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28516000000013

第13章 柏林的阴谋(13)

然而,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代表的当权人士,却清醒地看到了德国法西斯是美国最主要的危险和敌人。所以,1941年6月23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威尔斯发表声明,支持苏联。他说:“对美国来说,共产主义独裁制度,同纳粹独裁制度的原则和主义一样也是不能容忍的。……但是,美国人民目前的问题是,希特勒正在竭尽全力征服世界,残忍奴役一切人民。因此,美国政府认为,任何防御希特勒主义的办法,任何集中力量——不论这种力量来自何方——的行动都将加速德国现在的领袖逃不掉的失败,并因而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国防和安全。在今天,对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险是希特勒的军队。”第二天,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国准备给予苏联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积极争取同英美以及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和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7月12日,在莫斯科签定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在协定中,双方保证,在对德作战中。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两国政府承认,在这次战争中,除彼此同意外,既不同敌国谈判,也不同敌国缔结停战协定和单独媾和。同年8月16日,苏英还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规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的贷款。鉴于德国法西斯分子在伊朗的活动十分猖狂,苏英两国政府商定,采取联合行动。1941年8月,两国同时出兵,从南北两面进驻伊朗,从而防止了法西斯分子在伊朗的危害。后来,伊朗成为美英两国从南部援助苏联的交通要道。

在此期间,苏联政府还同流亡伦敦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政府发展外交关系。7月18日,苏联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签订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同意双方在战争中,彼此提供一切援助与支持。7月30日,在伦敦,苏联政府又与波兰流亡政府签订了互助协定,恢复了苏波关系。在苏捷和苏波协定中,还规定在苏联境内分别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和波兰军队,以便共同参加对德作战。8月间,苏联同挪威和比利时的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9月底,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了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

自1941年7月30日罗斯福的顾问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后,苏美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同霍普金斯进行第二次会谈时,斯大林提出,希望美国能参加对德战争。对此,霍普金斯说,他的使命只是有关供应问题,至于美国参战的事,主要取决于希特勒自己和他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霍普金斯在同斯大林的两次谈判中,取得了有关苏联实力和前途的大量情报,加深了对苏联的了解。他相信苏军能够顶住希特勒的进攻。美国史学家舍伍德说,这是战时英美对苏联关系的转折点。因此,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对于加强和扩大反法西斯同盟起了积极的作用。

希特勒对苏联悍然进攻之后,斯大林在7月3日广播演说中表明,“这个反法西斯压迫者的全民卫国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消除我国面临的危险,而且还要帮助那些呻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斯大林的这篇演说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它促使英美政府也要对法西斯侵略和战争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罗斯福和丘吉尔出于本国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秘密商定进行战时第一次会晤。1941年8月初,罗斯福和丘吉尔率领两国有关的军政官员在纽芬兰的阿金夏港举行会谈。罗斯福一行于8月9日乘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到达该地;第二天,丘吉尔乘“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进入阿金夏。双方在军舰上就有关对德政策问题进行了商讨和争论,最后于8月13日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14日正式公布,史称“大西洋宪章”。声明指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罗斯福和联合王国国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尔经过会晤,认为他们两国国策中某些共同原则应该予以宣布。其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其被剥夺的权利和自治权,世界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之后,希望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保证人类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自由生活。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声明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一步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罗斯福总统在美国还没有参战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与丘吉尔发表这个声明,充分显示了这位具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勇气和胆略。他通过“租借法”向抗击法西斯的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据不完全的统计,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4年4月,美国,还有加拿大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飞机1.2万架,大型驱逐舰12艘,装甲车9000余辆,卡车22万余辆,以及其他许多武器、装备和大量战略物资,支持了苏联的抗德战争。

为了进一步加强苏美英三国之间的合作,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美英三国会议。苏联代表团长是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英国代表团长是军需大臣比弗布鲁克,美国代表团长是罗斯福总统特使哈里曼。斯大林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美英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问题。在会前斯大林和丘吉尔的来往函电中,斯大林曾要求英国能在1941年内于巴尔干或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迫使德国从东线调走30到40个师。但英国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这样做。这时美英即使在提供武器装备方面也各有困难。由于美国还没有直接参战,它的强大的工业还没有转入战时轨道。英国既要保卫本土,又要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兵力和武器装备都感到不足。尽管如此,美英两国还是尽力满足了苏联提出的一些要求,以支持它把反法西斯战争坚持下去。经过谈判,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英美两国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以及其他各种武器和军用物资。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

莫斯科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41年10月30日,罗斯福代表美国政府写信给斯大林,宣布给苏联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扩大到苏联,这样就为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关于三国外长会议的重要意义,正如莫洛托夫10月2日在闭幕会上所讲的:“像英美苏这样的强国的力量大联合,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大联合,就已大致预定了我们对希特勒匪徒的斗争必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不管希特勒匪徒在战线的这一阵地或那一阵地取得了多少暂时的胜利,而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对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单是切齿痛恨,是不够的,单是一心希望他们劫数难逃,也是不够的。”莫洛托夫说,“我们必须知道,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进攻、掠夺,我们都要把他们打垮,对他们迎头痛击,以便把各族人民所一致诅咒的这批犯罪的暴徒和侵略者的政权永远扑灭。要达到这个目的,就特别需要打破他们的阴谋诡计。这种阴谋诡计的真正本质,就是要把他们的敌国逐个击破。”

“这次会议的政治意义,就在于事实上它已昭示我们:现在已经怎样毅然决然地打破了希特勒匪徒的这些阴谋诡计。爱好自由的各国人民,由苏英美做先锋,已形成了反希特勒的强大阵线。狂妄自大的希特勒,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强有力的各国大联合,他还不曾受到过这种抗拒的威力。我们一点也不怀疑:我们的伟大的反希特勒阵线的实力是会迅速地增强,天下决没有能够打破这种反希特勒阵线的力量。这类国家的大联合已终于团结起来对付希特勒主义了,这种大同盟必将想出种种方法来把欧洲纳粹脓疮,以及它对于一切热爱独立和自由的各国人民的威胁,统统从地面上铲除干净!”莫洛托夫最后代表斯大林,代表苏联政府和人民,向英美两国代表提出保证;“我们对希特勒德国的斗争是不屈不挠的!我们对所有一切爱自由的各国人民不共戴天的死敌必然能取得胜利,我们必胜的信念又是决不可动摇的!”

1941年底,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希特勒“闪电战”遭到彻底破产。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进攻英、美、荷在东南亚的属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4天,德意日签订了对美英共同作战协定。英美被迫对日宣战,德美也互相宣战。从此,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接着,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联邦、哥斯达黎加、古巴、尼加拉瓜、巴拿马、萨尔瓦多、“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和波兰政府也相继对日宣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战争席卷和波及了世界4/5的人口。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进一步促进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壮大和发展,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阿卡迪亚”会议,以商讨两国整个作战计划。会议期间,美国倡议由所有对德意日三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两国政府磋商并加以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同盟国政府。12月27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分批会见了各同盟国驻华盛顿大使,并告知他们关于这个宣言的内容。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

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表明反法西斯同盟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这个同盟的进一步壮大和加强,同时也为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美国国务卿赫尔热烈欢呼这个宣言的发表。他说:“联合国家的宣言在历史上最大的共同作战努力中,把代表六大洲绝大多数居民的26个自由国家的决心和意志联合起来了。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说明遵守法律、爱好和平的国家到了必要的时候能够团结起来使用武力去维护自由、正义和人类的基本准则。”

但是,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部并不是没有矛盾的。作为统一战线的主要成员——苏联、美国和英国之间,仍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斗争。美国、英国和苏联,在战争中都是执行各自的战前政策。在整个二次大战中,美国和英国的政策始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给苏联援助:另一方面又力图隔岸观火,从中渔利。它们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的。美国和英国之间又各有打算。英国力图保持和恢复其原有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在政治上除了反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共同点外,也充分利用英国在战争中的困难处境和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援助和支持的机会,极力排挤、瓦解和夺取英国的势力范围,力图在战后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

苏联的政策也有从自身利益考虑的一面。1941年4月,苏联同日本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据日本报纸发表的日苏两国共同宣言,其中表明苏联实际上承认了伪满洲国的现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世界上多数国家纷纷对日宣战,而苏联仍保持中立。直到1944年11月,苏联才第一次公开谴责日本为侵略国。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两次会议中,苏联在美国和英国同意它提出的各项条件之后,才答应对日作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国家和武装力量,经过曲折复杂的道路,终于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了摧毁德意日法西斯的狂飙怒涛。尽管在同盟国内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们在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采取一定程度的联合行动。斯大林曾指出:“否认参加英苏美同盟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别那是可笑的。但是,这是否排斥这个同盟中的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去反对使它们受奴役威胁的共同敌人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呢?绝对不排斥。”问题在于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奴役的威胁强加给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这是促使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德国进攻苏联和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又进一步壮大和加强了这个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