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风居虽则结构堂皇,可是里面却也坍败得可以;至于杨家牌楼附近的风木庵哩,丁氏的手迹尚新,茅庵的木架也在,但不晓怎么,一走进去,就感到了一种扑人的霉灰冷气。当时大厅上停在那里的两口丁氏的棺材,想是这一种冷气的发源之处,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因为刚刚在看了这两处衰落的别墅之后,所以一到花坞,就觉得清新安逸,像世外桃源的样子了。
自北高峰后,向北直下的这一条坞里,没有洋楼,也没有伟大的建筑,而从竹叶杂树中间透露出来的屋檐半角,女墙一围,看将过去却又显得异常的整洁,异常的清丽。英文字典里有Cottage的这一个名字,而形容这些茅屋田庄的安闲小洁的字眼,又有着许多像Tiny,Dainty的绝妙佳词,我虽则还没有到过英国的乡间,但到了花坞,看了这些小庵却不能自已地便想起了这种只在小说里读过的英文字母。我手指着那些在林间散点着的小小的茅庵,回头来就问车夫:
“我们可能进去?”车夫说:
“自然是可以的。”于是就在一曲溪旁,走上了山路高一段的地方,到了静掩在那里的,双黑板的墙门之外。
车夫使劲敲了几下,庵里的木鱼声停了,接着门里头就有一位女人的声音,问外面谁在敲门。车夫说明了来意,铁门闩一响,半边的门开了,出来迎接我们的,却是一位白发盈头,皱纹很少的老婆婆。
庵里面的洁净,一间一间小房间的布置很清雅,以及庭前屋后树木的参差掩映,和厅上佛座下经卷的纵横,你若看了之后,仍不起皈依弃世之心的,我敢断定你就是没有感觉的木石。
那位带发修行的老比丘尼去为我们烧茶煮水的中间,我远远听见了几声从谷底传来的鹊噪的声音;大约天时向暮,乌鹊来归巢了,谷里的静,反因这几声的急噪,而加深了一层。
我们静坐着,喝干了两壶极清极酽的茶后,该回去了,迟疑了一会,我就拿出了一张纸币,当做茶钱,那一位老比丘尼却笑起来了,并且婉慢地说:“先生!这可以不必,我们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钱买的。”
推让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说:
“这给你做个外快罢!”
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礼拜的星期日,和新来杭州住的几位朋友遇见之后,他们问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时提出了花坞,他们是有一乘自备汽车的,经松木场,过古荡东岳而去花坞,只须二十分钟,就可以到。
十余年来的变革,在花坞里也留下了痕迹。竹木的清幽,山溪的静妙,虽则还同太古时一样,但房屋加多了,地价当然也增高了几百倍。而最令人感到不快的,却是这花坞的住民的变作了狡猾的商人。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也不像从前的恬淡了,建筑物和器具之类,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
同去的几位,因为没有见到十余年前花坞的处女时期,所以仍旧感觉得非常满意,以为九溪十八涧、云栖决没有这样的清幽深邃。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忽被有钱有势的人奸了以后又被弃的状态。
禅思禅悟
“旅游”是个很时髦的词,旅游分为很多种。但是,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旅游,尽管旅游的初衷是想清闲放松一下,可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人,旅游鲜有的快感也在叫卖声、汗臭味、推搡脏话中遗失殆尽。
本想去找回曾经给予自己内心安宁的港湾,何曾想到是在商业化气息中握手踟蹰。不论是对于自己内心的悲悯,还是对于社会文明和文化缺陷的怜悯,无不是出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这种情是天地之正气,是乾坤之佛心。
珍珠鸟
冯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般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身影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见,却见它们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呀,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茂盛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探出来,因为它小,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个小家伙只是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一叫,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下,决不飞出去。
渐渐的,它胆子大了,就落到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小家伙亲近的情谊。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友好地陪伴着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禅思禅悟
与鸟儿相交,重在信任。与人相交,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要总是担心被别人算计。担心吃亏,往往会真的吃亏。现代人普遍患有“缺爱症”,缺乏的是真诚、智慧的爱,以致很多人自大妄为,自我膨胀。人必须缩小自己,如一粒微尘,放开心胸尊重他人,生起感恩之心,对于别人多一分包容,世界就会获得多一分安宁。
小木屋
尹清轶
我曾和一位朋友设想到一处偏僻的山乡,在山脚下的小溪旁盖几间茅屋,办一所山村小学。夏天,我们在大树下教孩子们识字、做算术,热了就到小溪里洗澡、捉小鱼;秋天,满山的野枣、柿子,孩子们像一只只猴子攀挂在枝杈上。
晚上,我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讲“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我们甚至决定,那一群孩子就由我们自己亲自生养。
我见过的小木屋一共有两处。一处在白云山,一处在王屋山。在白云山那天,穿过一座嘎吱嘎吱作响的木桥,便是依山搭建的小木屋。那小木屋用木板和树皮建成,古朴而苍老。推开门,里面除了两张同样嘎吱嘎吱作响的木床和桌子外,便是一台没有图像的旧电视机,没有图像正合我的意,我甚至想,要是没有这台电视机该多好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掺和,使我如同看一张“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赝品,兴奋之余多少掠过一丝遗憾。好在同伴拉我去河边,那河水清澈见底,像时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几个先我们而至的游客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正用树枝做的没有浮漂的鱼竿钓鱼,那情形倒使我觉得,他们更像面前放着壶和茶盏,席地而坐的隐士或高人。
在王屋山,步行了几里山路,我和同伴正默念着愚公,以便使自己疲惫的双腿能像他挖山不止的镢头,坚定而有力。突然,一座座红色的小木屋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们依山逶迤,在青山翠树的衬托下,就像一片片秋天的枫叶飘落在那里。已记不清我们是怎样奔向小木屋的,只记得小木屋前那簇玫瑰花被风一吹,像一群唧唧喳喳的村童,几乎把脑袋探进屋里。那晚,我们躺在木屋里唯一的一张床上,像两个蚕茧里化蝶的蛹……岁月风化着额头,多少往事像沙砾一样荡然无迹,唯有嶙峋的痴念兀立着。
正如孟加拉一棵七叶树下的那位老人说的:
“云雾遮满天空,雨也不停地下。我不知道我的心里有什么在动荡……”
禅思禅悟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即使世界完全静默,有禅心的人也能听见静默的声音,这就是“只手之声”,在沉默的独处中我们能听见的是什么?在喧嚣的尘世里,我们没听见的又是什么呢?
春天过去了
章浩
我很冷,风更冷。为了抵挡风,我缩紧了身子,我竖起了衣领,我弓着腰,我碎步地走,口里的气憋不住,从牙缝里挤出来,白雾一样,散到身后。路有点软,我踏上去,脚微微地下沉,久了,鞋边湿润了半圈,黄色的泥巴粘在上面。
我使劲地甩动脚,我想把泥巴甩到田里去,沟里去,水渠里去,一丛一丛的麦子上面去。我甩麻了脚,泥巴还是甩也甩不掉。然后我的手感觉能够伸出来了,身子放大了,步也大了,头伸得长了,眼光看得远了。麦子地望也望不到边,麦子地高高低低,麦子地枯黄下面绿亮起来了,麦子地其实都绿了,偷偷地、嗤嗤地、害羞地笑着。天空,却还是灰蒙蒙的。
麦子地里旁边有沟渠,枯成粉末的草蓬松着,脚踏上去,一丝丝的尘,升腾起来,又瞬息如青烟一般飘散。沟渠正巧隐没了我的身影。我常常想,如果我在枯草上睡着了,母亲一定整天整天都找不到我。我只是这样想想而已,枯草看起来可以在上面睡觉,但我知道,哪怕坐在上面,时间略久点,水就会悄无声息地钻出来,钻得屁股湿漉漉难受。风,虽然冷,其实不硬。再说沟渠将风消灭了,我愿意待在沟渠里。好像没有人发现,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用手将枯草拨开,或者用脚踢开,如果有点绿色划着嘶溜溜的声响闯入你的眼里,我就知道:那一定是“雀抖擞”了。它嫩得让你不敢去碰,它绿得让你发愣。我用手从地里整棵挖出它来,不像夏天的蚂蚱菜,那个时候我用手掐它们。掐“雀抖擞”,它们会疼,一定的。小小的圆形的叶片,紧紧地挤在一起,连一丝丝的纹理都透明一样,还清清楚楚。它们就是小小的麻雀,它们看着我,惊恐不安,浑身抖动着。
麻雀满地里都有,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也不知道它们怎么会天天这样聒噪。
它们的嗓子一定好。现在,我对麻雀没有兴趣,麻雀只有在冬天才去掏它们,因为那个时候,蛇都睡觉了,到现在还没有睡醒。
趁蛇还没有睡醒,要赶紧到麦田里去。软软的、滑滑的面条菜在麦子身下疯长。竟然会没有人知道,麦田里还有这样的好东西。它们将身子紧贴着麦子长,它们只长叶子,没有骨头。它们的叶子毛茸茸,是淡绿色的,隐在田里。它们挺孤独的,单棵单棵长。沿着麦田要一直走啊走啊,要走多久,才有一棵面条菜啊?我很久以后,看见超市里卖绿色的面条,我就想,它们一定不好,因为它们硬,还直,那绿看起来假。面条菜下到滚烫的水里,翻腾着,立即就开花了,水都淡绿色了,盛在碗里,就绿得你眼发直,就绿得你不忍心望嘴里送。
走累了,靠在树上,才发现,树也早青了,树也湿漉漉的了,树病了,身上长了疙瘩,马上就要爆炸开一样。我看见爆炸前的情景,那些疙瘩里面有淡绿色的肉,我知道,以后,它们会长成数也数不清的叶子,遮住了太阳,遮住了树下的草,遮住了蝉。要偷懒,就去挖麦蒿,这名字后来我感觉一定是文人瞎编造的。麦蒿最多的地方并不是麦田,是在麦田旁边的荒地,在田垄、在沟里、在地角边边上。它们一天就胖了许多,它们两天就铺展许多,它们三天就硬了许多,它们四天就蹿了秆子,等它们有小小的花蕊了,那些花蕊都散开,只在最上面绽开一点黄,杏花就开了,桃树也着急得先把一点粉红涂抹在枝条上。苹果花开了,梨花开了,麦子把你的脚砍掉了一样,你只剩下膝盖了,风让你懒洋洋的,到处都是人了,满世界都是绿了,这个时候,我知道,春天其实已经过去了。不单单是春天,所有的事情也都是这样,只有在你一个人感觉和发现的时候,它们才只被你自己所拥有,它们才真真正正自自由由地存在着。
禅思禅悟视角改变了,事情就完全变了样,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痛苦的对面是快乐,哭的对面是笑,人有两只眼睛,就是要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对樟树的一点观察
苍耳
我自以为对我的邻居——樟树——了解最多,其实不然。我是按常绿乔木的一般习性来理解樟树的。比如常绿乔木的叶子渐生渐落,故不易发觉其新陈代谢。樟树似乎也是如此。但自三月下旬以来,我早上注意到地上铺满了樟叶,有的淡黄,有的酡红,有的兼色,还有的竟是青碧。看起来,它的换叶季大致集中在春天了。
近几日气候变化颇不稳定,忽雨忽晴,乍暖还寒,极敏感的樟树就喜欢在这间隙悄悄换装,却一不留神被我撞见了。仅一夜功夫,地上就铺了薄薄的一层。
我不希望清道工来扫它们,就让它们一层层地覆盖下去吧,厚厚的,踩上去有一种清寂而幽深的感觉。
这时你若留意观察它们,就发觉樟树之冠的色彩分布得颇有层次:顶部外缘呈鹅黄色,蛋青般透明,嫩尖部分微微有点酱红,似栖停着万千的蝴蝶;中间部分以暗绿色为主,泼墨似的浓成一团,蓬勃而不失冷静,沉着而毫不浅薄;内里底层则有或黄或红之色斑衬缀着,仔细看去大都形单影只,也有三五一簇的,清清寥寥,静静地悬停在那儿,但整个树冠却被皴染得很有点斑斓雍容的韵致了。
比如居委会门前那高大的一株,它的红叶像不像秋风吹燃的枣儿在绿叶中隐现?
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看樟树,其呈露的色泽和姿态是不一样的。比如远观和俯瞰,涌动着的樟树冠便很有些烂漫、放浪的风姿;而近看和仰视,其葱郁之气便混合着几分萧索和清峻,不能不令你停下脚步,感受它们内在的驳杂与犹疑,将洒落的叶子视为它们的一种言说。
但我还是搞不懂,樟树落叶的颜色何以如此繁复?它几乎没有什么定准,到了这个节气想落就落,不必顾忌什么色调该落,什么色调不该落。比如,绿叶子在其中就占了不小的比例。这就很让人费解。不像那些梧桐叶和枫叶,落下来都是清一色的。所以当我踩在它上面时,只能对这种驳杂不一、深浅不一暗自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