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政协
战略目标是指一个区域(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竞争地位和预期绩效。开展战略目标定位研究,是凝心聚力推动区域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自我加压、缩小差距、提升发展、实现赶超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江山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战略目标定位的研究深化,不断加以丰富提升,并借助这一比较系统完善的战略目标定位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强合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对当前我市实施的战略目标的基本评价
(一)关于我市战略目标定位的形成过程
近年来,我市注重从三省边界区位、资源禀赋、传统特色工业和商贸业来思考和定位江山的发展方向,在艰辛探索实践和积累丰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集中集体的智慧力量,逐渐总结、分析、提炼出了切合江山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区域战略目标定位。在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把我市定位从上一轮的“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新兴的工贸城市,浙江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修订为“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旅游服务城市”,充分体现区域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战略目标取向,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上,我市通过深入调研,适时于2006年提出了“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江山”的近中期奋斗目标。2007年底,鉴于国家统计局不再进行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县即全国百强县的测评,加上“实力江山”没有具体的参照对象和指标体系,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又与时俱进地对目标进行调整完善,舍弃“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江山”,新确立“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
(二)我市战略目标管理成效
在区域战略目标的引领和激励下,全市上下抓经济、创特色、促发展,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发展氛围不断浓厚。我市积极利用各种工具媒介,大力宣传战略目标,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上来,齐心协力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真正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同时,我市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抓手,牢固树立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建立健全规划、领导、政策、平台、科技等发展支撑体系,并细化工作计划和方案,全面部署,全民动员,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发展合力得到有效凝聚和充分发挥。二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占比持续扩大。撤县设市20多年来,GDP年均增速达10.6%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7年超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衢州各县市区持续保持位居第一,占衢州市的比重从2004年的21.72%扩大到2007年的22.34%。特别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更快,GDP“十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14.2%,2006年我市实现GDP 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07年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6.88亿元,增长16.1%,人均GDP达2300美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9.06亿元、5.37亿元,分别增长23.6%、21.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8.96亿元,贷款余额81.58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35.4%、44.2%;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十五”期末的16.5:49.2:34.3调整为2007年的11.9:55.8:32.3.三是工业支撑作用凸显,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1.2%,2007年总量达到210.2亿元,增长33%。2007年与2000年比较,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提高到52.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35.4%、45%提高到49.1%、54.1%;2007年,工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5.4%;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8%提高到54.9%。机电、竹木加工、消防器材、电光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机电、竹木加工产业产值均逾30亿元,开始超过传统的建材、化工产业;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23家,超10亿元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从2000年的67家发展到2007年的276家。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2007年市级以上工业平台实现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市的50.8%、36%。四是农业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富民效应不断放大。白菇、蜜蜂、畜禽等主导特色种养业发展迅猛,蜜蜂饲养量和经济效益连续16年稳居全国各县市之首,以白菇为主种植突破2.5亿袋,荣获中国蜜蜂、白菇、白鹅、猕猴桃之乡等称号;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逐步形成种养企业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流通组织化完善的经营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125个,建成各类农产品(含竹木)加工企业1300多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仅种植食用菌,每年就可为菇农增收好几亿元。五是项目和招商工作成效明显,发展后劲不断夯实。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7.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3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要达到300亿元以上,两年实施下来已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多亿元。“十五”期间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资金38亿元,向上争取资金5亿多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5%,外贸自营进出口年均增长31%。“十一五”的前两年已引进市外投资项目资金32.16亿元,向上争取资金8.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00多万美元,去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9303万美元,增长75.1%。农贸城、农工商超市、左邻右舍物流配送中心、城北大型超市、装饰材料综合市场等一批特色商贸物流市场项目成功招商;白水坑水库、江山中学、“一江两带”城防工程、黄衢南高速公路江山段、205国道改建、浙赣铁路江山段西移及火车新客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顺利竣工并发挥效益;文化广场、西山健身公园、须江公园扩建、须江游览桥等一批文化融入项目动工兴建或建成投用。六是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民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5万多家(户),注册资本达到4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7.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62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1.7%、22.9%。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等保险全面覆盖并不断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困难群众住房保险、农业政策性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大病医疗保险等政策逐步推行并不断扩面提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就业再就业工作有效加强,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道路交通进一步畅通,“四城”联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一批惠民利民工程深入实施,城乡面貌加快改善,成功创建中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绿化模范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科普示范市、双拥模范城和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教育强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繁荣。
(三)我市战略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战略目标定位有一定的阶段性、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有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有的却已不合时宜。当前我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欠发达仍是根本市情,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偏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各方利益关系把握和调整的难度加大等,因而相关战略目标定位也需因时制宜予以调整完善。同时,社会各界也呼吁我市能制定一个更简洁明了、更切合实际、更富号召力、更能凝聚人心的战略目标。主要理由有:一是奋斗目标还不够振奋人心。“率先崛起”目标富有新意,但崛起到何种程度,是仅仅超过武义等欠发达县市,还是要进入中等发达县市,不够具体明确。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一个中长期目标,缺乏地方个性特色,且不是三五年就能实现的。二是目标与现实要求之间有脱节。全国各地正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创业创新、富民强省”总战略,更加重视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市城市化步伐不快,2007年城镇化率仅39.3%,而我省已达56%。尤其是三产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一个明显的“短腿”,2007年仅占GDP的32.3%,占比不升反降(比上年降1个百分点),分别低全省8.1个百分点、衢州市4.2个百分点,与我市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极不相称,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培育,则势必严重制约一、二产的发展,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新形势、新任务对战略目标体系都提出了提升完善的新要求。三是战略目标的时代性、挑战性等方面与周边地区有距离。龙游县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浙西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两大目标,该县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2007年跃居全国第39位,比上年提升17位);常山县提出“实现争创四省边际全面小康先行县”的战略目标;福建浦城、江西上饶、广丰等地均提出打造三(四)省边际发展中心(高地、洼地)的构想,如上饶市提出了“致力于打造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浦城县提出“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对外开放的平台和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目标;建阳市提出“构建浙闽赣三省最大的林产品加工、贸易、展示、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的目标;玉山县提出“建全省经济强县,创全国旅游名城”的目标,努力建设江西省向东开放的“桥头堡”,等等。相比之下我市在战略目标定位和取向上未从区域层面加以考虑,亟须重新审视。
总之,从我市近年的探索实践来看,系统完善的战略目标定位是非常必要的,其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关键是要加强管理并一以贯之坚持到底。今后几年,我市将处于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和潜在的“矛盾凸显期”,要保持赶超型的发展态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则必须在目标定位上有新的提升完善。
二、完善江山市战略目标定位的初步研究
课题组认为,战略目标的设定应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宏观性原则。即战略目标是从宏观角度对未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设定。它所提出的,是区域整体发展的总任务和总要求,它所指引的,是整体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是长期性原则。即战略目标是一种中、长期目标,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和长远,是通过长期努力奋斗而达到的对现实的一种根本性改造,它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是挑战性原则。即战略目标本身是一种激励力量,它的设定应充分体现挑战性。它所蕴涵的是一种能够凝聚区域内所有成员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之奋斗的精神力量,而不应该是轻松即可到达的彼岸。
四是可能性原则。即战略目标是通过努力可能实现的。战略目标必须根据区域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来作出正确抉择,不应好高骛远,贪大求全。
就我市而言,战略目标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必须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全省及三省边际所处的位置有明确的认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有准确的定位,对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值有清醒的预估,对营造氛围、振奋精神、推动跨越式发展有强烈的推动作用。根据上述原则和思路,课题组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总战略目标为“两进一高”,“两进”为进位全国百强、进位全省中等发达县市,“一高”为构筑区域发展高地。下面,将总战略目标分解为三个子目标,即全国性目标、省内目标和三省边际目标,并逐一加以论述。
(一)全国性目标——进军全国百强
1.目标背景
全国性目标的界定应以一套完整、科学、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为首要条件。江山市在2005年提出“跻身全国两百强”的战略目标,该目标主要依据是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排名。2007年国家统计局取消排名,江山市也基本实现战略目标要求,“跻身全国两百强”这一战略目标便失去目标价值。因此,重新设定目标和寻找新的目标评价体系便成为现实选择。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县域发展目标评价体系作了分析比较(见附件一),筛选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作为目标评价体系。同时,课题组认为,目标设定应适度超前,以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提升干劲,有效促进全市上下自我加压,奋发图强,奋力拼搏,奋勇争先,营造“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提出“进军全国百强”为新的全国性战略目标。
虽然国家统计局暂停全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排名,但重新设计评价体系进行新的排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鉴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评价体系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官方数据更权威,评价结果社会承认度也更高,因此,如果国家统计局推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市全国性目标应及时对接,也可以两个评价体系同时采用,目标更改为“进军全国双百强”。
2.目标要求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全力推动我市的经济、社会实现领先发展、跨越式发展、赶超发展。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军全国百强县。
3.可行性分析
江山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从2000年的431位进位到2007年的223名,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第六届排名大幅上扬,之后又迅速回落,因未经咨询有关专家,目前还无法作出具体解释。总体上看,中郡排名百强与国家统计局排名百强大同小异,社会认同度较高;从我市自身看,基本竞争力排名与国家统计局评价结果也基本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江山市的排名除第六届之外,基本符合我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实际状况。进军全国百强,具备了一定基础,也应该作为我市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要实现江山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军全国百强,就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明确目标。现选取近三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在90~100位且相对稳定的7个县(市),抽取中郡评价体系中的8个指标与我市进行对比,具体分析如下。
(1)主要差距
我市与七县(市)的差距在GDP总量、地方财力和增速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已超过上述七县(市)平均水平。
(2)实现追赶的相关指标值的测算
GDP指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指标,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因此,在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时可以主要对GDP指标进行研究分析。
①追赶指标值的大致确定。一是增长基数。2007年中郡百强七县(市)县域经济GDP平均规模为199.32亿元,则取200亿元为增长基数。二是增长率的选取。七县(市)GDP增速看,各个县(市)GDP增长率都比较高,最高的增速超过20%,最低的也有15.5%,均速为18.1%,超过江山(16.1%)2个百分点;从百强平均规模看,2007年GDP增速为21.25%,2006年为15.86%。根据宏观预测,我国经济未来趋势是东部发达地区增速减缓,GDP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略有下调。综合以上因素,取2015年之前追赶目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3%,2015—2020年平均增长率为11%。据此推算,到2015年,追赶目标GDP均值为532亿元;到2020年,追赶目标GDP均值为896亿元。
②我市GDP的同期测算。保持16%年平均增速,到2015年,我市GDP总值可达350.4亿元,2020年可达736亿元。
(3)实现追赶的可能性分析
从GDP看,单从总量比较,到2020年我市仍然达不到中郡百强七县平均水平。但我市人口数量较少,只有七县(市)人口平均规模的78%,因此,人均GDP值这个指标占有很大优势,至2020年,人均GDP已超过七县(市)平均水平。另外,根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起草过程中相关测算,到2015年,我市GDP总值接近500亿元,与七县(市)均值非常靠近。只要达到全委会提出的目标,再经5年努力,达到百强水平就更有可能。
从地方财政收入看,与上述7县(市)相比,目前我市地方财政收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幅,差距都比较大。下面试图从GDP增量带动财政增收进行分析。假设万元GDP财政收入比相对稳定,到2015年,我市GDP增量测算值约为243.52亿元(350.4亿元-106.88亿元),追赶目标增量约为332亿元(532亿元-200亿元),增量相差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单项指标难以实现赶超;到2020年,我市GDP增量测算值约为629.12亿元,追赶目标增量约为696亿元,增量相当,地方财政收入差距也将拉近,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指标超越目标的可能性很大,实现追赶的可能性也很大。
以上分析表明,我市要进位全国百强,在2015年前尚有一定难度,将目标实现时间定位于2020年,既稳妥又积极。随着我市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战略的深入推进,2015年前后,我市将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发展任务,实现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届时,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各要素指标增速动力不断加强,地方富裕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进位全国百强将有望实现。
(二)省内目标——率先进位全省中等发达县市
1.目标背景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是我市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选择。将省内目标上升调整为“率先进位全省中等发达县市”,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随着各县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欠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省内中等发达地区水平。经综合测评,我市在省内欠发达地区已位列前茅,仅仅在“欠发达地区中率先崛起”已不能反映江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中的目标定位。在提法上省去“欠发达地区”,体现了我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更坚定的决心,更强烈的紧迫感。同时,淡化“欠发达地区”概念,更利于在对外宣传、合作、交流、招商中塑造良好区域形象。
(2)在中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我省有25个县市连续进入全国百强。课题组提出,将我市在全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为在2020年进位全国百强,亦即达到全省发达县市发展水平。而2015年进位全省中等发达县市,是进位全国百强的前提和必经之路。所以,“进位全国百强”和“率先进位全省中等发达县市”是一脉相承、有机联系的。
(3)2008年,衢州市委作出“工业提升”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对新形势、新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率先进位全省中等发达县市是对接衢州市委战略,实现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2.目标要求
突出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地位,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县市水平,实现科技创新增强、社会文明和谐、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经济结构调优,成功跨入我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
3.可行性分析
按照发达程度划分,浙江省县域经济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发达地区,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中进入百强的有25个;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欠发达地区,共25个;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等发达地区。根据2006年度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浙江省中等发达地区排名介于百强和江山(172位)之间的有7个县市,即浦江、桐庐、新昌、安吉、建德、嵊州、平阳。下面选择其中6个县市作为我市的主要赶超目标,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作一横向对比,具体分析如下:
——经济发展层面。2007年七县市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从经济规模总量看,生产总值嵊州市最高,达191.85亿元,接近江山的一倍,浦江最低,为93.43亿元,但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江山1/3.财政总收入新昌最高,比江山高出8亿元之多。从经济发展速度看,建德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最快,达16.2%,其次是江山市,为16.1%,增速最低的是新昌县,为12.6%。财政总收入增速新昌和安吉同为26.5%,位列各县市之首,江山以23.6%的增速列七县市第5名。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江山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同比增速分列七县市第2和第1位,经济增长后劲比较足。从工业经济发展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江山市均为最低,分别只有135.13亿元和52.5亿元,但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23.44%,为七县市中最高。亿元以上企业江山只有23家,远远落后于桐庐(50家)和嵊州(45家),规模以上企业江山276家,浦江427家,桐庐571家,当年净增67家,建德560家,安吉467家,差距比较明显,工业经济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分析得出的综合结论:从总量指标看,江山大部分指标值居后,如GDP总量居倒数第2位,财政总收入和规上总值居倒数第1位,但增速指标大部分居前,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列第1位,GDP增速列第2位,呈现出一种良好的追赶态势。
——发展措施层面。产业培育方面,各地都十分重视培养区域主导产业。一是产业龙头培育。安吉县形成了家具制造和竹木制品两大产业龙头,2007年工业产值分别达到55.67亿元和36.56亿元,增长率都在30%以上;嵊州市领带服装业产值91.29亿元,增长19%,机械电机业产值42.73亿元,增长43.4%;浦江县特色产业群不断发展壮大,绗缝、水晶、针织、服装、制锁五大主导产业增速均在20%以上,占全县工业产值70%左右,其中挂锁行业和水晶玻璃工艺品行业被认定为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我市确定了以机电、竹木加工、电光源和消防器材为重点培育对象的四大主导产业,总体规模上仍然偏小,排行前两位的机电和竹木加工两大产业2007年产值分别为35.03亿元和35.48亿元,但发展速度较快,增长率分别达到34.5%和34.6%。二是品牌培育。目前我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2件,省名牌产品11个,与其他县市比,不仅数量少,市场影响力也不够。如浦江县仅2007年就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创建省著名商标(商号)3件、省名牌产品4个;嵊州市2007年新获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免检产品9个;新昌县2007年有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8个产品获得浙江名牌称号,全县共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浙江省名牌产品25个。平台建设方面,各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如建德市主动对接杭州市产业转移,加大平台开发力度,2007年完成平台基础设施投资2.47亿元,当年平整土地3443亩。我市工业平台建设受到相关规划、土地性质和地形地貌制约,在布局、规模、配套以及管理上都有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层面。从三产比例看,七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例建德市最高(13%),江山市次之(11.9%),浦江最低(5.6%);二产比例江山(55.8%)只比安吉(50%)高,列第6名;三产比例安吉(39.9%)最高,江山(32.3%)与浦江(31.4%)相当,列第4名,桐庐和建德则较低。从经济外向度看,2007年,在七县市中,自营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我市都处于末位,分别是9154万美元和644万美元,与其他各县市的差距相当大,其他县市两项指标都是我市的4倍以上。我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域外生产要素流入方面,远远落后于中等发达县市。
——服务发展层面。凡是发展快的地区,都是干部思想解放、政府服务到位的地区。这些地区创业成本低、环境好,客商不请自来。相比较而言,我市虽然在服务发展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是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招商、安商的政策和服务机制上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投资环境相对优势逐渐弱化,甚至被一些兄弟县市赶超。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工业提升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整改和提高。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服务环境将日趋好转,经济发展的保障力量将日渐变强。
尽管目前我市发展水平与省内中等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我市要在现有发展层面上,实现率先崛起进位中等发达县市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推动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政策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各项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我省积极研究部署“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门户”、“山上浙江”等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实施山海协作、欠发达地区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取得明显实效,这将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顺势提升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遇,为我市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招商潜力优势。我市的经济属于“内生型”经济,招商引资以“回归工程”为主。这里面有江山人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因素,也有招商引资导向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招商引资还具备相当大的潜力。市委市政府正改变招商工作方向,强化招商方式创新,加大招商工作力度,深入挖掘招商潜力,力求开辟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从而彻底改变江山人发展江山经济的固有模式,将更多的潜在客商转化为投资动力。
——发展阶段优势。当前,我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工业化国家发展以及我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处于1500~3000美元时,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从我市现阶段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得以落地实施,招商引资由“官方”向“民间”延伸,企业招商效果明显。消费需求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旅游需求、医疗养老需求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强,由此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我们只要抓住机遇,苦干实干,奋力追赶,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位地理优势。我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区位条件独特。黄衢南高速贯通后,将极大缩短我市到沪、杭、甬的距离,也将使我市成为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区位优势将更加优越。衢州要打造浙江经济内陆拓展的桥头堡,我市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阵地。
——环境资源优势。我市地处钱塘江源头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环境容量相对宽松。近几年,空气质量和出境水质量一直保持在三类以上标准,形成了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以上分析表明,与省内中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固然存在,但潜力与优势同样值得期待,我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欠发达地区领先一步发展,在201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中期发展目标,率先进入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
(三)三省边界目标——构建区域发展高地
1.目标背景
当前,区域竞争和由此带来的资源要素争夺日益白热化,我们面临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和欠发达地区“洼地”效应的双重挤压。我市地处三省边界,周边各县(市)都在竞争与协作中加快发展,都想尽早确立领先优势和中心地位。许多县市发展速度不比我们慢、质量不比我们低、后劲不比我们少、开放力度不比我们小,若不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提升发展,巩固我市经济社会在浙闽赣三省边际的领先地位,则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将逐步丧失,许多制约性因素将逐步凸显。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经济发展高地,既是对接省委“把衢州市打造成对内开放的窗口”战略要求,推进江山“外联沿海、内拓内陆”的需要,也是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2.目标要求
构建区域发展高地,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束缚,以浙闽赣周边县市为腹地,以开放、融合、协作为宗旨,着力提升我市在三省边际城市的首位度。
具体衡量指标为“五个之最”:
——经济总量最大。地区生产总值在三省边际八县(市)中持续保持总量第一。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现价),其中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增长速度最快。切实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提升发展速度,力求2008至2015年间GDP(现价)年均增长17.5%;近三年实际增幅19.4%。
——综合实力最强。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列三省边际八县(市)之首。
——经济活力最足。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机制,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创业活力,持续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先,努力建设开放型、规模型、高新技术型经济。
——民间财富最丰。继续保持社会富裕程度领先,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等指标排在前列。
3.可行性分析
依据地域相连或相邻的标准,课题组选择了广丰县、玉山县、浦城县、龙泉市、遂昌县、常山县和龙游县等七个县(市),作为本文浙闽赣三省边际县(市)定义范围,并与我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现状对比。
下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我市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四项指标位列第1位,GDP增速、人均GDP、财政总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全社会消费品交易额六项指标位列第2位,呈现良好的领先状态。
(1)从发展战略看,区域经济竞争趋势加剧,构建区域发展高地的时机不容错过。
各县市积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发展欲望都十分强烈。广丰县紧扣“全民创业”主题,深入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食品工业、IT业、纸业、服装业、非矿金属加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靠“一支烟”支撑单一经济发展格局。玉山县提出“建全省经济强县、创全国旅游名城”的目标,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的精神,努力建设江西省向东开放的“桥头堡”。浦城主动对接、积极实施福建省“海峡西岸”战略,把握海西“北大门”的区位优势,增强“泛沿海”、“大通道”和“最前锋”意识,主动对接长三角产业集聚基地,着力建设海西区绿色腹地对外开放的平台。龙游、常山、龙泉、遂昌与我市更是地域相近、战略相仿,确立了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山海协作”,我市要在四县市中脱颖而出,抢占区域经济的制高点,则必然要谋划新的思路,推出新的措施。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合作是出路,开放是前提,我们唯有抓住时机,积极应对,努力构建区域发展高地,才能适应形势变化,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形成错位竞争、特色竞争的良好发展格局。
(2)从发展条件看,八县市各具特色,构建区域发展高地的策略急需形成。
——经济质量我市暂时领先,但不是全面领先,且部分地区与我市差距呈缩小态势,需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2007年我市的GDP 106.88亿元,在七县市中仍居第1位,比排名第2位的广丰高5.98亿元。财政总收入9.06亿元,比广丰低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3.39亿元,远高于其他县(市),但投资增长速度处于中下水平。三产结构比11.9:55.8:32.3不及广丰县10.86:54.32:34.82优化。从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看,周边县市发展速度很快,上升势头很猛,后劲很足。广丰县GDP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个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达42%,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与我市相当,有的经济指标已经赶超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走在江西省前列。浦城、玉山等地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都在35%以上,财政收入增幅也在30%以上,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区域要素各有千秋,我市并不占有优势,需要谋划新的发展支撑点。从交通条件来看,龙游县境内有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省道和电气化铁路纵横交错,广丰县有两条高速已经建成,常山县、浦城县境内五年内将有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交通框架的拉开,将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的空间,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而我市只有一条黄衢南高速公路,依靠铁路、国省道维持的传统交通优势已不复存在。从资源潜力看,周边县市以资源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浦城具有丰富的木材资源,被称为“林海之乡”,全县有林地350万亩,为做大做强浦城61平方公里的荣华山组团提供了重要条件;玉山县有风景独特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遂昌县是资源大县,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是浙江省林业大县,有丰富的矿藏,萤石储藏量居全国县(市)首位,金矿被誉为“江南第一大矿”;龙泉竹木资源都非常丰富,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更是历史悠久,享誉天下。龙游县的竹资源和常山县的石灰石资源都培育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市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产业发展受到更多外部环境的制约,需要我们积极筹划,摆脱束缚,建立新的发展点。
——平台建设我市起步较早,但阶段性制约凸显,需要加大力度,突破瓶颈。工业平台是第一战略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竞争平台。广丰县建成区面积达9.8平方公里,实现产值61.2亿元。浦城荣华山产业组团61平方公里,定位为福建“海峡西岸”战略中绿色腹地对外开放的平台,主要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平台和对外开放的龙头。龙游县的工业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走在我市前面。我市经济开发区起步最早,规划建设面积近40平方公里,但“二区四基地”工业平台存在着布局分散、品位不高、功能区块不明晰、档次偏低、形象不佳等诸多问题。随着山海协作区块的开发推进和莲华山区块的规划开发,有望改变这一突出问题。
(3)从发展基础看,我市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构建区域发展高地的条件基本成熟。
——经济基础实力较强,构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条件较好。2007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处于八县市前列,经济基础扎实,综合实力领先。近年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发展后劲较为强劲。在产业培育上,总量不断做大,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品牌建设取得突破,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城市建设卓有成效,构建区域发展高地支撑较强。城市实力是区域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经过几年的拓展,我市城市实力不断壮大,打造“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基础不断夯实。几年来,通过实施“四城联创”、“4471”城市绿化提升工程、文化融入城市建设“1348”工程、优化城市服务功能“9166”工程、导入城市整体形象CIS体系,城市品位和功能得到提升,一个山水园林城市初现雏形。现城区人口已增至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1%,位列三省边界县市前茅。
——特色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两地一城”可望形成。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江郎山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清漾江南毛氏祖居地、和睦彩陶村、戴笠秘宅、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为依托,逐渐被国内外旅游市场所认可,国内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旅游企业的整体规模和素质位居八县市前列,并于2006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物流发展已有一定基础。2007年物流行业增加值14.1亿元,占全市GDP的13.2%;全市共有市场53个,2007年成交额55.5亿元,其中亿元市场3个;物流货运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2754万吨公里,铁路货运量713.2万吨;物流网络逐步形成,贺村竹木市场辐射鲁、沪、苏、湘、桂、闽等数十省市地区,农贸城辐射周边35个县市,货运及货运代理企业开辟省内外20多条货运专线,虎山集团、红火集团、左邻右舍公司组建物流公司,市内连锁配送物流迅速扩张。商务商贸业发展迅猛。以大南门、解放路、鹿溪路为中心的老城区核心商业圈基本形成,以万购、农工商、普农等大型综合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业态正在兴起,商圈集聚度明显提高;解放路服装鞋帽街、南门路五金材料街、鹿溪路商业街和虎山城东岳路装饰材料街,已成为本地和江西、福建毗邻县市居民生产生活消费的中心区之一,年交易额达10亿元。我市建设三省边际旅游胜地、现代物流集散地、商贸商务名城的目标可望实现。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构建区域发展高地,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发展要求。区域竞争的加剧,逐步弱化了我市县域经济领先地位,需要我市加快发展,重新确立优势;我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导致不断寻求外部资源、市场、资金等要素的支撑,要求我市向外拓展,建立互动共赢机制。其次,我市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构建区域发展高地的条件最好,可能性最大。第三,谋求快发展、大发展必然要求有大支撑,构建区域发展高地能为我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搭建良好的平台,并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我市战略目标定位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市现有战略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完善战略目标定位,鼓舞和引领全市人民向更高目标迈进已迫在眉睫。建议市委、市政府把“两进一高”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目标,可表述为:进军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进位全省中等发达县市、打造三省边际发展高地(简称进军全国百强、进位中等发达,构建边际高地)。
(一)时间设定
跻身全国百强目标:2020年;实现率先进位目标:2015年;构建边际高地目标:2015年。
(二)工作着力点
进军全国百强,进位中等发达,构建边际高地,目标宏伟,任务繁重,必须对各个目标作进一步细化研究,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发挥比较优势,拉长发展“短腿”,提高经济活跃程度,扩大扩张辐射能力,提升在三省边际地区的首位度。
实现新的“三大目标”,其发展举措和保障措施,需在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创新。从课题结构来看,此内容并非本课题的研究重点。课题组通过综合分析,建议在以下七个方面加大力度,力求突破。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实现率先崛起的核心所在。必须强化工业首位意识,始终坚持以“兴工强市”为第一战略,以工业经济为第一经济,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走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之路,努力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把我市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努力提高“资源在外”型产业的核心凝聚力,增强资源要素的集聚力。以物流为纽带,深度开发周边市场空间,提升我市产品的辐射能力,促进我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抢占边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经济外向度不高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带动战略,全面推进我市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支持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增强品牌效应,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积极实现贸易主体多元化,大力培育外向型民营企业。
(3)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支撑,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壮大经济实力的一条有效路子,也是推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理念,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规模,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以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商贸商务业为发展重点,同时推动其他服务业提升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
(4)进一步提升发展软实力。软实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受到资金、土地以及环境容量等各种硬实力的制约,更受到人才、技术、文化、制度等软实力的约束。我市要实现新的三大目标,必须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大力弘扬江山精神,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继续实施文化提升工程,变软实力为竞争力、推动力。
(5)积极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大开放包容度,加强与省内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域经济的对接、交流与协作,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搭建跨区域经济交流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宽的领域谋求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形成合作互动、良性竞争的区域发展机制,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6)切实加强战略对接研究。目前,福建省大力实施“海峡西岸”战略,“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轮廓已初现雏形。该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包括衢州在内的20个地级市,人口约为6000万~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机遇。我市应加强研究,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使我市成为浙江经济辐射“海西经济”、“海东经济”辐射“海西经济”的交叉点,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7)着力推进社会和谐。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本质就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指标的竞争、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竞争,更要关注将经济实力转化为社会富裕程度的能力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到“强市富民”的统一,着力改善群众生活,培育和谐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