效应",一只青蛙被放在冷水里,它非常自在快活地游动着。在水被一点点加热时,它浑然不觉,等到水变得很烫时它已经无力跳出了。只有那些敏锐地关注着环境的细微变化的企业,才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从容应对即将发生的变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变化是永恒的。
从中国企业名称的变化之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深圳万科是我国的知名企业,万科的王石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当代的商业英雄。1984年,万科注册成立,当时它叫做"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5年,名字改成了"深圳现代企业公司"。到了1988年,王石认真研究了索尼等知名企业,再次把自己的公司改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公司"。1993年,万科再次改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沿用至今。从万科名字的变更中,我们不仅仅能够看到它的发展壮大,更可以看出它为了适应市场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社会环境在改变,万科也随之改变。
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像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在生物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变化,会将那些无法因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的生物逐步淘汰掉,而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通过改变了自身而适应了环境变化的。企业也要像那些适应了环境变化的物种一样,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以后,不断调整自身,从工作方式、体制、制度、业务增长方式、信息系统、人员构成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和适应,一个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过慢或是不再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是依照企业的功能来设置的,只有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企业才能良好发展。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功能就会相应改变,与之配合的内部组织结构也要有所调整,企业正是在这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之间不断调整,才得以发展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