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星期过去了,托尼浑身如鳞的鞭伤基本痊愈,但在这两个星期里,无人问津他的伤情,没有人关心他,奎诺也不例外。
又是一个星期六,奎诺负责看守军火库,他在黄昏的灯光下昏昏欲睡,忽然,一声巨响,接着他被砸晕了。
等他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病榻上。战友告诉他,那天是托尼的巡查哨,纳粹残余分子企图炸毁联军的军火库,托尼知道库中的人是奎诺,他用身体抱住了炸药,减小了爆炸力,使军火毫发无伤,托尼自己却被炸得四分五裂。然而,他是可以逃开的。
50年过去了,奎诺生活在幸福的晚年之中。对于托尼的死,他觉得那是对愧疚的一种弥补。直到有一天,他平静的生活破碎了,因为他的曾孙,在一个盖子上写有波恩的铁盒中,发现了一枚写着“纳粹”的铁十字。
年近九旬的奎诺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那眼泪,是因为悲哀而痛苦,不是为自己年轻时的愚鲁,而是为托尼年轻的生命;是因富有而喜悦,不是因为那锈迹斑斑的铁十字,而是为了那段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友谊。
故事5.生死相许的朋友
公元前4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触犯了法律被判绞刑,将在某个择定的日子被处死。皮斯阿司是个孝子,在临死前,他希望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再也不能孝敬父母了。
他的这一要求被国王准许了,但交换条件是,皮斯阿司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近乎不可能做到的条件。假如皮斯阿司一去不返怎么办?谁来愿意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来干这件蠢事呢?
这个消息传出后,有一个人表示愿意来替换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达蒙住进牢房以后,皮斯阿司就赶紧回家与母亲诀别,人们静静地等待着世态的发展。日子如水一样流逝,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却音讯全无。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达蒙上了皮斯阿司的当。
行刑日是个雨天,因为皮斯阿司没有如期归来,只好由达蒙替死。当达蒙被押赴刑场时,围观的人都笑他是个傻瓜。也有人对他产生了同情,更多的人却是幸灾乐祸。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索已经挂在达蒙的脖子上。胆小的人吓得紧闭了双眼,他们在内心深处为达蒙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皮斯阿司。
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声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这真正是人世间最感人的一幕,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是在梦中,但事实不容怀疑,皮斯阿司已经冲到达蒙的身边,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大概只是一会儿的工夫,国王便知道了这件事。他亲自赶到刑场,要亲眼看一看自己如此优秀的子民。喜悦万分的国王立即为皮斯阿司松了绑,亲口赦免了他,并且重重地奖赏了他的朋友达蒙。
当学生爱国情怀缺失时
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而“知识缺陷可补,道德缺陷不可补”,因此我们应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把中华民族文化作为根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需要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江泽民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事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方能收到实效?
一、从实践出发
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教育者,必须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诸如被马克思高度评价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为人类文化源头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庄哲学、孔孟儒学等等,从中学生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优越感受。
2.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诸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式的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热烈呼号,都表达了先贤诸哲对罹难祖国及其命运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种苍凉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以忧国忧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为了祖国的强盛而舍弃个人一切的使命意识与牺牲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这种充满悲剧美的千古绝唱,颇能激沸青少年一代骨髓深处的爱国热血。应当说,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小我”与“大我”两者之间必择其一的关键时刻往往最能迸发出爱国主义激情。
这样旨在蓄养爱国主义激情的课堂教育,就能使学生对祖国灿烂文明、壮丽山川在生活动泼、富于创造的内心体验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幸福和陶醉,并油然升华成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的崇高感和骄傲感受,乐意为这个多民族的团结而牺牲私利,奉献所有。久之,这种“牺牲”、这种“奉献”也成为个体生命人格完善的最高精神需求,成为实践人生最终价值的理想境界,爱国主义教育也就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从生活出发
提起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空洞的大道理。其实不然,“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不乏爱国主义的高尚之举。当我们随手关紧了水龙头,拉熄了“长明灯”;当我们向处于困境的同学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为希望工程捐出一元钱,为贫困山区的人们献出一件寒衣;当我们毕业后回到家乡破旧的三尺讲台;当我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之时……当我们默默地,很自然地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不就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也是以国家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受吗?只要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那么爱国主义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爱国主义这一大概念具体分解成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细节,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小事也能体现爱国行为。自己也能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情。
三、从时效出发
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这“东风”主要是指“大气候”(国际国内形势、重大节日等)和“小气候”(学校、班级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如伴随着“七·一”这一历史性日子的来临,爱国主义热情在中华大地激沸,在海内外亿万华夏子孙心中涌流,学校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忆百年史,激爱国情,立强国志”为重点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像“雪洗中华民族耻辱的壮举”主题报告会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史,进一步激发我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如结合日本文部省屡次篡改教科书、歪曲日本侵华史的卑劣行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和深重灾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生动、有吸引力,就应当研究社会大气候、学校小环境,抓住热点,不失时机地开展针对性教育,方能收到实效。“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爱国情怀,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他的伟大实践,更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光辉榜样。让我们也像他那样,把爱国之志化作报国之行,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特别精选了一些富有教育智慧的育人小故事,以便广大班主任老师有针对性地使用生动的故事教育学生。
故事1.无法砍去的胜利标志——V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法国沦陷区,德国军官把一位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美国士兵推出来示众。士兵目光炯炯地掠过悲愤而又无奈的人们,他慢慢地举起凝着血痂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划出一个“v”——胜利的标志,人群顿时轰动起来。
这时,德国军官震怒了,他命令手下砍去美国士兵的手,美国士兵痛得昏迷过去。然而,当他清醒过来后,又艰难地站了起来,鄙视地看了看那军官,然后脸上带着微笑,面对着人群,突然他伸出两支已无手掌的血臂组成一个大大的“V”向蓝天伸去。这时,全场一瞬间变得死一般沉寂,一会儿又像海洋一般翻腾。
德国军官一刹那间明白了他半生都未弄懂的道理——即使他能砍去士兵所有的手臂,也无法砍去这个字母所代表的信念。
故事2.缪斯没有沉默
1942年8月9日,苏联的卫国战争正值白热化阶段,列宁格勒处于德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但在这座城市的一家音乐厅里,却令人惊讶地突然响起了苏联功勋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七交响乐》。雄浑嘹亮的音符在大厅中激越地回荡,而且随着电波飞进了列宁格勒的千家万户。千千万万的男女公民肩挎冲锋枪,含着热泪倾听着这庄严的乐声,沉浸在一阵狂热的爱国激情之中。一双双缠着纱布的手臂高高举起,顿时,“祖国万岁”“列宁格勒万岁”的口号声风起云涌,和音乐声响成了一片。
这是神圣又苦难的年代。气焰嚣张的德军步步紧逼,妄想一举攻下列宁格勒,然而,他们遭到了列宁格勒军民的顽强抵抗。虽然德寇的轰炸机和大炮向该城倾注了无数枚炸弹和炮弹,但这座千疮百孔的英雄城市仍巍然屹立。不过,敌机的呼啸声和令人心悸的枪声炮声,加上饥饿和伤亡,难免引起一些人的惊慌不安。
列宁格勒的前线总指挥、业余音乐爱好者列·阿·戈伏罗夫萌生奇念:何不公开演奏那部以歌颂壮烈的卫国战争为主题的《第七交响乐》来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安定军心?他的设想得到了其他指挥官的一致赞同,于是,一个“军令”悄悄地开始执行。
交响乐的总谱还远在古比雪夫。一级飞行员华西里。谢苗诺维奇·李特维诺夫接受了运送总谱的光荣任务。老天保佑:低低的连绵不断的密云对飞行十分有利。华西里的运输机聪明地在云层下做超低飞行,只要敌人的战斗机一出现,他便能很快藏匿于密云之中。一切顺利,运输机平安飞抵古比雪夫,第二天又准备赶回列宁格勒。归途中,飞机上多了一位怀抱一只大黑皮包的乘客,包中放着珍贵的《第七交响乐》的总谱,总共厚厚的四大本。机组全体人员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因为这是一次“不寻常”的任务。飞机到了列宁格勒机场后,早已在那儿静候的一辆小轿车接走了那位神秘乘客,接着便风驰电掣般地开走了。
抄写总谱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院长葛利高利·费多洛维奇·费谢契格身上。经过数个通宵达旦的努力,院长把总谱交给了因“饥寒交迫”而变得软弱无力的指挥卡尔·伊利奇·艾利可斯贝尔卡手中,并向他建议恢复列宁格勒广播交响乐团。
据查,原交响乐团中有27名演奏员已在保卫战中降亡,而演奏《第七交响乐》至少需要80名演奏员。于是,从前线政治部和海军政治部调出数名音乐家去交响乐团报到。米哈依尔·斯莫良卡在前线接到的调令中这么写着:“请用长号换上您的冲锋枪,急赴广播交响乐团。”
寻找乐器也是一大难事。战争如此残酷,列宁格勒人似乎早把乐器“忘在脑后”了。双簧管演奏家卡塞尼娅·马杜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把双簧管,可拿起一看,天哪,上面全是钢锈,音键上的垫子也脱落了,一吹,呜呜地发出一声声噪音……
终于一切就绪。正式演出那天,当指挥的金属棒闪电般的一挥,音乐便如潮水般地奔涌而去……5分钟后,城内响起了一阵阵排山倒海的炮声,和乐声交织、共鸣。原来,前线总指挥特意拨出3000发大口径炮弹,42军炮兵指挥部遵命向德军的炮兵阵地、观测所和指挥所发动了猛烈的炮击。那一天,敌军炮兵显然被打哑了,因而没能向列宁格勒发出一颗炮弹……
在充满死亡和鲜血的时刻,缪斯没有沉默。于是,奇迹出现了:不可一世的德军始终未能攻陷列宁格勒,因而一位敌军指挥官不得不仰天长叹:“列宁格勒果真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故事3.硬币的尊严
大学的校园里,并肩走着两个人:一个中国大学生,一个外国留学生。中国学生已经大四了,学国际经贸的,他很想走出国门看一看;外国留学生热爱中国悠久的文化,他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两人经常一起聊天,一个为了练习口语,一个为了多打听国外留学的消息。
一天,两人又在校园的大道上边走边谈,中国学生又问了许多关于出国留学的事,外国留学生了仍旧细心地回答,最后,外国留学生问道:“你出国之后还想回来吗?”“你觉得呢?”中国学生反问道。
“多数留学生出去以后,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不愿意回来的。除非他们实在在混不下去了。”外国留学生笑了笑。
“我是愿意回来的……我觉得祖国还是很需要我们的,特別是需要那种从国外带回来新的本领和技术的人才,以前这种人才的确回来得很少,难怪有人说中国的留学生是为外国的企业准备的……不过我是爱国的那种。”两人相视一笑。
中国学生伸手从裤兜掏烟,忽然,“砰”的一声闷响,一个小东西从他裤兜里掉了出来。两人几乎同时向地上看去,一枚一角的硬币躺在两人中间。中国学生“嘿”了一声,不屑地对着沾了土的硬币就是一脚。硬币“嗖”地飞去三四米。
外国留学生大叫一声:“Oh!no!”
中国学生惊讶地呆望着他,不知他为什么这样大惊小怪,不就是一角钱吗?
“难道你不知道,硬币上有贵国的国徽吗?”外国留学生一字一句用力地说道,显然有些愤怒。中国学生什么也说不出来,呆呆地站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