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想让女儿健康成长,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女儿不是脆弱的花瓶。女孩具有娇弱的特性,但是父母不要为自己的女儿贴上“弱者”的标签。父母越是小心地呵护女孩,女孩就越脆弱,越难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失败和挫折。所以,父母与其千方百计为女孩遮风挡雨,不如领着她在风浪中前行。
鼓励女孩凡事要坚持
生活中,孩子做事缺乏耐心、虎头蛇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孩子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下去时,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而做出让步。如果每次都是孩子一有要求,父母就让步,那么孩子就会得到这样的经验:“父母总听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样孩子做事就会越来越没有耐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无法坚持下去。
一位妈妈很无奈地说:“我的女儿做事没有坚持力,虽然每天放学回家就开始做作业,但是,总是数学作业还没做完,就想着要去背英语,英语单词还没背熟又觉得应该先做语文作业。虽然一直待在房间里,却无法坚持学习半小时,总是刚拿起书,就去听一会儿音乐,不一会儿又躺在床上,真拿她没办法。”
具有坚持力的孩子在学习时,往往会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日积月累就会取得好成绩。缺乏坚持力的孩子则往往表现为没有耐心,无法坚持做完一件事情,这些都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困难。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缺乏坚持力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家长要坚持四个“要使”原则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四个“要使”原则,就是要使孩子有目的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四个品质。
家长要使孩子善于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要使孩子养成贯彻始终、坚持到底的坚毅精神;要使她善于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斗争的问题;要使她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迫使自己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并排除一些干扰自己完成任务的不利因素。
方法二:培养女孩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坚强持久的毅力,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来自社会、工作或学习的逆境和压力,都能勇敢地承担,不管遇到多少反对和挫折,她总能坚持下去。也就是说,她总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不会轻言放弃。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缺乏意志力,她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与包办下,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给孩子的成长上一道保险。
方法三:鼓励女孩做事善始善终
孩子年龄小,容易受外部的诱惑,做事往往有头无尾,半途而废。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完,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不断地激励。当女孩做事不能善始善终时,家长可以这样鼓励她:“你要坚持一下,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再试试其他办法。不管是直接走还是绕道而行,只要能够走过去,你都应该试试。当你想要放弃时,你要告诉自己:坚持做下去,我一定会成功的!”
同时,在女孩做事情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不时地加上一些鼓励性的话:“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你做得确实很不错!”“既然你已经开始了,就坚持到底!”在这些温情话语的鼓励下,孩子做事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孩子就会不断自我暗示,心中充满信念,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坚持力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培养女孩的忍耐性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加上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的极端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玩的学的,只要孩子一开口,家长总是予以满足。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缺乏忍耐性,她想得到什么东西都想立刻实现而不愿花气力或等待一段时间。一般来说,孩子缺乏忍耐性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暴力性
这是孩子缺乏忍耐性的最大特征,即有暴力性语言和行动。如果别人让她做不愿做的事或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失去控制地尖叫、骂人或打小朋友等。刚开始孩子还会自责,不过一旦形成习惯,她的自责感会消失,不仅不听父母的劝导,还会经常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
★依赖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难的问题,孩子便会丧失独自解决问题的意志,转而向别人求助。这种有依赖性的孩子渐渐会变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没有忍耐性的孩子做事肯定没有持久性,因而注意力低下,做事散漫。玩玩具时,看看这个拿拿那个,都不怎么注意;参加钢琴、美术、书法等学习班,没有一项能持久地学下去。
如果孩子无法在小时候得到正确的“忍耐性”教育,长大后就要承受缺少耐性所造成的恶果。最明显的是,孩子会变得霸道,无法遵守社会规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此外,缺乏忍耐性的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牵制,当遇到困难时,她不能静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承受不起挫折,甚至可能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生活欠缺目标,进而影响社会交往。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找了几个2~3岁的小孩,给她们每人发一块糖,然后他告诉这些孩子,你们拿着这块糖,半小时后我回来,如果有人没有把这半块糖吃掉,我会再给她一块。专家走后,有的孩子马上就把糖吃了,而有的孩子即便流着口水,也忍着,不吃手里的这块糖。在后来的25年中,这位专家一直跟踪调查这些孩子,凡是当初没有吃糖的孩子,在25年以后都做出了一番事业。这位专家认为,这些孩子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们具有很强的忍耐性。
女孩的“忍耐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因为“忍耐性”这种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家长突然对女孩提出“忍耐”的要求,女孩从来不曾有过这方面的意识,当然也就无法立即做到。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培养女孩的忍耐性。
方法一:多为女孩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很多孩子缺乏忍耐性的一个原因,就是总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可以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方法二:为女孩设置一定的目标
家长可以在女孩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设置一定的目标,并帮助她最终实现目标。最好让孩子反复说出自己的目标,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会提醒孩子一定要坚守承诺,从而让孩子逐步培养孩子的忍耐性。
方法三: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女孩的忍耐性
家长可以让孩子玩一些具有开发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积木类。一个个小木块堆积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形状,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纸同样也是一种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着画好的线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孩子的耐性。
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游戏。与单独玩相比,多玩一些团体游戏可以使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游戏等待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忍耐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忍耐性是她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一种锐利“武器”。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养成“忍耐性”这种特质,为她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女孩学会自强
近年来,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多,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事情都想替她做,有的家长甚至跑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长此以往,使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温室花朵”。一旦暴风雨来了,她就会惊慌失措,无所适从。
一位教育专家曾提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让她做到“六会”,其中就包括“学会自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自强的精神,但自强的人并不都是家境贫寒的人。其实“贫困”的意义很广,受人嘲笑时是“贫困”,陷入困境也是一种“贫困”。陷入“贫困”并不可怕,但关键是家长要让孩子在“贫困”中学会自强,摆脱“贫困”。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女孩自强的品质。
方法一:培养女孩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位名人曾说过:“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才是真正的强者。”自强首先要求自立,家长要让女孩确立靠自己不靠别人的观念,摆脱依赖心理。从孩子蹒跚走路时,家长就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而应该站在孩子的旁边,鼓励她自己爬起来。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吃饭等。孩子在从事这些活动时,需要克服外部障碍与内部困难,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强的品质。
妍妍的父母从小就开始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3岁时,妍妍就学会了系鞋带、穿衣服、叠被子等简单的家务;6岁以后,她开始洗碗、倒垃圾,有时也随父母上街买东西;到了 10岁以后,她开始帮助父母洗衣服、打扫室内卫生等。上中学后,妍妍开始住校,她没有像别的女孩一样总嚷着要回家,还经常照顾同宿舍的女孩,被同学亲切地称为“小家长”。
方法二:家长不要“心太软”
有的父母“心太软”,对孩子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读,孩子成了“抱大的一代”,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
千惠是家中的“小公主”,爸爸妈妈什么都替她做。暑假时,千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夏令营期间,吃饭的碗要自己刷,被子得自己叠,千惠觉得太累,太没意思,就偷偷地跑回家了。老师发现千惠不见了,就和她的家长联系,了解到千惠“逃跑”的原因后,老师建议她的父母先不要送她回来,但要改变从前的状况:不要给她零花钱,自己的事情让她自己做,甚至父母上班,她在家里还要自己做饭……一定要“狠”得下心,放得开手。一段时间后,千惠改掉了从前的坏毛病,什么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学习也更加刻苦了。
方法三:家长要坚持拒绝女孩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应该学会拒绝,不要认为拒绝孩子就是不爱孩子,其实恰恰相反,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造成孩子的任性。即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能拖延的最好也不要立即满足,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世界不是她的,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去争取才能拥有。
方法四:激励女孩的每一次进步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孩子去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克服困难,不畏惧困难,这也是自强的表现。当孩子克服了某种困难后,家长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果孩子再去做某一件有困难的事时,家长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用孩子以往克服困难的事例,激励她继续努力,勇往直前。
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曾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自强的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开拓行动,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是自强的真正含义。家长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她才不会被困难打到,才能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成为生活的强者。
让女孩“吃得苦中苦”
当今的社会竞争,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很多家长在教育女孩方面的确很矛盾,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女孩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又希望女孩的成长不被“风吹雨打”,不吃任何苦头,一切都顺顺当当。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条件已经相当完备,但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中国有句俗话这样说:“不到水中何以识得水性,不去田间劳作哪能知道耕种的甘苦。”适当地让女孩吃些“苦”,对她的成长是有利无弊的。因为,女孩的大部分人生之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从小让女孩经受一些锻炼和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女孩的吃苦精神。
方法一:让女孩体验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有位家长说:“我女儿都上五年级了,却一点也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我跟她讲,我小时候除了上学还要打猪草,帮大人放牛,孩子竟然哈哈大笑,说:‘像西部牛仔,挺好玩吧!’”
网上刊登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女孩喝惯了各类饮料,偶然喝一次白开水,竟以为自己喝上了什么高级饮料,她对妈妈说:“这是什么饮料呀,这么纯净无色,应该纯天然的吧?”
这些例子都向家长敲响了一个警钟: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体验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让孩子懂得生活,就要给孩子以充分的生活天地。引导她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此外,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做义工,尽管这样孩子苦点累点,却能促使她真切地熟悉生活,感受生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方法二:让女孩认识劳动的价值
在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她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她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方法三:家长要放下自己的“不忍之心”
不少家长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年轻时已经吃过苦了,为什么还要让我的下一代再吃苦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疼爱自己的孩子,本是人之常情,然而,过分的溺爱和“不忍之心”对孩子成长却有很多弊端。吃苦教育是对孩子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更难有宽广的胸怀和责任的担当。
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家庭条件优越,可女儿却只知享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这位企业家果断地中止了孩子的学业,把她送到一个电子厂当女工。在那里“锻炼”一个月后,孩子说太苦,要回学校读书,企业家坚决不同意。半年之后,这个企业家终于“开恩”,“批准”孩子回校上课。离开电子厂,重回校园,孩子知道了珍惜时光,于是发奋读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