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11

第11章 随军出征,大开眼界——甘心扮演好学生的角色

朱棣来到北平已经有些时日了,身处边关,最不缺少的就是打仗的机会。颇具军事实力的北元一直对大明朝的江山虎视眈眈,而朱棣所辖的北平地区无疑是北元进攻的首选。阻挡蒙古人南下是朱棣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 朱棣刚到北平的第二年正月,北元就开始不安分起来。元将乃儿不花在西北地区抢掠,和明军玩起了“你进我退、你退我回”的游击战。对此,朱元璋十分的气愤,考虑到朱棣尚且年幼且无战场经验,朱元璋任命徐达为主帅,汤和、傅友德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军开赴西北。 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朱棣随军出征,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战争。朱棣天资聪颖,他明白此次出征,战沙场、立战功是徐达、傅友德等人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关。自己需要做的不是上阵杀敌,而是老老实实的虚心学习,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好好跟这些身经百战的勇士们学习战无不胜的本领。 这是朱棣第一次上战场,因此难免有些激动,因为自己想和蒙古人真刀真枪比拼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但是激动却冲不掉朱棣内心深处的担心,他担心的是怕自己会受挫,这种担心督促着朱棣多看、多想、多学习。 岳父徐达仿佛洞察了朱棣的心思,他并没有安排朱棣上阵杀敌,而是把他留在军帐中,做些辅助工作。 此次出征可谓是大获全胜,其中副将傅友德功不可没。身为这次行动的先锋,他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快速行军,渡过黄河后,蒙古主力已经事先得到情报,于是又使出了“你进我退”的老把戏。 眼看就要空手而归,傅友德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收到敌军撤退的情报后,傅友德马上做出了一副撤军的样子,故意让前来侦查的敌军知道。同时,他又派出多支人马进行秘密侦查,很快傅友德就查到:蒙古军队在灰山附近有个营地,养了很多战马。 孙子兵法上常讲:兵不厌诈。傅友德把这一招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一边大张旗鼓地撤军,一边秘密挑选三千精税骑兵,借助夜色掩护,以迅速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杀进了蒙古营地。 兵贵神速,如果走漏了风声,整个行动就会前功尽弃。傅友德带领部队夜行昼歇,加速前行,而他们的对手,却完全没有防备。

当傅友德带着弟兄闪摸到灰山营地的时候,正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们的对手也很忙——忙休息。很多蒙古士兵,真的就应了一句古话,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来。那些听到动静被惊醒的,也不过是象征性地抵抗了几下,半推半就之间就投降了。而他们的头领——平章孛罗不花、太史文通等,也是非常明智地投降,并交出了大批的战马和军用物资。 傅友德胜利返回北平之后,向徐达和燕王汇报了作战过程。未经战场的朱棣听得是分外入神,虽然朱棣没有亲自参战,但是却大开了眼界。 很快,傅友德因为军功卓越,被朱元璋封为征南将军,带领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率领三十万步骑兵出征云南。 直到第二年正月,明军占领昆明,梁王自杀,整个云贵全部控制在了大明手中,傅友德才得以重新回到北平。 紧接着岳父徐达因生怪病而与世长辞。徐达去世不久,大明又一重臣冯胜来到北平,接替徐达留下的军务。 明朝建立时,只打下了大都,而辽东一带却是一直处在蒙古人的控制之中,这对于明朝的政权来说,显然是一个定时炸弹。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终于决定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赶走盘踞在辽东一带的纳哈出势力。这一年,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率领步骑兵二十万进发辽东。 这次征调兵马的规模仅次于二十年前的北伐,三个主将更是当时的沙场猛将。从兵马规模到征战主将,我们不难看出对手纳哈出的惊人实力。在这次战争中,朱棣在冯胜帐下听令,主要也是做些辅助工作。 纳哈出究竟是何人,竟然让朱元璋如此忌惮,以至于不惜出动如此浩大的军队前去征讨。 说起来纳哈出和朱元璋也算是老朋友了,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克太平时,就俘获了纳哈出,朱元璋爱惜其才,一心想收降他,但纳哈出视死如归、拒不投降。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显示自己的大度,就把他放了。 纳哈出不愧是成吉思汗四杰之首的木华黎的子孙,被释放后,他据守辽东,大规模的招兵买马,到了明朝建立,纳哈出竟有了近二十万兵马,成为北元各派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自然也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 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亲自召见了冯胜等人,并亲自交代军事部署,要求冯胜等人先驻扎通州,然后派人打探元军消息,如果发现纳哈出的主力在庆州,就用轻骑兵趁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一旦占领庆州,就以全军主力直导金山,打他个措手不及。 二月初三,冯胜大军到达通州,他派探马出松亭关侦察,得知纳哈出果然在庆州驻扎了重兵,于是派出了副将军蓝玉。 当时的辽东还是隆冬,天寒地冻,经常下雪,蒙古人都猫在帐蓬里不愿意出来活动。而蓝玉正是抓住了蒙古人的这一弱点,攻其不备。蓝玉知道,恶劣的自然条件不适合打持久战,只有轻装上阵,速战速决才能增加取胜的机会。所以,他只点了五百名最精锐的骑兵,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战前动员。 蓝玉告诉这五百将士,他们要做事情,犹如光武帝刘秀以三千兵马大破王莽百万大军一样光荣,和李朔雪夜入蔡州的英雄事迹一样伟大,众位必须以一当十,全力拼杀,方能立下不世之功勋,不然,军法伺候,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杀头!在蓝玉的动员下,战士们的士气显然得到了很大提高。

一行人星夜兼程,赶到庆州时,当地的守军根本没有心理准备,被蓝军杀得个乱七八糟,北元平章果来在乱军中被打死,他的儿子不兰奚和其他数千人,都成了蓝玉的俘虏。 占领庆州之后,三月初,冯胜才率大军出松亭关,驻兵大宁。他不急于进攻。而是继续派出探马侦察敌情。六月庚午,冯胜在大宁留下五万兵马,其他十五万人全部整装出发,直奔金山。 在冯胜大军进发的时候,朱元璋派出的特使乃刺吾已经率先到达了松花河,并前去拜访了纳哈出。纳哈出见到老部下大吃一惊,乃刺吾于是就呈上朱元璋的亲笔信,讲述了大明王朝对蒙古的宽大政策,大意是只要他投降,一切官职待遇照旧,甚至比以前还要好。 纳哈出不由得想起来当初被俘的往事,觉得自己注定赢不了朱元璋,争斗下去也占不了什么便宜,遂决定投降。 纳哈出到明营来投降,蓝玉热情地迎接,并置办了丰盛的酒席招待。席间,蓝玉看到纳哈出的衣服相当破旧,胜利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就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想亲手为纳哈出披在身上。 谁知纳哈出执意不从,蓝玉处境十分的尴尬,于是,手下的常茂(常遇春之子,蓝玉之婿)看不过眼,居然拨出腰刀,砍伤了纳哈出的左臂。都督耿忠看到变故,忙保护着纳哈出去见冯胜。纳哈出手下及其亲属十余万屯松花河,听说主将受伤,不免有了后顾之忧。多亏冯胜派出蒙古人观童,好不容易才把这些人说服,一共收编了二十余万人。 朱棣在冯胜帐下以一个学生的姿态亲自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尽管有点周折,但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不战而降,辽东从此并入了大明版图。对于这样的战果,朱棣相当吃惊。 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原来最高明的征服,不是用武器在战场上的征服,而是用气势在战场下征服,不是让敌人放下武器,而是让让敌人交出心。 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冯胜和蓝玉这样的人,只能带兵打仗,无法驾驭群臣。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父亲为什么武功并不是最强的,策略也不是最高明的,却能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

““谋势”术”羽翼未丰,甘当学生 朱棣在随军出征前,就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没有参加过战争,更没有什么战功可言。此时的朱棣好比是一只飞离鸟巢的雏鸟,羽翼还尚未丰满,自己还不能独立飞翔。正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朱棣甘当学生,踏踏实实的在大将军帐下做些辅助工作。也正是朱棣扎实的战场实践学习,为他以后的赫赫战功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都需要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你羽翼尚未丰满之时,切不可热血沸腾、年轻气盛的做出头鸟,只有甘当学生,努力学好真本领才能一展宏图,实现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