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28469400000041

第41章

辩业品

如是已说得律仪等。舍律仪等今次当说。且云何舍别解脱律仪。颂曰。

舍别解调伏  由故舍命终

及二形俱生  断善根夜尽

有说由犯重  余说由法灭

迦湿弥罗说  犯二如负财

论曰。调伏声显律仪异名。由此能令根调伏故。由五缘舍别解律仪。一由故舍。谓于律仪由阿世耶。不怀欣慕。为舍学处。对有解人发起相违表业差别。非但由起舍学处心。如得律仪心无能故。又在梦中舍不成故。非但由起表业差别。忿癫狂等舍不成故。非但由二对傍生等。起心发表舍不成故。二由命终。谓众同分。增上势力得律仪故。三由依止二形俱生。谓身变时心随变故。又二形者。非增上故。四由断灭所因善根。谓表无表业等起心断故。是此律仪因缘断义。舍尽寿戒。由上四缘近住律仪。亦由夜尽谓近住戒。由上四缘及夜尽舍过期限故。夜尽者。谓明相出时。诸轨范师多分共许。如是五种舍律仪缘。有余部师执随犯一感堕重罪舍出家戒。有余部执正法灭时别解律仪无不皆舍。以诸学处结界羯磨所有圣教皆息灭故。对法诸师作如是说。尔时虽无得未得律仪。而先得律仪无有舍义。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蕴理教于心作如是说。非犯随一根本罪时。一切律仪皆有舍义。然犯重者有二种名。一名具尸罗。二名犯戒者。若于所犯应可悔除。发露悔除。唯名具戒。如有财者。负他债时。名为富人。及负债者。若还债已。但名富人。此亦应然。故非舍戒。静虑无漏二律仪等。云何当舍。颂曰。

舍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舍诸无漏善  由得果退失

论曰。诸静虑地所系善法由二缘舍。一由易地。谓上下生。二由退失。谓退胜定。舍众同分及离染时。亦舍暖等及退分定。为摄此故复说等言。如舍色善由易地退。及离染三无色亦尔。舍无漏善由二种缘。一由得果总舍前道。二由退失舍诸胜道。此或是果。或胜果摄。我于此中应少分别。若舍见道及道类智。当知但由得果非退。道类智果摄。亦必无退故。退所练根亦有退义。若不动法无学俱无。所余无漏容具二种。如是已说舍诸律仪不律仪云何舍。颂曰。

舍恶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论曰。诸不律仪由三缘舍。一者由死舍所依故。众同分力得律仪故。二由得戒。谓若受得别解律仪。或由获得静虑律仪。恶戒便舍。对治力胜舍不律仪。三由相续二形俱起。以于尔时所依变故。不律仪者。受近住戒。至夜尽位舍律仪时。为得不律仪。为名处中者。有余师说。得不律仪恶阿世耶非永舍故。如停热铁赤灭青生。有余师言。若不更作无缘令彼得不律仪。以不律仪依表得故。前说应理。先受戒时恶阿世耶非永舍故。依前表业恶戒还起。处中无表舍复云何。颂曰。

舍中由受势  作事寿根断

论曰。处中无表舍由六缘。一由受心断坏故舍。谓先誓受。恒于某时敬礼制多。及赞颂等。今作是念。后不更为。彼阿世耶从兹便息。由彼弃舍本意乐故。或复别作势用增强。与先现行。相违事业。本意乐息。无表便断。二由势力断坏故舍。谓由净信。烦恼势力所引无表。彼二限势。若断坏时。无表便舍。如所放箭及陶家轮。故轨范师作如是说。由等起力所引发故。虽舍加行及阿世耶。无表或容尽寿随转。乃至发起极猛利缠。捶击禽兽应知亦尔。或先立限齐尔所时。今限势过无表便断。三由作业断坏故舍。谓虽不舍根本受心。然更不为所受作业。唯除忘念而不作者。以此无表期加行生。绝加行时无表便舍。四由事物断坏故舍。谓所舍施制多园林。及所施为罝网等事。本由彼事引无表生。彼事坏时无表便舍。五由寿命断坏故舍。谓所依止有转易故。六由依根断坏故舍。谓起加行断善恶时各舍彼根所引无表。非至断善。得静虑时方舍处中善恶无表。以羸劣故。起加行时便舍处中善恶无表。所言根者通善恶根。所说断言是断加行。欲非色善及余一切非色染法舍复云何。颂曰。

舍欲非色善  由根断上生

由对治道生  舍诸非色染

论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舍由二缘。一断善根。二生上界。应言少分亦离染舍。如忧根等非色善法。三界一切非色染法舍由一缘。谓起治道。若此品类能断道生。舍此品中惑及助伴。何有情有善恶律仪。颂曰。

恶戒人除北  二黄门二形

律仪亦在天  唯人具三种

生欲天****  有静虑律仪

无漏并无色  除中定无想

论曰。唯于人趣有不律仪。然除北洲唯三方有。于三方内复除扇搋及半择迦。具二形者律仪亦尔。谓于人中除前所除。并天亦有。故于二趣容有律仪。然唯人中具有三种。谓别解脱静虑无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静虑律仪。然无想天但容成就。生无色界彼俱非有。无漏律仪亦在无色。谓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无想。皆容得有无漏律仪。生无色中唯得成就。以无色故。必不现起。无漏上生。得成下故。已辩诸业性相不同。当释经中所摽诸业。且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其相云何。颂曰。

安不安非业  名善恶无记

论曰。诸安隐业说名为善。能得可爱异熟涅槃。暂永二时济众苦故。不安隐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极能遮止趣涅槃故。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是非安隐不安隐义。又经中说。业有三种。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颂曰。

福非福不动  欲善业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动

约自地处所  果业无动故

论曰。欲界善业说名为福。非福相违招爱果故。诸不善业说名非福。招非爱果违福业故。上二界善说名不动。岂不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圣说此中有寻伺喜乐受动故。由下三定有寻伺等灾患未息故立动名。不动经中据能感得不动异熟故名不动。如何有动定招无动异熟。虽此定中有灾患动。而业对果非如欲界有动转故。立不动名。谓欲界中余趣处满业。由别缘力可异趣处受。以或有业能感外内。财位形量色力乐等。于天等中此业应熟。由别缘力所引转故。于人等中此业便熟。色无色界余地处业。无容转令异地处受。业果处所无改动故。等引地摄无散动故。依如是义立不动名。应知此中由于因果相属愚故。造非福业。以非福业纯染污故。要依粗重相续无明。由此无明现在前位。不能解信因果相属。是故发起诸非福行。由真实义愚故造福及不动业。真实义者。谓四圣谛。若于彼愚诸异生类。于善心位亦得间起。由此势力令于三界不如实知其性皆苦起。福不动行为后有因。若已见谛者则无是事。乘先行力渐离染时。如次得生欲色无色。又经中说。业有三种。顺乐受等。其相云何。颂曰。

顺乐苦非二  善至三顺乐

诸不善顺苦  上善顺非二

余说下亦有  由中招异熟

又许此三业  非前后熟故

顺受总有五  谓自性相应

及所缘异熟  现前差别故

论曰。诸善业中。始从欲界至第三静虑名顺乐受业。以诸乐受唯至此故。诸不善业名顺苦受。第四静虑及无色善业。说名为顺不苦不乐受。此上都无苦乐受故。非此诸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名受。随所化欲。总立受名。下诸地中为亦许有。顺非二业。为决定无。有余师言。下地亦有顺非二业。以定中间既无苦乐应无业故。又更有证。谓本论说颇有三业非前非后受异熟耶。曰有。谓顺乐受业色。顺苦受业心心所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乃至广说。由此证知下地亦有顺非二业。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熟故。此俱非定证。然于下地中理应定有顺非二业。如顺正理广辩应知。此业为善为不善耶。有作是言。是善而劣。又不可别示。而可总言。于诸善业中。或有一类能感乐受及受资粮。或有一类能感非二。应知此业能益乐受。名顺乐受。如顺马处。或复此业能受于乐。名顺乐受。如顺浴散。顺余受业应知亦然。此业非唯感受异熟。如何总得顺受业名。诸业为因所感异熟。皆似于受。得受名故。所以者何。彼皆如受为身损益及平等故。如水火等。于树枝等为益为损。为等义成。又顺受多略说有五。一自性顺受。谓诸受体。如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乃至广说。二相应顺受。谓一切触。如契经言。顺乐受触。乃至广说。三所缘顺受。谓一切境如契经言。眼见色已唯受于色不受色贪。乃至广说。由色等是受所缘故。四异熟顺受。谓感异熟业。如契经说。顺乐受业。乃至广说。五现前顺受。谓现行受。如契经说。受乐受时二受便灭。乃至广说。非此乐受现在前时。有余受能受此乐受。但据乐受自体现前。即说名为受于乐受。由所顺受有多种故。虽业异熟非皆是受。而可总立顺受业名。谓诸善业为因所感色不相应。能为所缘生乐受故。是诸乐受所领纳故。可爱异熟顺乐受故。亦名乐受。由此善业所招诸果。虽非乐受顺乐受故。招彼业名。顺乐受业。顺苦非二。理亦应然。如是三业。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颂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顺现等

或说业有五  余师说四句

论曰。此上所说顺乐受等。应知各有定不定异。非定受故立不定名。谓顺乐业非必定熟。若熟必应受乐异熟。顺余二业说亦如是。定复有三。一顺现法受。二顺次生受。三顺后次受。此三定业定感异熟。并前不定总成四种。或有欲令不定受业。复有二种。谓于异熟有定不定。并定业三合成五种。譬喻者说业有四句。一者有业。于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非定得异熟。二者有业。于异熟定时分不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三者有业。于二俱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四者有业。于二俱不定。谓不定业非定得异熟。彼说诸业总成八种。谓顺现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种。于此所说业差别中。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