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最爱学习的孩子
28513900000018

第18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2)

许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记性不好,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或者平时记得好好的,一到考试就忘了。许多人认为,记忆力是天生的,是父母给的。其实,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

虽然从理论上讲,人的记忆潜力无穷,但还是有很多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记忆障碍,下面是针对几种问题的建议。

1.上课“不带耳朵”怎么办

有的孩子的性格十分内向,上课的时候也从来不主动发言,不影响别人,但是自己却是经常走神。用老师的话说就是人来上课了,耳朵却“留”在了家里。这类孩子在学习上的重点障碍就是记忆障碍。

通常,一个孩子的短时记忆不好,往往会影响到上课听讲的质量;而长时记忆的优劣,则与其概念理解能力的水平高低有较大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学习障碍孩子的记忆力异常,比较常见的有短时记忆的编码分类,以及长时记忆中检索资料上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为孩子制作一份训练计划。首先要给他创造出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因为对听觉不发达的孩子来说,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听觉环境。

在训练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的听广度和听记忆问题。训练先从简单的数字开始.并逐渐过渡到文字和句子。在训练过程中,让想办法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这样,他就不会害怕别人对他提问,这样对孩子的记忆能力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接着,对孩子进行视记忆的训练。训练的主要项目是看、记符号,目的是通过多渠道的参与,对他进行视记忆训练。在此项目训练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孩子记忆的方法,而是要求他自己归纳出对每组数字记忆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2.精神不集中怎么办

有的家长在说自己的孩子是“不能从头到尾地做一件事,精神不集中,非常容易分心。教他背一首诗,他总是记不住;让他拿两样东西,总是忘掉一样,幼儿园的老师也说他是个什么都学不会的孩子。”毫无疑问。这是个记忆能力明显不足的孩子。这将影响到他的智力发展。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及操作能力等组成的。其中,记忆能力是整个智力结构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记忆力。其他各种能力都无法得到正常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记忆力与智力关系也不一样。在幼儿期,记忆能力占据人智力的主要部分,也可以说。如果一个孩子的记忆力发展正常,即他的智力发展正常。记忆力超常的孩子,智力的发展也自然是超常的。正因为幼儿期的记忆能力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使得孩子的记忆力训练成为一项相当不容易的事,要发展孩子的记忆力,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及持之以恒的态度。

记忆力训练首先是注意力的训练。因为记忆的基础是注意。就如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时,他首先必须在能够集中精力于自己手头事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指望他认真学习。也就是说,首先应具备一个良好的注意品质。

在提高注意力训练之前、首先要弄清记忆力不足的孩子是如何分配其注意力的。研究表明;这类孩子往往把注意集中在比较简单的认识过程上,从而无暇注意那些难度较大或更为复杂的过程。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足够注意可分配给不同的过程;二是不能向某一任务的各个方面有效地分配适量或适度的注意力。因此,对这类孩子的训练,应更多地强调目的性。为此,要采取信息集中训练法,让他以较快的速度,在较多的信息中找出所要求的信息,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

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是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两个阶段,即注意力与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和记忆能力的训练阶段。这是一项较困难而又长期的训练阶段,要求孩子、家长及老师都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才能有效。这一阶段训练的项目很多,其中有一项“找不同”的训练是通过找两种材料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与记忆力协同发展的目的。

由于人的记忆能力(包括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要建立在视觉记忆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对这类孩子的训练内容中还有听觉训练的内容。思维策略包括“复述”,比如当要求人们记一组单词或某一术语时,大多数人都会通过大声背诵或默念来达到目的,而多数学习障碍的孩子,特别是幼儿,则不会自发地使用复述的方法。但在教会他们怎样做之后,他们的记忆力会提高一大步。

3.孩子发愁背书怎么办

★记忆能力较困难。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记忆功能,因此,记忆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忆从时间上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如果孩子的短时记忆不好,往往会影响他的上课听讲质量,而长时记忆与他的概念理解能力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理解能力较困难。这类孩子可能会表现为无法有效地组织思考内容,无法形成抽象的概念,对理解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

有的孩子在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上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此,尽管他比较刻苦,并付出很大努力去背、记,但也只能是机械地记忆,而不能把知识系统化。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孩子进行以下的训练:

★提高听觉记忆能力,目的是让他听清楚,听到后到记住。

★提高视觉能力记忆,目的是要求他看日记后写下来。

★理解能力训练。先从语文知识中的字、一词、句、段、文章开始做理解训练。推理和思维训练,听故事谁想原因或结果。应用题理解,帮助他掌握基本解题方法。从各种类型习题中挑选出最典型的习题进行练习,教会他如何分析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及要解决什么问题等。

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父母箴言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反映出来。父母应该对抽象思维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它的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在这里介绍一下抽象思维的特征和特征的实质。

抽象思维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抽象性和确定性。由这两个特征还派生出其他一些特征,如形式性、精密性、简单性、理论性和分析性等。不过后者都是由抽象性和确定性所决定和制约的。所以,主要介绍抽象思维的抽象性特征和确定性特征。

1.抽象性

人们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始终离不开理性的抽象。也就是说,人们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在思维中是通过抽象来完成的。

以数学的发展为例: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尽管掌握了关于空间和数量关系的大量知识,但这些知识主要是凭经验进行的考察的结果。在所有古埃及人的著作中,法则仅能应用于为数有限的具体情况。在他们的几何学中,没有用一个三角形来代表一切三角形这种在建立演绎体系时所必需的一般化的抽象概念。抽象的数的概念还有待引进。古希腊人则不同。数学之所以会在古希腊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古希腊人依靠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数学素材,引进了“智力革命”,从事物的多样性中辨别出共同性,并把它抽象出来,加以一般化,从而导出与更广泛的经验相符合的新关系。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古希腊人被称为是科学方法的倡导者。亚里士多德把抽象称为自然研究的路线或途径,并指出,科学从感觉上较为易知的混乱的集体(即现象),通过抽象达到理性上较为易知的原理(即本质)。

抽象性的实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共同点。抽象最主要的是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它们的共同点,从而使思维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

其次,抽象就是选取事物的深入点。一个事物往往有几个特点。抽象的实质是从这些特点中选取一个被认为在某个方面特别重要的特点,而忽视所有其他特点。这样,抽象起了限定探究范围,突出某一重点,限制其他思路,并把某一种思路引向深入,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地研究认识对象。

再次,抽象就是理想地复现认识对象。抽象的目的在于把事物加以理想化而再现于思维之中。因为不可能单纯通过从可观察现象概括共同点来把握理想事物,所以必须脱离直观地运用思维的抽象力量创造出理想客体。同抽取共同点相比,理想化是更深刻的抽象。

抽象既是抽象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把这种思维叫做抽象思维。

2.确定性

确定性是抽象思维的又一基本特征。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知识,就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所以,认识真理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减少和消除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一般说来,认识中的不确定性来源于认识主体的感性活动和思辨的猜测。经验认识是人的感官对于自然现象的直觉认识,这种认识通常只是知识的准备和原料。作为“前知识”,这种认识的最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抽象思维要获得本质,就必须以确定性去减少和消除这种根源于事物现象偶然性的不确定性。只有确定性的思维所获取的认识才称为知识。因此,可以说理论知识和日常知识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理论知识的命题必须具有严格的确定性,而日常知识不需要严格的规范。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概念最初总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们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了。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并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应用于科学的抽象思维中。例如,信息和系统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概念,信息论和系统论对它们作了严格的定义,使之成为这两门学科中的科学概念,而信息论和系统论也正是由于引入了这两个具有确定性的概念,才奠定了这两门学科的基础。

抽象性和确定性是抽象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二者是统一的。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抽象思维抽象性和确定性的这种统一。他说:“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仔细玩味这句话,我们便可以体察抽象思维中抽象性和确定性的统一关系。

孩子思维的成熟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缩影。牙牙学语的婴儿最初不会有什么抽象思维能力,他们也许搞不清苹果与梨的差异和苹果与月亮的差异在性质上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然而生活能使孩子们学会抽象,比如小宝宝淘气,用手触摸火炉,结果烫起几个泡。有过几次教训后,他就不会再触摸任何火炉包括那些不曾烫过他的火炉了。他显然自发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朦胧意识:那些东西也是火炉,也会烫人的。这种朦胧意识十分可贵,因为他已经自发地从同类事物的个体中抽象出了该类事物的共性。

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孩子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3岁之前的孩子,对他进行训练,会显得过早;而对学前的孩子,父母则完全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启蒙了。

1.教孩子归类

父母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也就是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2.教孩子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

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运动、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了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3.让孩子了解顺序

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4.让孩子时间概念

建立时间概念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5.理解基本的数字

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有些两三岁的孩子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在背数。应该把数字具体化,如“1个苹果”、“3个人”等。父母在孩子数数时,应多点儿耐心。让孩子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

6.掌握一些空间概念

掌握一些空间概念,大人们往往以为孩子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实际并非如此。父母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比如:“请把勺子放在碗里”。对于孩子来说,掌握“左右”概念要难些。

7.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思维

游戏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游戏,孩子的活动变得更复杂,其思维发展水平更高。如通过搭积木、玩魔方、走迷宫、下棋、拼拼图等玩具类游戏,可以训练孩子对空间、规则等方面的认知,从而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父母箴言

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同时也是天生的创造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是孩子创新意识的土壤。作为父母,要像呵护幼苗成长一样,为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人们对儿童、青少年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关注,通常比较集中于对其创造能力的研究与培养上。然而,创造或创新并非那么简单。个体的创造性、创新性水平如何,第一体现在创新意识上,第二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第三体现在创新个体上。这其中,创新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孩提阶段是父母们呵护孩子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独具一格的创新技能,发展孩子的创新个性,从而使孩子的创新水平有本质提高的最佳时机。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关键在于他的创新能力如何。

作为家长,也应该重视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生活面最广。那么,家长应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

1.让孩子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