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38

第38章 思想操控,权位利诱——选择官吏坚持因才而用

获得了最高权力,朱棣心中的蓝图变得更宏大。但是,越是宏大实现起来就越不容易,尤其他取得帝位的方式为天下很多人斥责。 为此,他一上任就遇到了一系列苦恼的事儿——国家治理需要人才,建文帝时储备了好些,然而这些人宁可冒着被残酷的刑罚致死,甚至“株连十族”或者人人闻之丧胆的“瓜蔓抄”都不能让他们屈服于自己。前文所说的方孝孺、铁铉、陈迪、卓敬,等等都让朱棣认识到,要想用好这些人才,光有权位利诱还不够,还要加强思想操控,只有两者结合,因才而用,才能让人才发挥出自己的最大光和热。 为了选择优秀衷心的官员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政事,朱棣可没少发愁。一方面对于那些极端顽固分子采取屠戮政策,另一方面则用高官厚禄来及时封赏那些迷途知返的文士。方孝孺、铁铉以及陈迪等宁愿全族被诛杀,也要效忠于不知死活的建文帝,这样朱棣大受刺激,同时也启迪了他对于这些顽固的儒家子弟,思想操控远远要比权位利诱和大批屠杀更有作用。 所以,朱棣一即位,便开始大肆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其主要手段便是利用科举制以及编修书籍。这样一来,儒家思想似的明初嗜佛之风有所减弱,给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在选择官吏方面,朱棣也十分注重其才能。 为了吸纳广大人才来效忠自己,朱棣便开始塑造自己儒家政治继承者的形象。因为朱棣深知治国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天下人才又以尊崇儒家为基本道德规范,所以为了博得广大儒家文士的好感,并争取其主动为大明朝效力,朱棣不得不亲自做出尊崇儒家政治思想的表率。为此,他还专门编纂了《圣学心法》。

《圣学心法》是朱棣对朝臣们和百姓们进行思想操控的重要手段。在该书中,朱棣极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标准的儒家君王。所以,该书定稿后,朱棣特地在自己动身巡视北京前,将书稿给广大的翰林学士看,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就是连对朝臣们的一番话语,朱棣也不忘思想操控的初衷,“古人治天下,皆有其道。虽生知之圣,亦资学问。由唐汉至宋,其间圣贤明训,具著经传。秦汉以下,教太子者多以申韩刑名术数,皆非正道。朕间因闲暇,采圣贤之言,若执中建极之类,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今已成书。卿等试观之,有未善,更为朕言。”

朱棣言语之间言辞恳切,情感真挚,所以,诸臣百官无不动容,还有官员主动提议道:“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宜与典谟训诰并传万世。请刊印以赐。”朱棣欣然答应,并将此书命名为“圣学心法”,并命司礼监刊印。 《圣学心法》是反映朱棣选用官吏的重要史料,在该书中朱棣曾说:“人君日理万机,事难独断,必纳言以广其聪明,从善以增其不及。虚心而听,不恶切直之言。宽大有容,以尽謇谔之谏。苟不谦己和颜,以接群言,则臣下虽有直言,不敢进矣。故听言者国之大福也。众言日闻则下无蔽匿之情,中无隐伏之祸,而朝廷清明,天下平治矣。 纳言之要,在于虚心约己,倘有自用,必不得言。另外,人君居高临下,若不和颜下士,则人亦有言而不敢进。但君主之纳言,目的仍在消除祸患,长治久安。” 朱棣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再强也不足以治理整个大明朝,所以招募一批有能力的帮手是当务之急。新官上任三把火,朱棣登上皇位后就立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思想操控是诸项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为此,朱棣专门选拔了一批颇有文采的读书人,并命令他们重修《太祖实录》,编纂《永乐大典》等等。这是朱棣进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政策,该政策对于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暴力的威慑下,文化的牢笼中,知识分子按照朱棣所希冀的成为维护大明朝统治的忠实臣民。 朱棣历来就是一个高明的权位利诱者,而内阁就是最鲜明的证据。名义上内阁大臣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和政策的制定,而实际上这些阁臣的官位并不高,而且下不能对任何一个部门发号任何的政令,上也不能获得各部门的要事通报,所以内阁也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实际权力,朱棣这招掩人耳目的权位利诱实在是高明! 对于这些内阁大臣,即便是平时的赏赐,朱棣也很喜欢玩玩权位利诱的手段,以便使其对于自己更加的尽心尽力。话说有一年,朱棣赐二品大员六部尚书金织文缔衣各一袭,饶有趣味的是对于身为五品官的翰林学士所得到的赏赐与六部尚书完全相同。而且朱棣还不失时机的赞扬道:“你们的功劳不亚于六部尚书,而且赏赐是论功行赏跟官位等级是没有关系的!”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朱棣对一些才能卓越的人,诸如杨士奇、杨荣等进行破格录用,只有才能出众,即使官位品级很低,朱棣也会将其提拔到十分显赫的位置。 当然除了权位利诱以外,朱棣并不是不加挑拣的一味吸纳“人才”,其用人之道一直是坚持以才为本。朱棣说的“人”有两层意思,其一指大明朝的统治者,也就是皇帝;其二指统治者所统治之下的臣民。所谓民为贵,君为轻,臣民是否归心于统治者是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好的根本。常言道:“人心违之,天命去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棣深知人心向背对于君主来说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深得人心,获得天命的庇佑,朱棣开始在科举上下功夫。

科举制的改革是选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永乐朝第一次科举就录取了500多名进士,可以说创了历史新高。此外,朱棣可以说对这第一批人才是重视有佳,因此历史上这科进士的佳话迭出。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等等很多人都受到了永乐皇帝的优渥待遇,永乐二年就命令解缙选一些人才进入文渊阁工作,于是这批进士就有了用武之地。二十八星宿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当时朱棣命解缙选拔人才,但是对人才的数量是有要求的,就是选28人以对应二十八星宿的数目。当时周忱并没有在这“二十八星宿”里面,但是他主动向朱棣请愿,朱棣看他颇有志向,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周忱也确实是有才之辈,后来官至

苏州巡抚,被称为“挨宿”,是当时有名的大清官。 科举是朱棣选才的渠道,也是挑拣人才进行思想操控的主要方式。据史料记载,永乐初年朱棣大举改革科举制,他统一全国学校教育的教材《四书五经》及其注释,而这样做的实质就是给科举考试限定了“标准答案”,并且还限定了考试范围。 在永乐朝,君主区别非常明确,朱棣是政治生活中的主角,但绝大多数政务却是由臣子、官僚们去完成的。如此以来君臣之间就会形成不可避免的矛盾,无论是在权力分享,还是在治国观念的异同上,君臣之间都会发生冲突。要想将整个国家治理好,消减这些矛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朱棣对此也是十分重视,“麻痹这些人才的思想”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朱棣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 于是,他不断运用神明的力量将人君的帝位神话:“人君一动一静,无非天也。心在则天在矣。”历史上,很多封建君主都喜欢用天命来麻痹世人的思想,进而完成自己的思想专制。朱棣也不例外,只是在思想专制方面,他更聪明,深知这种天命思想在实践当中是站不住脚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说。所以,除了用天命思想蒙蔽那些无知的百姓外,朱棣还加紧了对于科举的思想控制。 皇权是不可亵渎的,皇帝的地位也是不容动摇的,所以在科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皇权的绝对稳固。因为科举所选拔的人才都是要参与国家政治治理的,如果一旦在思想上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所以,朱棣对任何偏离君主思想的言行都进行严厉的打击,以便使自己的皇位更加的稳固。 对于朱棣来说,在官吏的任用之上,光有才智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誓死效忠的心。权位利诱,思想操控,这两招的同时运用实在是天衣无缝,这保证了朱棣所用之人都是忠才并备的。

““谋人”术”多管齐下,确保忠诚 明智的统治都者明白,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也是巩固自己政权的支柱,但是一定要确保他们的忠诚度,否则功高盖主就会对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造成威胁。朱棣在治人方面可谓是深谙此道,所以他一手以高权厚位诱之,一手以思想操控来管束,在加以暴力的恐吓,多管齐下,使得臣民对于朱棣的忠诚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此一来,朱棣的皇位自然会坐的稳稳的。 管理之道最关键的在于忠诚,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才,缺乏了忠诚度,我们也会难以驾驭,甚至会被其力所反噬。所以,与人相处,凡事都要先确保其忠诚度,以免为自己的前进道路上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到时候恐怕就会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