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落脚步陕北的前后
半个多世纪前,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震惊世界的壮举,肩负着伟大使命的红军西征,缘此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些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都是一段扭转乾坤的特殊经历。在中国军事战争史上,更是一座空前的丰碑。这一特定时空中辉煌而壮阔的历史时段,又与宁夏山川的苍茫大地融注在一起
红军北上,到底在哪儿落脚?过去曾有过几种说法。其实,红军前往陕北,是毛泽东早已看好的去处。1935年8月,在沙窝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已经淡了他的主张:西北地区的特点,是统治阶级最薄弱的一环,帝国主义势力最弱的地方,因靠近苏联在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西北地区的困难是人口稀少、物质条件缺乏、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差等(《毛泽东年谱》上卷,第465页)。他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经济、地理、交通多个方面深思熟虑过陕北这个地方。再加上鄂豫陕苏区北上进入陕北的红军及其已经形成的陕北根据地,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进入陕北,是历史的必然。
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之后,中央基本决定向陕甘方向发展,在川、陕、甘三省建立苏维埃政权。四川懋功县两河口会议之后,这种思路更为清晰:北上抗日,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红军在甘肃哈达铺宿营时,获得了一张国民党的《晋阳日报》,从中知道了“陕北刘志丹‘赤匪’捕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万人。”(高朗亭《谢觉哉谈刘志丹同志》,《革命英烈》1982年第2期)于是,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尽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杨成武《记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26页)当得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后,中央决定前往陕北,决定所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甘肃迭部县俄界会议之后,会议决定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下辖3个支队,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第二纵队司令员彭德怀兼任,政委李富春;第三支队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之所以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就是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红军队伍融入陕北红军之中,融入陕甘根据地,从地域上获得明确的奋斗目标。称谓上的变化,再现的是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军事思想。
翻越六盘山的艰难处境
1935年8月,中央北上的决定、毛泽东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张国焘的拥戴,张国焘反对中央红军北上。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翻越红军长征最后的一座大山——六盘山的艰难日子里,张国焘却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今马尔康县的白莎寨)另立中央,分裂红军。9月,是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前最困难的时期。当张国焘分裂中央后,蒋介石又于9月26日在西安成立国民党西北“剿总”,准备将红军剿灭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一带。成仿吾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说:“蒋介石当时的战略方针是:紧跟着我们,不让我军有休息的机会,使我军增加减员数字,以图达到不战而削弱红军的目的”(成仿吾《长征回忆录》第134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
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翻越六盘山的。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7千余人分3个纵队进入宁夏南部单家集、兴隆镇、公易镇,毛泽东夜宿单家集,参观了清真寺,并与回族阿訇足膝相谈。次日晨离开单家集后,国民党空军即向毛泽东夜宿的地方投下数枚炸弹。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党盯得很紧,环境非常险恶。10月7日,是毛泽东等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的日子。六盘山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西出塞外的屏障。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红军沿六盘山西侧的王套、后莲花沟翻越六盘山,不能走元代以来通行的“西兰公路”六盘山道,是在国民党军队前堵后截的非常有限的地域空间里,凭借六盘山的险峻沟壑作为掩护走过来的。
翻越六盘山,东侧要横穿古丝绸之路。青石咀,是固原以南丝绸之路叉道上的一处地势险要的屏蔽。毛泽东在这里直接指挥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一、四、五大队,采取两侧迂回兜击的战法(《毛泽东年谱》上卷,第479页),歼灭国民党何柱国骑兵军的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包括弹药和服装等,红军得以顺利翻越六盘山。成仿吾的回忆录里就青石咀的战斗写得较为详尽,“敌人约五百匹马,二十多部马车,已进入青石咀休息。……意外缴获了十多部马车的子弹和军衣。”(成仿吾《长征回忆录》第135~136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比《毛泽东年谱》所记车辆和马匹多。这是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天赐的战利品。
陕甘支队到达甘肃通渭县榜罗镇,毛泽东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作形势和任务报告时,曾号召全支队官兵突破长征的最后关口固原、平凉封锁线,与陕北的红军会合。现在已经突破固原封锁线。翻越六盘山前后,虽然形势非常严峻,但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在即,用他的气质和谋略鼓舞着翻越六盘山的红军。一首《清平乐·六盘山》词,抒写了毛泽东当时的豪壮的心境和面对困难的精神气度,预示着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也为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陕北根据地将完成历史大转折的使命。
红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翻越六盘山,进入宁夏南部固原的。
红军北上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红军长征过程中坚持和贯彻执行的重要策略之一。红军长征北上途径的民族地区不少,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有利于红军长征的顺利推进。历史的经验直得借鉴。700年前,成吉思汗的后人为平定云南大理,需要由川西进兵。为了取得藏区少数民族的支持,为了打通运兵通道,他们首先通过宗教的形式来取得认同,达到共识。
红军长征途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艰难跋涉。为顺利通过这些地区,红军创造性地运用了我党的民族政策的优势,既有力地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毛儿盖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会议重申了北上抗日的既定方针。同时,也进一步确定和明晰了红军的民族政策。这一时期形成的民族纲领性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将各族民众当作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全民族团结起来,寻求民族解放。二是提出各民族不分宗教、不论区域,一律平等。三是主张关心和团结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
其实,红25军进入回民聚居区兴隆镇后,已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在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不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等,包括与当地阿訇进行融洽的会谈,他还按照回民的礼俗,用清真茶具泡制一种名为“三炮台”的清茶款待客人。这种民族政策的实施,在回民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中央红军经过兴隆镇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如果再往前追,红军在大凉山冕宁县彝族聚居区就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枉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建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肖锋《长征日记》第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短短156个字,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而且高度浓缩并生动阐述了党和红军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主张。由此就可以看出,红军在宁夏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主张和宗教政策。无论中央发布的与民族宗教有关的布告,还是红二十五军制定的“三大禁令,四项原则”,都贯穿着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基本精神。
进入宁夏南部之前加大宗教政策宣传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到达甘肃岷县南边的哈达铺、通谓回民区的时候,由于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为尊重其宗教习俗,红军政治部特颁发了《回民区域政治工作》条例,规定进入回民区,要先派遣代表同阿訇接洽,获得许可后方可进人回民乡村宿营,否则只能在野外露宿;保护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毁坏回民经典;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各部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猪油等。在哈达铺,红军各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群众会餐,为尊重其习俗,都另备单桌,以示尊重。攻破天险腊子口后,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北上的时候,先遣部队已占领了岷县南边的哈达铺,国民党鲁大昌残部退守岷县城,沿途已有回汉人民欢迎大军。红军精神更加振奋。腊子口失守,鲁大昌残败,国民党对红军的堵截化为乌有,蒋介石非常惊恐,急派飞机空中寻找红军的去向。报警来时,红军早已隐蔽的密林中。
成仿吾在他的《长征回忆录》中说:红军的政治工作干部利用隐蔽于密林的时机,给大家讲解“回民区域的政治工作“。大意是这样的:
1、进入回民区域,应先派代表同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得到回民同意后才准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就露营;
2、保护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毁坏回民的经典;
3、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猪油;
4、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
以上几条,同红二十五军在宁夏南部兴隆镇的民族政策大致是一致的。
在成仿吾的笔下,红军在哈达铺一带,与老百姓的交流开始多起来。红军女战士成了回汉族妇女追踪的目标,对穿着军装的女战士十分惊奇,又以怀疑的目光看着,“注视军帽下面的头发,看胸前突起。经过严格的‘审查’后,才放心地把女战士请到家里作客。”有了这些接触的经历,红军到达宁夏南部兴隆镇后,会更知道与回族群众打交道了。
在榜罗镇休息了一天,中央在这里召开连以上干部大会,会场就设一个打麦场上。毛泽东在大会上讲了形势,也讲了攻克腊子口、渡过渭河的喜悦;同时也讲到:固原、平凉一条封锁线,“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个关口”。当然,也应该包括长征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在通渭,老百姓还以为是去年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对红军并不害怕。可见,红军到了兴隆镇时,老百姓也不害怕。因为去年这个时节,徐海东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住过3天,留下了良好的影响。
单家集
红军离开通渭后,三个纵队分成三路,平行向界石铺前进,右路军已无法摆脱追敌。10月4日,红军由甘肃静宁县界石铺、高家堡出发,分两路向北前进。当时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是:紧紧跟踪红军,不让有休息的机会,以增加减员,以图达到不战而削弱红军的目的。所以,红军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尾追中到达宁夏南部兴隆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