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书立方4-颜氏家训
28536000000017

第17章 归心第十六

要想求得心灵的安宁,潜心于宗教和艺术是一条终南捷径。《归心》中对宗教的推崇,我们不应一棍子打死,而应区别对待。其实宗教和艺术是同源的,佛内儒外,本为一体,心中有佛,人生才不会虚过,至于因果,留待后人评说。

原文

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诸经论,不复于此,少能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

原夫四尘五荫,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译文

佛家中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事,我相信这是有根据的。我家世世代代都信奉佛教,从来没有轻视怠慢。佛教中的精妙主旨,都记载在佛教的经书中,本不用我来转述赞美,但怕你们记得不牢靠,所以再次稍微劝导一下。

推求四尘(色、香、味、触)和五荫(色、受、想、行、识)的道理,分析人世万物的奥秘,凭借六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和三驾(声闻、缘觉、菩萨)去普度众生,让万民皈依空门,广结善缘,其中的辩才和智慧,难道只是儒家的“七经”以及诸子百家才有的广博学问吗?佛教的主旨,尧、舜、周公、孔子有所不及。佛学是内教,儒学是外教,二者同为一体,但两者教义有所差别,所以境界深浅程度也不同。初窥佛学,有五种禁戒,是和儒家经典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相合的。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淫乱,智是不酗酒,信是不虚妄。至于狩猎、征战、饮宴、刑罚诸如此类,来源于老百姓的天性,不可能一下子都去掉,就让它们有所节制地存在,不过分淫滥就好。现在却让人信奉周公、孔子却不信佛教,多么糊涂啊!

原文

凡人之信,唯耳与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说天,自有数义:或浑或盖,乍宣乍安。斗极所周,管维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所测量,宁足依据?何故信凡人之臆说,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沙世界、微尘数劫也?而邹衍亦有九州之谈。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汉武不信弦胶,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树吐丝所成;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皆实验也。

译文

常人只相信亲耳听到的、亲眼目睹的事物;对自己没有亲历的事物都持怀疑态度。儒家对天的来源有几种看法,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安天论等。还有的人认为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转动是依靠斗枢为转轴。若是亲眼所见哪会有这么多说法。但若凭空猜度,又究竟要相信哪种说法呢?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些凡人的凭空猜度却怀疑圣人佛祖释迦牟尼的精妙旨义呢?为什么不相信有像印度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的世界,最微小的尘埃也经历过数次的劫难呢?而且邹衍也说过在中国之外还有九州。住在深山里的人不信有树一样大的鱼,在海上谋生的人不相信有鱼这么大的树木;汉武帝不相信有能够粘好裂弦断剑的弦胶,魏文帝不相信火布能耐火;北方的胡人看见丝锦不信是用吃桑叶的蚕吐的丝织成的;以前我在江南生活时也不相信一个毡帐可以住一千人,等过了黄河后,却发现这里的人不相信世上有能装下两万斛粮食的大船:但所有的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原文

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人力所为,尚能如此;何况神通感应,不可思量,千里宝幢,百由旬座,化成净土,踊出妙塔乎?

译文

世上有各种巫师和懂得法术的人,他们可以穿过火焰,脚踩利刃,刚刚种下瓜子马上就成熟,可随意移动水井,一眨眼的工夫,可以变出各种花样。人的力量都能达到如此境界,更不用说神灵的本领了。他们的神奇变化不可思议:高达千里的幢旗,延绵数千里的莲花宝座,庄严洁净的极乐世界,从地上生出座座宝塔,都是瞬间变化出来的。

原文

释四曰:内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皆由为政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抑又论之: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隐有让王辞相避世山林;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场,如妙乐之世,禳之国,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译文

对于第四种指责的解释:一心向佛的方法有很多,出家做和尚只是其中的一种。要是一个人忠、孝常居心头,能以仁义恩惠作为立身之本,言行如须达、流水两位长者那样,不见得一定要剃光头发、胡须去当和尚不可,也用不着散尽家财去修建佛塔寺庙,更不用说让所有的在籍人口都去当和尚尼姑啊!都是因为为政者对佛教没有好好地控制,那些违法修建的寺庙影响了百姓的收成,没有德行的僧尼空费国家的赋税,这些都不是佛教救世救难的本义。进一步说,追求真理是个人的行为,节俭费用就是国家的谋划了,有时个人的行为和国家的谋划不能两全。是忠臣就应该以身殉国,即使放弃奉养双亲的责任也在所不惜;是孝子就要让家和人安,即使逃避为国家服务的职责也没办法,因为各有各的原则。儒家里面有不屈服于王公贵族,孤高自许的;隐士里面有放弃王侯将相职位跑进山林避世的,这种人怎么去计算他们应承担的赋税,并因为不交税把他们当成罪人呢?要是我们能够感化天下所有的人,全都皈依佛祖,如佛经中所说的妙乐国一样,那就会有自然成熟的稻谷、用不尽的宝藏,哪有什么必要去经营种田、养蚕的小利呢?

原文

释五曰: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征须福佑,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乎?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况于己之神爽,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又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治家者欲一家之庆,治国者欲一国之良,仆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汝曹若观俗计,树立门户,不弃妻子,未能出家;但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生难得,无虚过也。

译文

对于第五种指责的解释:人死之后肉体是不存在了,但精神还在。人活在世上的时候,想想自己的身后之事,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等他死了之后,才发现生前身后有密切的关系,好比老人和小孩,早晨和晚上一般关系密切。世上有死者的灵魂在活人梦中出现,有托梦于仆人婢妾的,有托梦于妻子儿女的,向他们乞讨吃的喝的,求得一点幸福,不在少数。活着的人若贫贱困苦,没有一个不埋怨自己的前世没有修好功德的。从这一点看,身前怎么能不为后世作点打算呢?而至于自己的子孙,只是天地间的一苍生罢了,和自身又有什么关系呢?对子孙却要如此尽心维护,家业财产都留给他们,而对自己的灵魂又怎么能舍弃呢?凡人们一个个蒙昧无知,不能预测来世,就说今生跟来生是两回事。要是一个人开了天眼能洞察万物,就可以看到生死之间轮回不断,这样他难道不感到害怕吗?君子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克制自己,遵守礼仪,匡时救世,有益于世。治家则希望家庭幸福美满,治国则希望国家平安兴旺。仆人、侍妾、臣子、民众,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给他们苦苦操劳?这也和尧、舜、周公、孔子一样,为了世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快乐。一个求道修身的人又可以超度几个世人,开脱多少罪恶?他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有世俗的生活要考虑,开门立户就不能抛妻弃子出家当和尚。如果要兼顾修行,可以留心诵读佛经,以此为来世的幸福搭好桥梁。人生难再,千万不要白白虚度。

原文

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好杀之人,临死报验,子孙殃祸,其数甚多,不能悉录耳,且示数条于末。

梁世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发光,每沐辄二三十枚。临死,发中但闻啾啾数千鸡雏声。

王克为永嘉郡守,有人饷羊,集宾欲宴。而羊绳解,来投一客,先跪两拜,便入衣中。此客竟不言之,固无救请。须臾,宰羊为羹,先行至客。一脔入口,便下皮内,周行遍体,痛楚号叫;方复说之。遂作羊鸣而死。

梁孝元在江州时,有人为望蔡县令,经刘敬躬乱,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系刹柱,屏除形像,铺设床坐,于堂上接宾。未杀之顷,牛解,径来至阶而拜,县令大笑,命左右宰之。饮啖醉饱,便卧檐下。稍醒而觉体痒,爬搔隐疹,因而成癞,十许年死。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饥民盗田中麦。思达遣一部曲守视,所得盗者,辄截手腕,凡戮十余人。部曲后生一男,自然无手。

齐有一奉朝请,家甚豪侈,非手杀牛,啖之不美。年三十许,病笃,大见牛来,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江陵高伟,随吾入齐,凡数年,向幽州淀中捕鱼。后病,每见群鱼啮之而死。

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为子娶妇,恨其生资不足,倚作舅姑之尊,蛇虺其性,毒口加诬,不识忌讳,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己身,不顾他恨。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如此之人,阴纪其过,鬼夺其算。慎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避之哉!

译文

儒家君子远离厨房,因为他们看见动物好好地活着,就不忍心杀死,听到宰杀动物时的惨叫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像高柴、折像两个人,不知道佛教旨义,但也能不杀生,这是仁爱之人天生的善心。有生命的东西,各个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尽力做到不要杀生。那些喜欢杀生的人,快死时会有报应的、连累子孙的例子很多,我哪能一一记下来,姑且说几个例子放在这吧。

梁代有个人天天用蛋白来洗澡,说这样可以让头发有光泽,一次要用掉二三十个鸡蛋。结果他临终时,头发里传来几千只雏鸡唧唧的叫声。

王克做永嘉太守时有人送了一只羊给他,他就叫了几个朋友来,想吃个羊肉宴。那只羊居然咬断绳子,找到一位客人,跪下向他拜了两拜,再钻入客人的衣中躲起来,但这位客人并没有理会那只羊。很快,这只羊被杀了烹熟摆上来,先送到那位客人席前。他夹起一块羊肉,刚刚放到口里,那肉就窜入他肚子里到处乱窜,疼痛难忍。这时他才说出刚才那只羊向他求情的事,可惜太晚了,只见他“咩咩”叫了几声就死了。

梁元帝在江州的时候,有个人在望蔡县做县令,正好碰上刘敬躬作乱,县衙被烧毁,他就在一所寺庙里暂住。百姓送了一头牛和几坛酒给他,他把牛绑在柱子上,搬开佛像,准备好坐席,在佛堂上大宴宾客。杀牛时,牛挣脱缰绳跑到台阶下向县令跪下求生。县令哈哈大笑,命令手下把牛杀了。大吃大喝之后,县令在屋檐下睡了。醒来后浑身发痒,一抓就起疙瘩,最终成了癞疮,十几年后病死了。

杨思达任西阳郡守的时候,碰到侯景作乱,当时水灾连连,老百姓没东西吃就去偷官田里的麦子。杨思达派了手下官兵把守麦田,抓到偷麦子的一律砍掉手腕,前前后后砍了十几个人。后来他得了一个独生子,生下来就没有手。

齐国有个奉朝请,家里奢侈异常,常常自己亲手宰牛,说这样吃起来才觉得味道鲜美。等到三十多岁后他得了重病,病中看到一大群牛气势汹汹向他冲来,他觉得身如刀割,大声呼叫着死了。

江陵的高伟和我一起来到齐国。数年来他常常在幽州的大湖中捕鱼。后来得了重病,常常看见有一大群鱼来咬他,最终因此死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这样的痴人,既不懂得仁义,也不明白人的富贵是上天注定的。娶个媳妇就抱怨女家的陪嫁太少,摆出公公婆婆的架子,像毒蛇一样对儿媳辱骂,甚至骂起女方的父母也不留口德,一点也不考虑对媳妇的怨恨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最终只会让媳妇不孝顺自己。这样的人,只知道珍爱自家的儿女,不懂得疼爱自己的儿媳,阴间里都会记录下他们的罪过,让恶鬼夺去他们的生命。你们要谨慎啊,不要和这种人做邻居,更不能和他们做朋友。避开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