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护理学
28511000000011

第11章 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1)

§§§第一节 概述

一、围手术期概念

围手术期:即手术全期,指从护士迎接病人进入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间。依时间不同又分为三期:

手术前期:从病人入院到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

手术中期:送病人到手术室接受麻醉,到病人接受预定手术程序。

手术后期:从病人进入恢复室到从手术相关的各种应激中恢复,痊愈回家。

二、手术分类

1.依手术时限分为

(1)择期手术:手术实施的迟早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2)限期手术:手术时间可以选择,但有一定限度,不宜过久延迟,应在一段时间内尽可能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3)急症手术:需短时间内迅速手术,按病情轻重缓急重点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

2.依手术目的不同分为

(1)诊断性手术:目的是帮医生确定或证实可疑诊断。

(2)治疗性手术:是对病变、受损或先天畸形的组织器官进行修补或切除,以达到治疗和改善外形、功能的目的。

(3)姑息性手术:目的是减轻无法治愈疾病的症状。

(4)美容性手术:目的是改善外形。

三、围手术期病人护理重点

1.手术前期

(1)评估并纠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帮病人做好心身准备;

(2)向病人及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卫生指导;

(3)帮助制定出院和生活型态改变的调适计划。

2.手术中期

保护病人安全,严格无菌操作和配合,使麻醉和手术顺利实施。

3.手术后期

(1)维持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2)减轻疼痛与不适;

(3)预防术后并发症;

(4)实施出院计划。

§§§第二节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

一、手术室的净化技术

净化技术通过正压净化送风气流控制洁净度来达到无菌的目的。根据送气方式不同,净化技术可分为紊流系统和层流系统两种。(1)紊流系统(Multi-Directional Manner):紊流系统的送风口及高效过滤器设于顶棚,回风口设于两侧或一侧墙面下部,过滤器和空气处理比较简单,扩建方便,造价较低,但换气次数少,一般为10~50次/h,容易产生涡流,污染粒子可能在室内涡流区悬浮循环流动,形成污染气流,降低室内净化度。只适用于NASA标准中 10 000~1000 000级的净化室。(2)层流系统(Laminal Flow System);层流系统利用分布均匀和流速适当的气流,将微粒、尘埃通过回风口带出手术室,不产生涡流,故没有浮动的尘埃,净化度随换气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适用于美国宇航局标准中100级的手术室。但过滤器密封破损率比较大,且造价较高。

二、手术室通风

手术室通风的主要目的是:

①排除各工作间内的废气;②确保各工作间必要的新鲜空气量;③去除尘埃和微生物;④保持室内必要的正压。

手术室内的换气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V= 100M/ K-Ko

式中:V——必要的换气量[m3/(h·人)];M——CO2的发生量[m3/(h·人)];K——正常状态下室内CO2的允许浓度(%);Ko——室外空气的CO2浓度(在标准空气中的一般容积比为0.03%)。

三、缝针与缝线

1.手术缝针

一般手术缝针分针尖、针身及针孔(针眼)。按针尖形状分圆形及三角形两种,按针身弯曲度分为弯形、半弯形及直形。各类缝针亦属于精密器械。手术选用缝针时,依身体组织、脏器及血管等的脆弱度,选用时必须注意针尖的锐利度及针眼的大小。避免造成组织的创伤;依组织脏器部位的深浅,选用时注意缝针的弯曲角度。三角形缝针穿过组织时易撕裂组织,故多用在坚韧的结缔组织和皮肤。现在用的缝针种类很多,将目前常用的几种介绍如下:

① 圆形缝针:主要用于柔软容易穿透的组织,如腹膜、胃肠道及心脏组织,穿过时损伤小。

② 三角形缝针:适用于坚韧的组织,其尖端是三角形的,针身部分是圆形的。

③ 三角形角针:针尖至带线的部位皆为三角形,用于穿透坚韧难穿透的组织,如筋膜及皮肤等。

④ 金属皮夹:这种金属皮夹,装人特制钉匣内,用特制持夹钳夹住金属皮夹,多用于缝合皮肤及矫形外科。

⑤ 无损伤缝针:这一类型的针附于缝线的两端,多用于血管吻合及管状或环形构造时,亦用于连续缝合,如肠道吻合和心脏手术时,有弯形和直形两种。

⑥ 引线针:有手把,前端为扁圆钝弯形针尖及针身,深部组织结扎血管时使用,不易割伤,便于操作,常用于肝脏手术时。

手术缝针的型号有 5 X 12、 6 X 14、 7 X 17、 8 X 20、 9 X 24、9 X 34、 10 X 28、 11X 24等。

选用以上各种类、各型号的缝针时,应选用大小不同的持针钳配搭,避免配搭不当造成针体弯曲或折断,影响手术进行。

2.医用缝线

各种缝线在手术中为缝合各类组织和脏器,直到手术伤口愈合为止,又可结扎缝合血管,起止血作用。所有的缝线在人体组织内均为异物,都可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大小不同而已。选用缝线最基本的原则为:尽量使用细而拉力大、对组织反应最小的缝线。各种缝线的粗细以号数与零数表明,号数越大表示缝线越粗,常用的有1#、4#、7#、10#;零数越多表示缝线越细,常用的有1/0~10/0。

(1)医用丝线:分板线和团线两种。是外科广泛、基本使用的缝线。柔软强韧,容易操作。多用于缝合体内各种组织、脏器及血管等。在组织内反应小,但在体内不吸收而形成异物,手术感染后影响切口愈合。一般缝线多采用黑色,操作时易与组织分辨。板线常用型号为“000”、“0”、“1”、“4”、“7”、“10”号,线长60 cm或70 cm。团线型号与板线相同,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已较少使用团线,已被一次性医用板线所取代。丝线不宜重复消毒使用,以免影响拉力。

(2)无损伤缝线:分不可吸收和可吸收线两种。

①不可吸收线有锦纶线(尼纶线)、涤纶编结线、聚丙烯线。

(a)锦纶(尼纶)线:即聚酚胺纤维缝线,系人造纤维制成。抗张力及韧性皆强于丝线,在组织内反应小。型号有6/0—11/0,常用于血管、神经的吻合与修补,也用于输卵管吻合手术。

(b)涤纶编结线:即聚脂缝线,这种缝线是除铜线外最强韧的缝线。一般由多股编织而成,抗张力强度高,常用于心脏瓣膜置换、矫形外科肌腾修补及显微血管吻合手术。粗线有1~10号,细线有2/0~6/0号,常用10号作减张缝合。

(c)聚丙烯缝线:又名滑线,由丙烯聚合制成非惰性缝线,打结比尼纶线容易,抗强度高,多用于吻合血管神经等,有进口与国产两类,其型号有2/0~6/0。使用滑线打结时,须将手打湿,防止拉断。

②可吸收缝线:是目前较理想的一种缝线,是用聚羟基乙酸包膜的缝线,它有表面光滑、吸收快、损伤小、组织反应小的优点。其型号有0~9/0及广等,带针。针有大、小、圆针与三角针之分,使用时应根据临床用途进行选择。常用于肠道、胆道、肌肉、关节囊、子宫、腹膜等组织脏器的缝合,也用于眼科和烧伤整形科手术。

③医用肠线:分普通肠线和铬制肠线两种,均可吸收。吸收所需时间的长短,依肠线的粗细及组织的情况而定,一般6~20天可完全吸收。目前肠线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包装,使用方便。

(a)普通肠线:用羊肠或牛肠粘膜下层组织制作的易吸收缝线。吸收快,但组织对肠线的反应稍大。多用于愈合较快的组织或皮下组织结扎血管和缝合感染伤口等。一般常用于子宫、膀眈等粘膜层。

(b)铬制肠线:此肠线系铬酸处理制成,可减慢组织吸收速度,它造成的炎症反应比普通肠线少。一般多用于妇科及泌尿系统手术,是肾脏及输尿管手术常常选用的缝线,因为丝线会促进形成结石。使用时用盐水浸泡,待软化后拉直,以便于手术操作。医用肠线的型号有1#、2#、0#、1/0、2/0、3/0、4/0、5/0等。目前,大型综合医院使用医用肠线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将被较理想的可吸收缝线取代。

④不锈钢丝:主要用于需要强拉力缝合时,如用于修补肌队张力缝合等。常用的有粗(直径1.omm)、中(直径5mm)、细(直径6mm)三种。是缝线中最不易引起组织反应的缝线,但不易打结,钢丝的尖端容易刺破手套。进行减张缝合时应备有1cm长的橡胶管数根。

四、手术区留置的引流

手术区留置多种引流,可以将局部渗液、脓液、血液或漏出液等引出体外,是一项手术的基本处理。其目的有:①防止各种液体存留在组织裂隙或体腔内,以免影响组织修复愈合,以防止继发感染或感染加重。②术后观察手术区内有无活动性出血或缝(吻)合处漏出,检查监测各种引流液的性状、数量和成分的变化。③施行术后治疗,如灌洗、用药等。常用的引流有下列种类:

(l)纱条:一般用于浅部伤口,有油纱条(浸凡士林或石蜡油制成)和盐水纱条。油纱条滑润而少刺激性,可使伤口渗液和脓液引流顺利,还能防止伤口两边粘闭;但不能阻止伤口渗血。伤口有渗血时宜用盐水纱条,外用干纱布包扎促使止血;但如此就不利于脓液引流,因为盐水纱条迅速干结,伤口止血后应改用油纱条引流。对伤口深处的活动性渗血,用其他止血法无效时,可将干纱布绷带填塞,用此法止血必须牢记纱带条数和留纱带头于伤口外。

(2)香烟式引流条:用于渗液不多的深部创腔。在短时间内条内纱轴可起吸引作用,然后只能保持纱条周围的伤口裂隙,故不宜用于渗液较多的创腔。

(3)胶管:较最常用。其形状、粗细和硬度不一,按需要选用。一般取直径约0.6cm的软胶管(过去常用的输液管),长短根据伤口深度,条数根据渗液多少和引流口大小(或数目)。胸腔引流管宜用直径1cm(或稍粗)的胶管,为了引流充分和连接水封瓶(但腹腔引流勿用此种胶管,以免损伤肠管和造成严重粘连)。其他如T形管主要为引流总胆管胆汁、气囊双腔管(否勒导尿管)主要为前列腺切除后压迫创面和引流尿液、伞状头导尿管和普通导尿管等,也均可根据需要用于其他腔隙的引流。

(4)套管式塑料引流管:原称槽式引流,主要用于腹腔深处,其外套有多孔以免被肠管等阻塞引流,内管可连接负压容器或可灌注冲洗。

(5)胶皮膜:用于腔隙较窄的伤口,如脑、关节、甲状腺等的手术切口,取下引流条后伤口可较快愈合。

所有的留置引流管(条),在伤口外均需设法固定,如用胶布、别针或缝线,以防脱出或者落进伤口内。离手术台前应暂将外端管腔封闭。包以无菌敷料。

§§§第二节 手术前期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民族、籍贯、婚姻和医疗费用等都可影响病人对手术的认识和耐受力。

2.生理状况

现病史:所患病的诊断、严重程度、良恶性及病人的主要不适

健康史:了解有无可能影响手术的伴随疾病和重要脏器的功能,以确定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下列情况可能降低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对此类病人不仅要做好手术前的一般准备,还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特殊准备。

(1)循环系统:近6个月内有无心肌梗塞史、心律不齐、心脏瓣膜疾病、急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脏病的类型与手术耐受力有关。

心脏病与手术耐受力的关系

心脏病类型

手术耐受力

非紫绀型心脏病,心律失常而无心衰趋势

良好

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易心跳骤停

较差,需充分术前准备

急性心肌炎、急性心梗、心衰

甚差,除急症抢救外,手术推迟

(2)呼吸系统:呼吸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稍微运动后就发生呼吸困难,术后易发生肺部并发症。血气分析和肺最大通气量可反映肺功能状况。

动脉血气分析、肺最大通气量与肺功能关系

正常

轻度不全

重度不全

PO2 9.3KPa↑

8.0Kpa

6.6KPa↓

SaO2 90%↑

90%

84%↓

PCO2 5.2Kpa

6.4KPa 7.1

KPa↑

最大通气量70%↑

60%~70%

60%~40%↓

(3)肝功能:肝炎和肝硬化都会增加手术危险性。注意病人肝功、澳抗等化验结果,有无黄疸、腹水等提示有严重肝脏疾病的体征。

(4)肾功能:可以依24hr肌酐清除率和血尿素氮来判断肾功能状况。

肾功能损害程度

测定法

轻度

中度

重度

24hr肌酐清除率(单位mL/min)

51~80

21~50

<20

血尿素氮(单位:mmol/L)

7.5~14.3

14.6~25.0

25.3~35.7

轻、中度损害病人经适当内科治疗后均能较好地耐受手术;重度损害者在有效透析疗法处理下,仍能安全耐受手术。准备重点是最大限度改善肾功能。

(5)血液和免疫系统功能:术前有贫血、AIDS、白血病等,手术危险性增加。

(6)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在半年内曾用激素治疗超过1周者,手术的应激性增加。

(7)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脱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过度肥胖等会增加手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8)目前状况:体温,疼痛症状,有无伤口或引流,有无感染灶等。

(9)其他:月经婚育史,药敏史,有无食物过敏史等。

3.心理社会评估

应结合病人现在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评估,这些都影响病人的应对水平、心理问题和需求。病人最常用的两种是否认和退化。

否认:病人拒绝面对现实,对各种不愉快问题可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否认自己生病,忽视自己的症状。有时病人坚持要见到医生,因其不愿相信事实。此时可能忽略或隐瞒某些症状。

退化:是一种不成熟的反应,表现为依赖性增加,退变到低生长发展阶段,以此来面对现实,此时可能会夸大某些症状。

二、护理措施

1.心理准备

目的:减轻焦虑,促血压、脉搏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病人术后对止痛药的需求;增加病人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最基本措施:正视病人的情绪反应,鼓励其表达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其疏导和支持。

病人常见心理误区:夸大手术的危险性;不理解麻醉的作用过程,对麻醉有担心;害怕术后疼痛;对预后悲观。

解决心理误区的有效方法是消除病人的“未知”,增加其控制感。

2.环境准备

病房温度应在18~20℃,湿度50%~60%,保持安静,护士还应帮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等。总之要给病人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感。

3.身体准备

(1)完善各项检查 介绍检查意义、要求、过程、配合方法等,并督促完成。全面了解全身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反映,及早纠正。

(2)皮肤准备

① 目的:消除皮肤上的微生物,减少感染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机会。

② 方法:术前一天病人沐浴更衣,剪指(趾)甲,棉签蘸汽油可清洁脐部。手术区皮肤还需进行特殊准备,临床上常称之为“备皮”。一般手术部位和特殊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方法自学。

③ 备皮范围:备皮范围需要大于预定的切口范围,不同部位手术备皮范围见下图。四肢手术时要求包括切口上下20cm以上的皮肤和毛发。一般多做整个肢体备皮。

(3)呼吸道准备

①目的:改善通气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

②主要措施:戒烟2周;深呼吸、咳嗽、咳痰训练。已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进行雾化吸入、体位引流、抗感染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