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28521400000014

第14章 关于我省地方资本市场现状和金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民革浙江省委会

一、金融市场大环境和我省金融市场基本状况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到十七大确定的“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战略决策,我国的资本市场走过了较快发展的五年。在这五年中,尤其以“股权分置改革”和“国企整体上市”表现最为突出。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它主要解决了困扰中国股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国企整体上市”则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从名不见经传一跃进入了世界资本市场的中心。

在此过程中,我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利用资本市场募集经济建设资金,通过上市深化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07年末,全省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1家(其中境内首发上市20家,境内买壳上市3家,境外上市8家),新增融资额406.63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阿里巴巴公司筹资131.3亿元,刷新了我省上市公司首发融资额最高纪录。

目前,全省共有上市公司154家,累计融资1001.08亿元。A、B股上市公司120家,累计融资585.89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43家,占全国20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21.5%,全国排名第一。境外上市公司34家,累计融资415.19亿元。

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我省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超过2005年提出的用五年时间达到全省GDP的35%目标;证券期货交易量位居全国前列,由浙江产权交易所等组成的地方资本市场初级体系得以建立。浙江资本市场建设,对浙江经济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相比,浙江资本市场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力仍显不够,资本市场的利用力度仍有待加强。

二、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问题

截至2007年年底,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已达113万多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6%。虽然,我省中小企业单个规模小,但对社会贡献巨大,是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无疑担当着是我省经济情况“晴雨表”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宏观调控、银根紧缩、银行惜贷等原因,我省中小企业融资和生存十分困难,具体表现为:

(1)紧缩货币政策左右了中小企业融资,并使中小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加大,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正在加大。

(2)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得银行贷款门槛进一步抬高,导致银行可发放的信贷资金量减少,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将更加谨慎,造成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被排挤,承受更大的资金压力。

(3)随着国际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成本增加,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销售压力不断加大,大量流动资金滞留在生产环节,应收账款增多,存货占用资金上升,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高,融资手段缺乏

虽然,我省中小企业在A、B股市场上的中小板席位居全国之首,也确实通过这个平台解决了很多资金问题,但相对总量明显偏低,而且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方面,不是以公司的盈利状况、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为唯一标准,还设计了一些门槛,即:是不是高科技企业,是不是有独立知识产权,是不是符合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等。这些门槛限制和影响了最急需资金的那部分企业的进入。

(二)政府扶持力度相对不足,融资办法不多

从政府扶持力度看,近几年来,我省出台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但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虽然有相关法律已经颁布,但是其中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具体的解说,导致有法可依,无法可用的境地。同时,政府指导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健全和强化。

(三)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完善,担保风险过高

近年来,信用担保机构有了一些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等原因,担保机构和担保环境存着担保体系尚不完善、动作不够理想等问题。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也不健全,无法实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控制与分散。银行避开风险,担保贷款的风险大多由担保公司承担。

三、我省金融市场整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股票市场及相关产业发育仍不充分,规模偏小

2007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的市值仅为我省2006年GDP的44%,而全国上市公司市值是GDP总额的1.56倍;全省金融业产值近年虽然在不断的提升,已从2004年占GDP的4.5%上升到2006年的6%,但属于浙江地方金融的比例还不到其中的一半,尤其是浙江证券业、保险业产值比例较低。浙江地方资本市场中介实力较为弱小,缺乏旗帜型的证券类中介机构,地方金融业竞争力较弱。

(二)国企在资本市场上运作力度不明显,弱于民企

目前,全省15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的只有32家,仅占1/5;国有控股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募资128.6亿元,仅占全省通过证券市场募资额的13%。其中2006年以来浙江启动的32家A股IPO项目中,以国资为主体的浙江公司仅有3家,而民资占了29家;完成增发的149家公司中浙江占12家,这12家全为民营,共募资95.12亿元。省属国企整体上市方面,除1家已公布方案并已在具体操作外,多数公司仍停留在策划中。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许多省、市纷纷开展了创新融资方式的探索,企业债打包发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模式先后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而我省作为一个中小企业众多,融资难问题突出的省份,对创新融资方式的尝试至今进展缓慢。

(四)贷款成为企业融资主要渠道,金融结构失衡

近年来,我省以贷款、债券、股票(包括境内和境外)三种方式融入资金的比例结构约为91:4:5.从全局看,非正规资本市场非常发达,但体制内区域资本市场还比较落后,这一现象无疑表明金融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五)金融业资金流向“挑肥拣瘦”明显,资本外流

由于金融业自我风险控制加强,金融机构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低收益低风险的“上存”或拆借,导致省内很大一部分资金,外流向上海等金融也发达的地区。同时,以一些大型金融结构和中小民企为主经济体存在“脱节”,造成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供给始终不足。

(六)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偏低、市场认知不足

面对日益庞大的民间资本,我省在民间金融创新、开放程度上明显不足。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浙江民营企业依赖银行和非正规金融模式。

四、对推动我省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同时,浙江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对金融发展需求急剧加大。我省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继续乘势而为,高度重视浙江金融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提出完善浙江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和中短期的具体举措,打响与经济大省相适应的金融业浙江品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以金融强省为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浙江地方金融

金融业与一般产业的相互融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两者的相互作用,能更深层次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浙江实体产业的不断强大和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金融业已成为当前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前提。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建设金融强省,对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缓解资源要素不足、防止产业空洞化、确保浙江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均有重大战略意义。

省委、省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我省金融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目标,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浙江金融作为推动浙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予以深化和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完善浙江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和中短期的具体举措,打响与经济大省相适应的金融业浙江品牌,开创我省金融工作新局面。

(二)利用好沪深两大交易所和浙江产权交易所运作平台

1.加快浙江国企重组上市的步伐

公司上市不仅可进一步转换企业尤其是国企的经营机制,增加外部股东约束,同时也可借此改善公司运营环境,提升上市质量,还可以筹集资金,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资本运作,直接从二级市场减持部分国有股。而且证券市场本身也是发现良好投资项目的最好市场。因此央企和不少有战略眼光的公司都在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大发展的难得机遇,纷纷上市或是整体上市。

国家国资委在2006年12月就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股份制改造、资产注入、重组上市等方式来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目前央企的资产注入和资产重整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全国很多地区也都在为此进行积极的谋划。重庆、山东、上海等地已走在了其他省的前列。重庆市2006年确定8大国有控股集团整体上市工作已全面展开,将采取IPO、增资扩股定向增发、已上市的子公司回购母公司、借壳上市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山东省未来三年将省管国企由现在的43家减少到25家以内;同时,将推动省管企业整体改制上市或者优质主营业务资产上市。湖南、辽宁、陕西、四川等省份都有类似的将省属国企重组后进行上市的规划。比如,湖南省计划将纳入省属国企改革的企业645家在2010年左右整合成20~30家大型企业集团;四川省的老牌国企也纷纷计划改制上市;辽宁省早在2005年即明确提出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率先支持抚顺特钢等5家上市公司的重组与整合工作。

从浙江来看,目前我省有关部门对国资控股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或重组已在规划调研,1家省属企业率先借壳上市已进入操作阶段,但这一步伐尚需加快。我省很多国企公司如省交投集团、燃气集团、省铁路投资集团、旅游集团、省水务集团、能源集团、浙商银行等均具备实现借壳或整体上市的条件,我省应抓住目前较好的低成本进入市场的良好机会,积极推动这些企业整合,进行上市,从而使其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2.利用浙江产权交易所平台,争取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全国试点

柜台交易市场是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它能为众多中小型公司解决发展资金问题。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就曾经先后培育了微软、思科、英特尔、戴尔、甲骨文等一大批高科技跨国公司。

目前,浙江正在经历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创造”,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会出现大量的创新型的企业,另一方面又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设立柜台交易市场,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本与企业的嫁接,助推创新型的企业发展。建议我省利用好浙江产权交易所平台,通过积极申报,争取其率先进行柜台交易的试点,争取使其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的龙头产权交易所之一。

3.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利用浙江产权交易所平台试点产业基金转让交易

产业投资基金是借鉴国际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主要以非公开流通的股权投资方式直接投资于产业领域的一种集合投资制度。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利于启动社会投资,扩大内需。

据了解,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候签的产业基金不在少数。浙江自主创新意识强,且民资、侨资丰富,发展产业基金的条件很好,应积极争取进行创业或自主创新等产业基金的试点,并争取实现其在浙江产权交易所的挂牌交易以完善其退出机制。

4.积极推进企业债打包等创新发行模式,扩大浙江企业债融资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规定,企业发行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0%。由于中小企业的净资产往往在1亿元到几亿元,单独公开发行企业债,额度就会偏小,发行成本高、难度大,流动性不够,中介机构也不太愿意介入。但如果将一批中小企业捆绑起来,则风险就会较小,发债可能性大增。事实上,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先后批准了深圳、北京企业债打包项目,对这一新模式给予了支持和认可。作为中小企业最多、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我省应尽快积极推进这一创新模式,为解决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难开辟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