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退变突出、关节囊松弛、椎间失去稳定性及椎体后缘产生牵张性骨赘,从而对脊髓和神经根造成动态或静态的压迫,这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又进一步加速了退变过程,二者互为促进因素。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后纵韧带骨化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前置因素。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诱因。
二、颈椎病的类型
颈椎病习惯上分四种类型,各型之间表现不同。
1.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
病因:主要是由于退变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症状:颈肩痛、双上肢麻木、疼痛或无力,有时能感觉到放电样串痛。
体征:上肢相应神经根性的感觉减退、过敏或其他异常感觉,肌力降低及腱反射减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
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变的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表现。
2.脊髓型:发病率次之。
症状:颈脊髓受损的上运动神经元性损伤 。
体征: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尤其是下肢),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高,下肢痉挛性瘫痪,躯体有感觉障碍平面(即躯干有紧束感),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X线平片可见退行性变,有时可看到发育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等征象。
3.交感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由颈椎不稳定刺激颈交感神经所引起,表现为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或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过伸过屈位X线平片可见颈椎呈节段性不稳定。
4.椎动脉型:多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主要为颈性眩晕 、头痛 、猝倒 、视觉障碍 及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等。
辅助检查:椎动脉造影及MRI显示椎动脉局部受压、梗阻,血流不畅。
如果病人同时存在四种类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称为混合型。
四、处理方法
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及其他各型颈椎病均可采用。方法:佩戴颈围领、颈椎牵引、离子导入、超短波、热疗、高位硬膜外封闭和药物治疗等。
手术治疗:症状逐渐加重的脊髓型颈椎病及保守治疗无效的其他各型颈椎病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方法: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前外侧减压术等。
五、护理措施
1.疼痛的处理
(1)枕颌带法行颈椎牵引
目的: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以减少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神经根的水肿。
方法:牵引重量3~6kg,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护理:注意观察,防止过度牵引造成颈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一般不宜采用。
(2)疼痛明显者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3)热敷等理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也可缓解疼痛。
2.颈托或围颌制动:帮病人选择合适型号的围颌,并示范正确的佩戴方法。告知戴围颌的目的是限制颈椎活动,防止颈脊髓或神经根的进一步损伤。起床活动时需要戴上围领,卧床时可以不用。
3.鼓励生活自理:指导病人穿戴衣物,不用钮扣改用搭扣,用勺进餐,用吸管喝水等。
4.预防外伤:保持房间地面干燥,有痉挛步态的病人行走时有人陪伴,并提供手杖、步行器等帮助行走。
5. 手术前后护理
(1)术前:帮病人挑选围领。前路手术病人练习推移气管,后路手术病人需进行俯卧位练习,以适应术中的体位。
(2)术后:①颈部保持稳定舒适位,头两侧垫枕。②严密观察病人呼吸变化和清理呼吸道能力,引流和四肢神经体征变化。严重者按截瘫常规护理。
6.健康教育
(1)教病人保护颈部的方法:
① 不要使颈部固定在任何一种姿势过长的时间,避免猛力转头动作。
② 睡眠时宜用平板床,调整枕头高度,枕高宜与一侧肩宽相平。不让头部过伸或过屈。
③ 乘坐汽车时不面对正前方或后方,以免急刹车时颈部剧烈摆动,而应与行使方向垂直而坐。
④ 日常生活中注意主动加大头颈部活动范围,锻炼颈肌。
⑤ 加强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方法是先慢慢向一侧转头至最大屈伸、旋转度处,停留数秒钟,然后缓慢转至中立位,再转向对侧。每日重复数十次。
(2)告诉病人:颈椎病的术后恢复是一个较慢的过程,可延续数月甚至更长,而且可能有反复,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有战胜疾病的耐心和信心。
§§§第六节 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的护理
一、概述
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的、由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或真菌引起的骨皮质、骨膜和骨髓感染的疾病。骨髓炎好发于儿童,患者多为骨生长活跃的3~15岁的儿童和少年,男多于女。患病的骨最常见为髋关节、肢体的长管状骨等,尤以胫骨多见。
化脓性关节炎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关节急性炎症。血源性者在儿童发生较多,受累的多为单一的肢体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及肘关节等。如为火器损伤,则根据受伤部位而定,一般膝,肘关节发生率较高。
二、术前准备
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三、术后护理
1.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一般每4hi次,通过体温曲线观察发热情况。高热患者应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使用退热剂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应用剂量不宜过大,以防虚脱。
2.保持固定效果,限制患肢活动以减轻疼痛,并防止病理性骨折和关节畸形。
3.及时止痛,适当给予必要的镇静剂、镇痛剂。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使用大量抗生素除了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外,还要警惕发生双重感染。
5.局部开窗或钻孔冲洗引流护理
(1)密切观察引流物的质、量及颜色,并及时记录。严格交接班,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2)避免冲洗引流管扭曲、受压。输入管的输液瓶应高于患肢60~70cm,引流管宜与一次性负压引流袋相连,并保持负压状态。引流袋位置应低于患肢50cm。
(3)及时更换冲洗液,及时倾倒引流液。严格无菌操作,引流袋每日更换,避免发生逆行感染。
(4)如发现滴入不畅或引流物流出困难,应立即检查是否有血块堵塞或管道受压扭曲,及时排除故障。
(5)冲洗液中抗生素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冲洗时应合理调节滴速,随着冲洗液颜色的变淡逐渐减量,直至引流液变得澄清为止。
6.长期卧床者,应注意防止肺部感染、褥疮及泌尿道感染。
§§§第八节 人工关节的护理
一、概述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采用金属、非金属高分子化合物为材料,用工程学的方法模似人体髋、膝、肘、踝、肩关节,用以替代严重受损关节的一种功能重建手术。临床上常用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先天性关节脱位及良性骨肿瘤等疾患,它可有效地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但手术创伤较大,需严格选择病人,加强术前术后护理,以取得预期效果。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首先应考虑病人的主观要求,一般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都经过长久的考虑,他们要求手术能解决行走疼痛,要求发问关节的活动,护士应该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生活要求、智能等进行详细解释手术目的、效果。手术后如何防止脱位及加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作为术前谈话的内容,使病人对疾病和治疗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
2.了解病史
了解病人以往的过敏史、药物史,以往手术史及对麻醉的不良反应,病人心、肝、肾功能情况。
3.皮肤准备
严格备皮,注意全身和局部皮肤清洁,观察关节周围皮肤的条件,如有皮肤破损、虫咬搔痕、化脓性感染病灶、足癣等需治愈后才能手术。病人要洗全身澡,局部皮肤反复擦洗,剪去趾(指)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必须避免作患侧肌内注射,避免可能产生的感染灶。
4.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预防性抗生素应在手术开始前使用,抗生素给予的量和类型各不相同,早期感染往往革兰氏阳性菌占主导地位,常用的抗菌素有先锋类药物及合成青霉素,手术前静脉注入广谱杀菌剂而不是抑菌剂,常于术前2~3日开应用,亦有人主张术前2~3小时开始静脉滴入抗生素是维持血中抗菌素浓度的最有效的方式。
5.床单准备
床边备吸引器、吸氧设备、床上需置大海绵垫,铺橡皮单,备齐皮肤牵引用物。
6.其他准备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为实现术后改善膝关节稳定的目的,术前必须指导病人作股四头肌操练,帮助病人掌握锻炼方法,具体步骤可嘱病人作下肢足背屈练习。或护士手掌按压股四头肌嘱病人作肌四头肌静力性收缩,坚持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循序渐进。
三、术后护理
1.老年病人术后护理特点。
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大多是老年病人,老年病人全身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临床上以心肺功能低下尤为明显,长期卧床易发生心肺疾患。手术中接受了相当多量的输血和补液,所以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严格控制输液量和滴速。为预防肺部并发症,麻醉清醒后就可以给予头高位45°,使病人有较好的通气量。术后3~5日给半坐卧位,定期协助病人更换体位,帮助搬动患肢,翻身拍背,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并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和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2.基础护理。
预防褥疮,保护骨突部位,用海绵、软枕分垫臀部、下肢。使其卧位舒适,同时鼓励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预防便秘。
3.体位。
术后髋关节多需作下肢皮肤牵引,置于外展中和旋转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避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发生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三角形枕头可固定5~14日,它的利用,特别有利于各非手术侧卧位,患肢膝关节和小腿下放置棉垫,以避免皮肤和神经干的不必要的压迫。搬运病人及使用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如果病人发生剧烈的髋关节疼痛,肢体变得内旋或外旋位时,应立刻报告医生,进一步明确有无脱位的可能。
4.栓塞性静脉炎观察护理。
术后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体温多不超过38.5℃,常有轻度全身性反应时,应警惕深静脉栓塞的可能及时报告病情。
5.功能锻炼
术后2~3周病人可扶双拐下地(不负重),以后6周扶单拐3个月后可脱拐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