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
“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从来没有听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禅思禅悟
由《易经》演化而来的“否极泰来”是最能概括人的运势的了。
万事万物的变化也都遵循着这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倒霉到了极点的时候,也许就是他转运的时候;而当一个人幸运得不能再幸运的时候,他就要注意了,因为这一切的幸运有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要有点居安思危的意识;当你痛苦迷茫的时候,要想想最差的结果不过如此,事情总有好起来的一天。明白了这种人生的无常,用平和的心境生活,是人与生俱来的福气。
人世的痛苦
[德国]叔本华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我们观察世界,见事事处处,都充满痛苦,都源于生活本身之需要,且不可分离,真可谓毫无意义可言,不合于道理。个别的不幸,固然似为不期而遇的事物,但作为通常的不幸,则事出一辙,可见是必然的。
像大多数哲学体系所宣示的那样,恶事,其本质便是消极,以我看来,并不合理。恶事犹如他事,亦有积极的一面,其存在也常常使人感觉到。其实,幸运亦属消极。换言之,幸福与满足,就痛苦定归于消灭之情境而言,常常含有欲望圆满的意义。
它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即通常所见,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世界上的快乐,假如以其重量来衡量,常常超过痛苦,否则无论如何,二者之间总能扯平。对于这种说法,读者若想考察其合理与否,请试取两个相互啖食的动物,其中一个正恣意噬于另一个,大家可以尽其所有的情感来作一个比较。
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这种安慰的方式,人人都能做到。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则意味着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我们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戏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这群羊,都将或先或后,依次选择而被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厄运——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正早已等待在其后了。
时间逼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又常在后头鞭策着我们,犹如一个监工。只有当我们陷入烦恼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时间才会驻足不前。
然而不幸的命运,亦有其作用。若将空气去掉压力,那么我们的躯壳将会因此而破裂。所以,若将人的生活去掉其需要、困难以及逆境,但凡是人们的各种作为,皆会取得成就,这时,他们就会变得骄傲,不可一世。人体虽张大而不至于破裂,但必将会暴露其愚蠢,甚至不可羁绊到疯狂。由此说来,相当的忧患、痛苦、烦恼,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船若不载重以镇平衡,则会颠簸不定,且将会不能直线前进。
确实,工作、烦恼构成了众多人的毕生经历,尽人皆同,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假如让其欲望旋即得到满足,人将何以打发其一生呢?他们虽然生于世又能有何作为呢?倘若这个世界成为繁华安逸的天国,乳蜜甘芳的乐土,窈窕淑女,悉配贤才,无冤无仇,那么,人们必定会无聊至极,抑或会因烦闷而死;再不,就会有战斗、屠杀、谋害等随之而来。如此一来,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较之现在所受自然会更加深重。
禅思禅悟我们对苦难的感情甚至到了憎恨的地步,在遇到苦难的时候,我们觉得命运对自己如此的不公。我们憎恨天不降大任于我,照样劳我筋骨,饿我体肤,乏我心智,坏我心情。然而,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这些无常,我们才能明白幸福之得来不易,须得好好珍惜。
会走路的梦
铁凝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
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糨糊的嘎巴儿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信写得无比尽情—— 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
“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
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便是需要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老人,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
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
“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老路旧街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我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窗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束,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称为花的街了。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是长街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禅思禅悟
“安忍”,是美好的佛法,会带来利益和幸福。“精进”,是不刻意、不勉强,它激荡的是内心的一种欢喜。“安忍精进”是对身处逆境的芸芸众生的勉励。
快乐和幸福其实很简单,我们一直置身其中而未能察觉。每当我们遇上令人痛苦和麻烦的事情时,总是会想起那些简单平凡的日子,也总能细微地察觉到生命中原有的单纯和美好。因为关注点不同,所以逆境往往多于顺境,经历了所有如意、不如意,人生才得圆满。人就像航行于人生海洋的帆船,需要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经历了波折才能最终到达彼岸。心情沮丧的时候,不妨出去晒晒太阳。只要太阳能够照常升起,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顿勤
释刚晓
一
顿勤死了。
下午,学僧们随晚殿给他打普佛。近几天大雄宝殿油漆,临时殿堂就在我的门口,可是,下午我没有上殿,我有些怕看见顿勤的牌位,而实在来说确又理不清自己的情感。
我很怪癖,与学院师僧很少来往。但是关于顿勤,虽然我并不十分的熟悉了解,却是我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学僧之一。他现在死了,我也有些自己的思绪,自觉应该写出来,当然,不是为了死去了的顿勤。
拿起笔来,却难以写出像样的文字,纸上留下的印痕,凌乱不堪——我的笔不听指挥。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晚上,学僧们自修,法师又在组织大家就顿勤的死展开讨论,我站在楼下听了一会儿,竟然愈感悲哀。
我们培养出来了些什么样的学僧?
晚鼓已经打过了,可我实在忍不得心头的难耐,我必须说点什么!
二
无情未必真豪杰。正信的佛教徒绝对也谈情,绝对也说爱。
但是,谈情,谈的是大情——觉悟的情!
但是,说爱,说的是大爱——解脱的爱!
然而,又有几多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顿勤自然不明白,不然,他就不会既然辞亲出家,却又摆脱不了世俗的卿卿我我,以至于最后得到如此一个结果。
顿勤死了,死了也就死了,但我们还活着。死去的已不能复生,活着的人最终也要死去,可是,看着同门同龄人死去,我们能不心悸吗?
我们曾不止一次诵过孤坟多是少年人,但不能只是念念而已呀。
正信的佛教徒,敢于直下承担一切的一切。但这是怎样的喜与哀呢?我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出家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一定会渐渐忘掉顿勤的死。如果他的死也只是空中飞鸟一般,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只是谈话的题目,那么,佛教还有什么希望?
我们还活着!
三
顿勤不能算是一个好学僧。
第二十二期《甘露》出来以后,要给各地的作者汇寄稿费,当我准备往邮局去的时候,在佛学院门口碰上了他。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先向我打招呼,问有没有他可以帮上忙的地方,我看他未开言先微笑,就让他上了邮局汇款。当他回来向我报账时,笑着说:原来写文章还有稿费,那我也投几篇。过后不多天,他真的送来了两首诗歌。作为期刊的编辑,自然有不少的稿子要处理,大概他认为自己是本院的学僧,我应该认识吧,在稿子上连名字都没有写。我这人向来怪癖,没有给他回言,只是当时告诉他:学僧的稿子由藏学法师处理,到时候我交他一并决定。
随后学院决定让我接替宗行法师教唯识课,一次考试下来,就他一个不及格,这时我才知道他叫顿勤。
一天,学院校医操医生在誊写一本拳谱,说是一个学僧整理出来的。过不多久,顿勤就送给我一份拳谱,告诉说他整理这个用了近一年时间,看我身体单薄,让我练习试试。当时我不好意思不接,但过后我却把这拳谱烧了。想来真是辜负了他的一片心意。
现在他死了,我连一点儿可作纪念的物什也没有,悲哉!
四
今天中午,我听见常贤法师与几个学僧谈论顿勤,我一下感到好奇:他已经自动退学这么一段时间了,怎么现在又谈他呢?一探之下,原来他死了,已经死了好多时日,谁也说不清到底是死于哪一日,但昨天晚上常贤做梦,梦见顿勤来搅扰他,他于是力促让学院给打一个普佛。
真的吗?我不敢相信。
然而,这是真的。
顿勤比较调皮,毕竟一个学院,我看得出来。但对于一个小和尚来说,这算得上毛病吗?即使算,也无伤大雅。
顿勤这名字我听得不少,在每一次教务会上,总要提到他,他是坏学生的代表。坏自然是坏,可是我们作为他的老师,难道就没有责任?他成绩不好,他调皮,可我们对顿勤做了些什么呢?我呢,上过课就走,除非有学僧主动来找我讨论。可看见我的桌子上方:别与我说话,大都是迫不得已不来的。其他法师,我见对于顿勤喝来骂去的多,张口你这么做不怕堕地狱吗?闭口你的习气怎么这么重!可是,请问有谁给他讲清过地狱的道理,说明白过到底什么是习气?作为一个出家人一定深信地狱,一定明白如此常见的名词习气。可惜,我们应该想一想,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真懂吗?再者,我们都是出家人,我们手打心口想一想,哪一个出家人的背后没有一个不忍猝说的故事?出家好几年的我,也不敢说真的明白地狱的道理,信也是迷信而难以称得上智信。
我们在教给学僧要如此如此做时,也一定得给他们说清为什么要如此如此做。当我们自己违犯因明规则的时候,却在要求学僧,行吗?
我们佛学院是以把学僧培养成既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又有切实修持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各地寺院的管理人才为目标。实际呢,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僧却总是以点代面、错会义理,使得姥姥不愿疼,舅舅不愿爱。
五
顿勤死了,死得很干净。
他是离开学院后死的,我们学院可以完全不负责任,但良心能安吗?他在我们学院念了一年半时间书,可我们始终没有能够让佛理滋润得了他的心田,让他浪费了一年半的光阴!
从佛学院退学后他回到了四祖寺,但他死的时候,却是到寺院外面死的,可以说他也还算得上有点儿良心,若他在寺院里边儿喝下那药,寺院能脱了干系吗?他出家了,为什么伟大的佛理却始终改变不了他那世俗的情爱观念?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施行的圆满至善的教育,可我们这些歪嘴和尚却始终不在根本观念上用心思哟!
佛陀在哀叹!
六
死的原因是因为生,但这是亲因缘,增上缘呢?
晚自修时法师组织学僧讨论,但谈得太无奈。
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顿勤的死能够让我们有所触动,进而在增上缘上多有点儿收获,那么,这比给顿勤打一场普佛有效得多。
死者长已矣,而活着的人呢?
禅思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