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在豫旺县苏维埃临时政府的基础上成立的。成立的过程,可分为前后两段。
豫旺县苏维埃临时政府
1936年6月,红军西征在宁夏中南部地区接连取胜。6月16日,左路军红一军团二师一举攻占豫旺堡;6月21日,右路军红七十五师解放王家团庄、同心城;6月27日,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等部包围豫旺县城下马关十余天之后,攻克下马关城。至此,豫旺县境主要城镇已经解放,豫旺县苏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成立提上了日程。在红十五军团的帮助下,豫旺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在庆祝大会上,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先后在大会上讲话。中共豫旺县委书记兼政府主席,是由西方野战军政治部委派的刘昌汉同志来担任的,临时政府办公地设在豫旺城,为西方野战军指挥部进驻豫旺城奠定了基础。7月上旬,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部主任刘晓、副参谋长聂鹤亭随西征总指挥部进驻豫旺城后,红十五军团和豫旺县苏维埃临时政府在城隍庙召开军民大会,程子华在大会上讲话。话题的主要内容:红军西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回汉人民要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政权等。
豫旺县苏维埃临时政府建立之后,在获得新生命的土地上建立了若干个区、乡基层政权,当时主要是“区”一级,如城关区、豫旺堡区、甜水堡区等,现在隶属于甘肃环县的毛居井也划入豫旺县临时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称之为“毛居井区”。基层政权的建立,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气,维护地方治安的游击小队也建立起来了。一首《唱一个苏维埃》的民歌,就表达了解放区的精神面貌:“胡琴拉起来,唱一个苏维埃……”军民关系,回族民众与红军的关系,都非常融洽,民歌的力量和它的宣传效果是不可低估的。这一切,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过去,人们对豫海县的地域概念较为陌生。豫,是取原豫旺县的名字;海,是红军西征获得的部分原海原县的土地。红军西征接连取胜,开辟了新的根据地,豫海的地域都包含进来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是红军西征胜利的象征。1936年8月,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来到同心,协助和指导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筹建工作,组成了以李富春、王首道、唐天际、程子华、马青年等人为成员的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筹备委员会,实施指导工作。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前期工作就绪。10月初,筹备委员会给毛泽东、党中央和红军各部队发出《召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代表大会通电》,10月20日,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同心城南古老的清真大寺隆重举行,会期进行了3天,各界代表100余人参加,红军星火剧团还演出了庆贺的文艺节目。
这座古老的清真大寺,是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伊斯兰建筑文化有机融会的建筑物。清真大寺有幸,它见证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的过程和隆重的场面:主席台上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思、列宁的画像;各界人士向大会赠送贺幛和贺匾,包括情感诚挚的贺词。《豫海县回民自治条例》、《减租减息条例》、《土地条例》等重大决议案,都是在这里讨论和通过的;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领导成员,也是在这里选举产生的,马和福为政府主席,李存德为政府副主席。同时,决定正式启用刻有中国共产党党徽和阿文、汉文两种字样的自治政府印章,办公地点设在同心城以南15公里处的王家团庄。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后,陕甘宁省委决定成立豫海县委,由贺恩宽(又名贺旭东)任县委书记。县委、政府都成立了,保卫新开辟的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新成果就显得十分重要。于是,在红军十五军团的帮助指导下,组建了地方武装豫海县回民游击大队,马和福兼任大队长;组建了江湖抗日游击队,由马青年任总指挥,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卫地方,共同抗日。
一个新生的回民自治政权诞生了,在当时是震惊全国的大事。陕甘宁省新增加了一个地方县级政权,扩大了一片新的根据地,为西征红军赢得了相对安全的后方基地。对此,《红色中华》报作了盛况空前的报道。
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的成立,是当时特殊背景下的产物。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豫海回民自治政府存在的时间不长。1936年10月28日,红军撤离同心城。11月中旬,撤离整个豫海地区,北上参加者山城堡战斗。此后,国民党胡宗南和马鸿逵的军队进入同心,以“清党”、“清红”的名义,搜捕和杀害自治政府的各级党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面对严峻的形势,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
1937年2月,由于坏人告密,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被捕,被马鸿逵残杀于同心城西门外。
这段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早已远去,但同心清真大寺大殿的屋檐下,仍旧悬挂着刻有“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牌匾。仔细端详这块牌匾,你会读出70年前在这里经历的一切。
爱民如天的故事
红军西征过程中,全力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发出的民族工作政策。按照要求,红军在各部队深入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人人明白了红军与回民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做促进与回民关系融洽的事情,让回民从心里佩服。同心县羊路乡吊堡子,是彭德怀司令员住过的时间较长的一个地方。在这里,彭德怀连夜帮助农民马占才找丢失的马匹的故事,李姓木匠给彭德怀做木床的故事,都表达了一种真情——红军与回民亲如一家。
“爱民如天”的故事,讲的是红军与回民上层宗教人士情同手足的关系,故事就发生在洪岗子。
洪岗子,位于同心县城向西53公里处。远远看过去,茫茫戈壁滩上有一处规模庞大的伊斯兰建筑群,这就是洪岗子拱北。这里属于(2005年划归中宁县管辖)下流水乡洪岗子村,因村里的洪姓为主而得名。洪岗子拱北是为纪念伊斯兰教苏非派虎夫耶洪门的道祖洪寿林(1852—1937)而建,也是该派教众的宗教活动中心。1937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洪寿林归真,教众在其坟墓上建起灰砖八卦亭拱北,并建有附属的沐浴室、照壁、坐静室、门楼等,“文革”中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已故原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洪维宗哈吉主持兴建,历时两年有余,于1994年落成峻工。“爱民如天”的故事,就是讲洪教主曾积极拥护红军的抗日主张、拥护红军西征的故事。
红军驻同心一带时,不仅要处理好与回民大众的关系,还要做好伊斯兰教上层人士的工作。因此,曾多次派代表去喊叫水乡洪家岗子拜访虎夫耶教派的教主洪寿林老先生,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洪教主都热情地接待红军代表。有一次,红军代表再来拜访洪教主时,被地方民团发现。民团急于抓人,但因没有掌握拿人的依据,就未敢冒然闯入洪教主家里抓人,但却派人在周围监视。当时情况特殊,洪教主也担心有意外的闪失,让国民党兵把红军抓去,就把红军藏在“禁房”内。外面监视得紧,红军代表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八天,白天由其家人送茶送饭,晚上教主与两位代表倾心交谈,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红军代表离开洪家岗子时,是阿訇穿戴打扮的模样,另外还派了周生斋、田风海二人相伴护送回到同心。
有了与红军的多次接触,洪教主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红军也产生感情。以后的日子里,他宣称红军为“顺民之师,仁义之师”;同时,还动员教民给红军送粮草。此后,当红军击败洪家岗子民团时,红十五军团为感谢洪教主对红军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扶持,派军团政治部敌工部长唐天际和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带领数十名战士,赶上百余只羊,再带上一面长方形的大红锦幛,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地送到洪教主家。最有纪念意义、最能表达红军战士一腔热忱的就那面大红锦幛。锦旗的上款写着“寿林回族大教主法正”,中间题“爱民如天”4个大字,落款为“汉族同胞程宗教、唐天际赠”。
洪教主接受了红军送来的礼物,也热情款待了红军战士。之后,为表达他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为祝福中国革命的胜利,他在绿色锦幛上写下了“太阳之光”的锦旗,派周生斋和田风海送到同心红军总部,一起送来的还有两箱蜡烛。
两幅不同内容的锦幛,却深深地饱含着一段红军与洪教主亲如一家的故事和深厚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