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把世界带到你眼前
28493200000011

第11章 忌死不认错 你有道歉的能力吗?

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题为《迟到三十九年的道歉》的文章。

一个优秀的十二岁男孩以色列森,由于写作的表现杰出,深受老师艾柏瑞的宠爱,但有人说是因为艾柏瑞是同性恋所以喜欢他。有一天,以色列森去见校长,说他不想上艾柏瑞的课了,接着他就回到班上,打断艾柏瑞的课,把校长的同意书交给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收拾书本,转身离开。

以色列森后来因自己的鲁莽很后悔,因为他没向艾柏瑞解说转班的原因,又当着大家的面给老师难堪。多年后想回学校向老师道歉,老师却早已离开了。

他四处打听艾柏瑞的去向,还到网上搜寻,经过了三十九年,终于找到正担任义工的艾柏瑞,当面说出自己深藏的歉疚,也让艾柏瑞解开了三十九年的疑团。

◎谁能在生命中没歉疚

以色列森向老师道歉,也是被启发的结果:他娶了一位墨西哥女子为妻,生了两个子女,有一天大舅子找他,很慎重地向他道歉,说早年因为不希望家族里有个白人,曾经想尽办法把以色列森和妹妹拆散。多年来这件事一直困扰着他,现在他终于决定说出来,向以色列森慎重道歉。

为什么把歉疚藏在心里,成为自己以及受自己伤害者的终身负担?为什么不大胆地说出来?以色列森向三十九年前的老师道歉的消息传开,许多人被感动,觉得应该把深藏的歉疚说出来。报道这新闻的报纸,甚至特别开了个道歉专栏,刊登那些有歉疚却无处诉的当事人的心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道歉,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沉重。太多人因为好面子,因为犹豫,因为不知道被道歉的人的反应,而把歉疚留在心中一辈子。问题是,歉疚如同枷锁,锁在自己身上。道歉之后,就算挨一顿骂,甚至一番侮辱,又如何?心灵的伤害远大于表面的惩罚啊!

何况从道歉的那一刻起,就能卸下沉重的枷锁。当然,道歉常常伴随补偿,当是非不明,甚至受害人都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那做错事的人可以躲过刑罚,也不必赔偿。许多人就因此,即使犯了天大的错,也不敢承认。

◎不可死不认错

许多杀人犯不就是如此吗?在审判过程中,他们坚决否认自己犯了罪,直到死刑定案,上法场前才终于悔悟,对受害者的家属表示最深的歉意。

没错!死者不能复生,杀人凶手伏法,也无法再给什么赔偿,但是他能说出真相,让疑团得以被解开,使无辜的人能够洗脱嫌疑,再以自己的一条命偿还,毕竟还有正面的意义。

相对地,如果他至死不悔,反而是他最大的错误,也是对社会最坏的示范和对死难者家属的又一次伤害。

◎迟来的道歉与正义

道歉,最好想做就做,早点解开彼此的心结。如果实在有难处,暂时埋藏在心底,等到有一天,有勇气也有能力的时候再道歉,还是会获得尊重。

一个对朋友有歉疚,害对方损失惨重的人,事隔多年,在事业有成之后,突然主动找到当年被伤害的人,坦承自己的错误,然后好好补偿,不是很好的事吗?

当年你偷偷犯了错,没人知道,但你自己知道,藏在心底,默默努力,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好好赔偿对方。当年你可以道歉,但是没条件,就算道歉了也难补偿。可能反不如你将功折罪,隐藏着,直到有能力补尝的那一天。

◎国家也要知错认错

国家不是也一样吗?一个侵略别国的国家终于罪有应得地战败了,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它拿什么赔?它还等着战胜国救济呢!问题是,当宽容的战胜国把它重新扶起,站稳了、强壮了,它是不是就可以把过去的错误遗忘?抑或,终于等到这一天,它有了能力,可以好好对当年受到自己伤害的人表达歉意,并给以赔偿?

◎壮丽的华沙之跪

一九七○年十二月七日是个寒冬的雨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二战”死难犹太人纪念碑前献花。他肃立碑前,低下头,向死者致敬哀悼,突然,双膝一屈,硬生生跪倒在湿冷的墓碑前。

勃兰特虽是德国人,但他也是曾被希特勒迫害的反纳粹者,为了反抗,他四处躲藏,流亡到丹麦、瑞典,成为报道纳粹罪行的记者。战后他才回到联邦德国,先当选西柏林市市长,再上层楼,成为联邦德国总理。

他为什么下跪?为他的国家、为他祖国犯的错表示最深的忏悔。他的“华沙之跪”没有贬抑联邦德国,反而被誉为“欧洲千年来最有力的谢罪”,使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伤你的心,就是我的错

愈是有实力、有勇气、有自尊,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的人,愈能道歉。愈是有爱心、不忍人之心,肯牺牲奉献的人,愈能为不是自己的错而向对方道歉:对不起!我不该让你不高兴。且不论谁对谁错,令我所爱的人伤心,就是我的错!

人生百忌——忌不道歉!忌字典里没有对不起,忌死不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