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28469400000070

第70章

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

俗智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

论曰。法智类智一一具有非常苦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后当广释。世智有此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故。谓世俗智。或有具作十六行相。如于暖顶忍等位中。或有不具。如世第一重三摩地及现观边世俗智等。或有别作非圣行相。如不净观息念慈等。诸世俗智行相无边。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他心智中。若无漏者。唯有缘道四种行相。此即道智一分摄故。若有漏者。取自所缘心心所法自相境故。如境自相行相亦尔。故此非前十六所摄。如是二种于一切时。一念但缘一事为境。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若尔何故薄伽梵说。如实了知有贪心等。非俱时取贪等及心。如不俱时取衣及垢。如何他心智有行相所缘。而说不观所缘行相。以不观他心所缘行相故。谓但知彼有染等心。不知彼心所染色等。亦不知彼能缘行相。不尔他心智应亦缘色等。又亦应有能。自缘失无漏。他心智应缘苦等境。是则亦应许空无相相应。既不许然。知不观二。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系及非所系他相续中现在同类心心所法。一实自相为所缘境。空无相不相应。尽无生所不摄。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余所不遮。如应容有。尽无生智除空非我。各具有余十四行相。由与出观心转相违。故在观中无二行相。谓从二智出观后时。必自了知我生尽等。此中意说尽无生智。虽是胜义而涉世俗。我生尽等是世俗故。空非我是胜义必涉胜义。此观后决了知空非我故。由此二智。离空非我。为有无漏。越此十六更是所余行相摄不。颂曰。

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

论曰。对法诸师有一类说。无越十六无漏行相。离此所余不可得故。岂不有说尽无生智。必自了知我生尽等。此不相违。前已说故。谓前已说无漏观后世俗智中。作此行相非无漏智。此行相转由尽无生。引起俗智推功于本。言彼了知。故许此智离空非我。本意乐力令此二智后必引生我生尽等。非由观内此行相转。令于后时起此行相。我等行相观内虽无。而由不遇自证解脱。义言此位必已应有。我生尽等行相势分。由先世俗行相引生。能引后时世俗行相。故离十四无尽无生。若谓此应言离十六无者。此不应理。除十四余有尽无生。非极成故。谓离十四。有依密说。计我生尽等。为尽无生智。遮彼故说离十四无。余不极成。宁对遮此。若尔既有无漏他心智。应越十六有无漏行相谓他心智皆以一实自相为境。道等行相皆以聚集共相为境。彼此既殊。知离十六决定别有。无漏行相。非定许故。所难不然。谓我所宗非决定许。共相行相但缘聚集。许有受心二念住故。如观一受体是非常。此智生时以共相行相。观一实自相为境极成。如是宁不许无漏他心智。以共相行相缘一实自相。谓知他心是真道等。即缘一实是道等相。若谓应如受心念住总缘三世所有受心为非常等共相行相。无漏他心智亦总缘三世他无漏心等为道等行相。便违自宗。他心智起。唯缘现在一实自相。此亦不然。加行异故。此智加行。为欲知他。现能缘心。有贪等别。修非常等。念住加行。为总厌背。诸有漏法。由前加行势力有殊。至成满时现总缘别。是故无有应相例过。若谓非常非受自体。故应观受为非常时。非缘一实自相为境。宁可引此喻他心智。则彼应许受非非常。不应于受起非常观。如受与心其体各别。必定无有观受为心。虽即观受以为非常。而无一物有多体过。领纳非常体无别故。如损益等非离领纳。所余行相。余法亦然。若尔应与至教相违。如说于身住循身观。应言法智。乃至广说。又说观老死。应言是四智。俱不相违。且初所说非显法智等。离十六行相住循身观。观身为身。但如实观为非常等。我先已许共相行相。亦以一实自相为境。故彼所说于我无违。后老死声总目取蕴。观五取蕴为非常等。是四智摄。何所相违。若尔如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如何是法类世俗道智摄。此应思择受现在时。必不了知不自缘故。亦不可说了知去来。去来不名受乐时故而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故知此说别有密意。释此密意。如尽无生。谓出观后时。方起此行相。故无漏行相越十六外。无有一类言有越十六。本论说故。如本论言。颇有不系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是处。有是事。如理所引了别。此证不成。迷论意故。论显不系行相众多。于中有缘欲界系者。依容有说。有是处言。有是事言。显无颠倒。即由此故。余无此言。谓彼论中。复作是说。颇有见断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我故。我所故。断故。常故。无因故。无作故。损减故。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惑故。疑故。犹豫故。贪故。嗔故。慢故。痴故。不如理所引了别。除此无容有余行相。由此不说有是处言。由皆颠倒转。不言有是事。故净行相无越十六。理教无违。不可倾动。所言行相有十六者。为但名别实亦有异。何谓行相能行所行。颂曰。

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论曰。有说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缘苦谛境治四倒故。名实俱四。缘三谛境。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所治所行相有别故。言所对治相有别者。为治常见故修非常行相。为治乐诸行故修苦行相。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为治无因论故修因行相。为治自在等一因论故修集行相。为治转变因常因论故修生行相。为治知为先能生论故修缘行相。为治归自在为涅槃论显诸蕴永灭是涅槃故修灭行相。为治执自体所有解脱是杂染惑苦不正见故修静行相。为治执涅槃如被咒诅遂致殄灭是弊坏论故修妙行相。为治执解脱还退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执无解脱道故修道行相。为治苦行是真道见及谤真道是邪论故修如行相。为治不修道生死自净及世间离染是真道故修行行相。为治尝遭不永离染道所诳惑于真圣道亦不敬故修出行相。言所行境相有别者。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有生灭故非常。逼迫性故违圣心故苦。无主宰故空。违我相故非我。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能生法故因。有多种故集。恒孳产故生。各别助故缘。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息众苦故灭。三有为相三火灭故静。有余师说。众苦息故静。如说苾刍诸行皆苦。唯有涅槃最为寂静。善故常故妙。一切灾患永解脱故。极安隐故离。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能通寻求诸法性相至解脱故道。无倒转故如。如实趣故行。有余师说。定能趣故行。如说此道能至清净。余见必无至清净理。一向趣故。决能至故出。如是所治及所行境。相有别故实有十六。如是行相以慧为体。谓唯诸慧。于境相中简择而转名为行相。岂不心心所皆名有行相。如是无慧与慧相应。如何可言慧有行相。非有行相。唯慧相应心等。皆名有行相者。是心心所等。于所缘品类相中有能取义。若依唯慧得行相名。则慧之余心心所法。与行相等名有行相。如等漏故得有漏名。是与漏体同对治义。如是所余心心所法等与行相。行于所缘。是俱时行。无前后义。或心心所有行相者。多如已知根。总名有行相。或依无间。亦说有声。如有所依故无有过。谓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意识相应诸心所法。与所依识亦俱时生。识之所依唯无间灭。有行相理应知亦然。无间灭慧于现何能。此于现有能如无间灭意。若尔应受等得有受等名。许亦无违。然非所辩。慧及诸余心心所法。有所缘故。皆是能行。此能行名。应唯目慧。行相体故。余心心所。既非行相。宁是能行。若谓所余名能行者。以与行相相应起故。是则慧等与受相应。应名能受。虽有此语而理不然。谓慧异门称为行相。能行即是取境别名。非能行言偏为诠慧。宁以受等体非行相。便作是难。应非能行。如于境中慧能简择。便许说慧名为能行。既于境中想能取像。识能了等。宁非能行。故能行名。通目取境。故应受等亦是能行。所行名通一切有法。若实若假皆所行故。由此三门体有宽狭。慧通行相能行所行。余心心所唯能所行。诸余有法唯是所行。其理善成不可倾动。已辩十智行相差别。当辩性摄依身依地。颂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余七九

现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余八通三界

论曰。如是十智三性摄者。谓世俗通三性。余九智唯是善。依地别者。谓世俗智通依欲界乃至有顶。他心智唯依四根本静虑。不依近分静虑中间。此智所缘极微细故。彼地道力微劣不能了达他相续中现在微细心心所法。亦不依无色无此加行故。又通性故。余地非依五。通所依止观等故。法智通以六地为依。谓未至中间四根本静虑。不依余近分。彼唯有漏故。亦不依无色。此缘欲界故。所余七智九地为依。谓下三无色及前说六地。总说如是。然有差别。谓此所说七种智中类智决定依九地起。苦集灭道尽无生智。苦法智摄。六地为依。类智摄者。通依九地。依身别者。谓他心智。依欲****俱可现前。不依无色。彼自无故。不起下地他心智者。此智随转色。彼无容起故。法智但依欲界身起。非上二界入出此智。诸有漏心唯欲有故。又法智随转色所。依大种唯欲系故。又此能治起破戒惑。破戒唯欲非上界故。余八智现起通依三界身。已辩性地身。当辩念住摄。颂曰。

诸智念住摄  灭智唯最后

他心智后三  余八智通四

论曰。灭智摄在法念住中。他心智后三摄。所余八皆通四。如是十智展转相望。一一当言几智为境。颂曰。

诸智互相缘  法类道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灭非

论曰。法智能缘九智为境。除类智。类智能缘九智为境。除法智。道智能缘九智为境。除世俗智。非道摄故。苦集二智。一一能缘二智为境。谓世俗智及有漏他心智。世俗他心尽无生智。此四皆缘十智为境。灭智不缘诸智为境。唯以择灭为所缘故。十智所缘总有几法。何智几法为所缘境。颂曰。

所缘总有十  谓三界无漏

无为各有二  俗缘十法五

类七苦集六  灭缘一道二

他心智缘三  尽无生各九

论曰。十智所缘总有十法。谓有为法分为八种。三界所系无漏有为。各有相应不相应故。无为分二种。善无记别故。俗智总缘十法为境。法智缘五。谓欲界二无漏道二及善无为。类智缘七。谓色无色无漏道六及善无为。苦集智各缘三界所系六。灭智缘一。谓善无为。道智缘二。谓无漏道。他心智缘欲色无漏三相应法。尽无生智缘有为八及善无为。颇有一念智缘一切法不。不尔。岂不非我观智知一切法皆非我耶。此亦不能缘一切法。不缘何法此体是何。颂曰。

俗智除自品  总缘一切法

为非我行相  闻思修所成

论曰。以世俗智观一切法为非我时。犹除自品。自品谓自体相应俱有法。何故不缘自体为境。诸对法者立此因言。诸法必无待自体故。即由此理不缘相应。以与相应一境转故。许缘相应者。便应许自缘。亦不能缘俱有法者。以俱有法极相近故。如眼不见扶眼根色。契经亦说。一刹那智不能顿知一切法境。如契经说。无有沙门婆罗门等。于一切法顿见顿知。义准唯渐此智唯是欲****摄。无色界中虽有此类。而缘法少。非此所明。此通闻思修所成慧。皆能除自品缘一切法故。已辩所缘。复应思择。谁成就几智耶。颂曰。

异生圣见道  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  后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  离欲增他心

无学钝利根  定成九成十

论曰。诸异生位及圣见道。第一刹那定成一智。谓世俗智。第二刹那定成三智。谓加法苦。第四六十十四刹那。如次后后增类集灭道智。诸未增位成数如前。故修位中亦定成七。如是诸位。若已离欲。各各增一。谓他心智。唯除异生生无色者。然异生位及见道中。唯可成就俗他心智道类智时具成二种。尔时初得不还果故。兼得无漏以成果体。余修位中皆具成二。生无色者便舍世俗。诸时解脱定成九智。谓加尽智。不时解脱定成就十。谓增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