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护理学
28511000000001

第1章 外科感染与损伤综述(1)

§§§第一节 外科感染

一、概述

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的感染,在外科领域中最常见,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外科感染包括:①一般感染,如疖、痈、蜂窝织炎、脓肿、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骨髓炎等。②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③发生在手术伤口、创伤或其邻近的感染,如伤口化脓、伤口蜂窝织炎等。④手术后在远离伤口部位发生的感染,如膈下脓肿、盆腔脓肿等。⑤在器械检查或插管后发生的感染。

外科感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引起,一部分即使开始时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中,常发展为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②多数有明显突出的局部症状。③病变常比较集中在某个局部,发展后常引起化脓、坏死等,使组织遭到破坏,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并影响功能。

二、分类

外科感染通常分为非特特异性和特异性感染两大类:

(1)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引起疖、痈、脓肿、伤口感染等;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都能引起急性蜂窝织炎、软组织脓肿、伤口感染等。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牲特征,即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防治上也有共同性。

(2)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它们的致病菌、病程演变和防治方法,都与非特异性感染不同。

但是,外科感染还有其他分类,例如按病程来分,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病程在3周以内者称为急性感染,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感染,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亚急性感染。又如按感染的发生情况来分,可分为原发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条件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又称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多和毒性增大,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医院内感染一般系指在医院内因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通常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创伤和烧伤感染,以及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三、病因病理

外科感染是由致病微生物侵入体所引起,但人体的抵抗力与感染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引起外科感染的常见化脓性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般的化脓性致病菌在外科感染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有了改变。耐药性金黄色葡萄感染虽然仍属严重问题,但由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更成为另一个严重问题。例如,原来的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某些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如克雷伯菌、肠杆菌和少雷菌等因对一般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而逐渐变为重要的致病菌。还发现了厌氧菌如拟杆菌和梭形杆菌等与外科感染的关系。真菌感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继发于大量抗生素治疗后的严重感染。接受复杂的大手术、器械检查和插管、抗癌疗法、放射疗法、免疫抑制剂等的病人,由于接触细菌的机会增多或抵抗力的削弱,也往往容易发生感染。也有一些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菌药物,忽视无菌操作或违反外科原则,也可引起一些本可避免的外科感染。

与外科感染有重要关系的化脓性致病菌:

(1)葡萄球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常存在于人的鼻、咽部粘膜和皮肤及其附属的腺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甚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急性骨髓炎、伤口感染等。表皮葡萄球菌也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特别是人造瓣膜、人造血管等换置术后,但致病力较弱。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由于局限化的特性,常伴有转移性脓肿。

(2)链球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肠球菌)是三种常见的致病菌。一些厌氧链球菌和微量嗜氧链球菌也能致病。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多种酶,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能溶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破坏纤维所形成的脓肿壁,使感染容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的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淋巴管炎等。也易引起败血症,但一般不并发转移性脓肿。

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则是肠道和阑尾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的混合致病菌之一,也常引起泌尿道的感染。

(3)大肠杆蓖 革兰氏染色阴性。大量存在于肠道内,每克粪内约有10<SUP>8</SUP>个大肠杆菌。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并不大。纯大肠杆菌感染产生的脓液并无臭味,但因常和其他致病菌一起造成混合感染,如阑尾炎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4)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存在于肠道内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感染。有时能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脓液的特点是淡绿色,有特殊的甜腥臭。

(5)变型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机种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型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故在抗菌药物治疗后,原来的混合感染可以变为单纯的变型杆菌感染,脓液具有特殊的亚臭。

(6)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内,常为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往往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等一起造成混合感染,甚至形成败血症。

(7)拟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存在于口腔、胃肠道和外生殖道,而以结肠内的数量最多,每克粪中约有个。它阑尾穿也所至的腹膜炎和胃肠道手术后感染的致病菌,并常和其他需氧菌和厌氧菌一起形成混合感染。它还可引起江表感染、深部脓肿、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和败血症等。脓液的特点是有恶臭,涂片可见到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但普通培养无细菌生长。

微生物普遍地上辈子在于自然界,人体皮肤、粘膜表面和消化道内,但一般并不致病。这是因为人体具有局部和全身防御功能有损坏或不足,或致病菌数量、毒力过大时,才会发生感染。所以,人体组织接触致病菌,仅属污染,并不都发生感染。实验资料指出,每1克组织内的致病菌数一般需超过个才引起感染。但局部有坏死组织、血肿或异物等时,抗感染的能力即大为削弱,每1克组织内有100个致病菌即能发生感染。

感染的发生经过:局部组织的损害如各种创伤,甚至肉眼不能察觉到的微小伤口,构成致病菌入侵的门户。随着致病菌的侵入,人体即产生防御反应,在局部出现充血、水肿、坏死等炎症病理变化,全身则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反应。

在致病菌进入人体组织处发生炎症反应,将致病菌限制于局部。细菌的毒素、细胞和血浆蛋白释放出来的组织胺、激肽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的作用,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血流缓慢、压力增加,并发生扩张,血管通透性和血浆蛋白渗出增加;白细胞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上,并从内皮细胞连接处游出至血管外组织。在渗出的血浆蛋白中有抗体、补体等。抗体和细菌表面的抗原相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补体激活,引起一系列的酶反应,释放趋化因子,改变细菌的表面性质,使它们容易被中性白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所吞噬。在感染的早期,渗出的白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以后大单核细胞逐渐增多。吞噬作用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功能。主要通过血液中的中性白细胞、大单核细胞和分布于肝、脾、肺和淋巴结等器官内的网状内皮系统来完成。如果吞噬作用能很快将入侵的细菌消灭,则炎症停止发展,组织逐渐修复,可无明显的临床感染出现。如果入侵的细菌量大,毒性强,则炎症反应剧烈,出现红、肿、热、痛等临床感染的表现。

在感染灶处,吞噬细胞和调理素的集中,均有赖于血管系统的参与。如果组织灌流减少或炎性反应的发生受到阻止,则吞噬细胞和调理素的释放均会不足,使人体容易遭受感染。

四、病程演变

外科感染发生以年青男子的演变,可以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致病菌的毒力:因致病菌的种类、菌株、数量、繁殖速度和毒素的性质而定。在混合感染中,细菌之间可以出现协同作用,例如需氧菌的存在用去了伤口的氧,可有助于破伤风杆菌的繁殖。②局部抵抗力:与局部组织结构、血液循环和局部受伤情况有关。头颈部血液循环丰富,感染易控制,而臀部、腿部大块肌群损伤,则容易发生气性坏疽。一般说来,伤口的大小、深浅、有无异物、死腔、血肿和坏死组织等,都与局部抵抗力有密切关系。③全身抵抗力:与年龄、营养、一般情况有关。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贫血、血浆蛋白减少、维生素C严重缺乏等,都能消弱全身抵抗力。④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对控制感染的发展,也起重要的作用。

感染可以有三种结局:

(1)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脓肿 当人体抵抗力占优势,感染便局限化,有的自行吸收,有的形成脓肿。而小的脓肿也可自行吸收;较大脓肿在破溃或经手术切开排脓后,转为修复过程,病变区逐渐长出肉芽组织,形成瘢痕而愈。

(2)转为慢性感染 人体抵抗力与致病菌毒力处于相持状态。感染病灶被局限,形成溃疡、瘘窦或硬结,由瘢痕纤维组织包围,不易愈合。病灶内仍有致病菌。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可以重新急性发作。

(3)感染扩散 在致病菌的毒力走过人体抵抗力的情况下,感染不能局限,可迅速赂四周扩散或进入淋巴系统、血液循环,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五、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一定全部出现,而随病程迟早,病变范围和位置深浅而异。病变范围小或位置较深的,局部症状可不明显。这些症状的病理基础就是充血、渗出和坏死三个基本变化。

2.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感染轻微的可无全身症状。感染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一般均有白细胞计数增加和核左移。病程较长时,因代谢的紊乱,包括水和电解质代谢失调,血浆蛋白减少和肝糖的大量消耗,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水肿等。全身性感染严重的病人可以发生感染性休克。

外科感染一般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作出正确诊断。波动感是诊断脓肿的主要依据。在浅部脓肿,用示指轻按脓肿一侧,同时在水平线的对侧,用另一示指稍用压力或轻轻叩击,则原来一示指就感到有液体的波动感。在垂直方向再做一次。两个方向均有波动感者为阳性。学问脓肿,尤其是位于筋膜以下的,波动感不明显,但脓肿表面组织常有水肿现象,局部有压痛,全身症状明显,可用穿刺帮助诊断。

必要时,还可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化验、超声波、X线检查和核素检查等。对疑有全身性感染者应抽血液作细胞培养检查,但一次阴性结果并不表示不存在全身性感染,应多作几次细菌培养检查,以明确诊断。

§§§第二节 外科感染护理原则

一、共性护理

1.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破损,遇虫叮蚊咬后切忌以指甲抓痒,避免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可使用清凉油或止痛痒喷雾剂,以解痛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以优质肥皂擦洗干净,暑天大量分泌汗液时,不宜在脸面部搽油抹粉,以免阻塞毛孔引起炎症,但某些部位,如臀部、腋下、腹股沟等易摩擦处,可施工以少量滑石数,使之滑润干燥,避免擦破。

2.热敷与抬高患肢。一般感染初期均会出现红肿硬块,热敷可使炎症消散或局限促其成熟,湿热敷温度约50~60℃,用二块 不布垫,交替使用,热敷之前,局部皮肤搽以凡士林,上面再覆盖纱布以保护皮肤.干热敷即用热水袋,温度约60~70℃,热水袋加套,防止烫伤。感染肢体要抬高,上肢以绷带从颈项悬下吊起肢体,高于或平心脏位,承重受压部位以棉垫衬垫;下肢用枕头或海绵块,垫高30℃左右,以利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少肿胀。

3.伤口引流护理。一旦脓肿形成,即应切开排脓,若是非曲直较小疖子,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排出脓液,外敷消炎药膏即可。但脸面、上唇周围、鼻部俗称危险三角区生疖,不宜护压,以防细菌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频内的海绵窦,而引起颅内感染,颇为危险。较大的疖则需切开排脓,痈和蜂窜组织炎,病变范围较广,一般作多处切开,病变较深者,应放引流条。每日以生理盐水或1:1000协佛妈尔清洗伤口及更换敷料,必要时每日2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支持护理;即全身性支持疗法的护理。

①思想引导:使病人对疾病的康复有充分信心,积极配合医疗与护理,有乐观的情绪。

②营养补充:病人表现食欲不振或厌食,在保证营养供给的情况下,经常调换品种、烹调色、香、味美的食物以诱增欲。病情严重不能口服者,应从静脉输液输血,保证每天有2000千卡热量供给。保护输液管道通畅,根据病情需要维持应有的滴速是至关重要的。

③高热护理:严重感染者均会出现高烧,要劝说病人多饮开水或饮料,给机体补充水分和冲淡毒素。体温高至39℃以上时,给以物理降温。大汗淋漓时,以温水揩洗皮肤,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裤与床单。

④病情观察:注意局部伤口的转归,以及全身生命体征的变化,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单,提供可靠的诊疗根据。危重病人呼吸困难者,要及时供氧,有呼吸道阴塞现象,应即用吸痰等措施排除阻塞,同时报告医生并准备好气管切开用物。

⑤重社口腔与皮肤清洁:防止褥疮。

二、外科感染的标准护理计划

外科感染常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特异性感染包括破伤风、气性坏疽等,非特异性感染又名化脓性感染,其特点是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感染重者还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白细胞计数增多;病程长者还可表现为营养不良、贫血、水肿,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等。其护理要点是协助医师治疗原发病灶,控制感染,减轻局部症状和不适,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病痛;(2)体温过高;(3)自理缺陷;(4)知识缺乏:预防感染知识;(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6)有口腔粘膜改变的危险;(7)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1.疼痛

【相关因素】

炎症区肿胀,压迫神经末梢。

疼痛部位所处位置,如患肢下垂。

【主要表现】

主诉疼痛。

痛苦面容,呻吟,烦躁不安。

难以入睡。

【护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