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常常持各种“不准”态度,实在避免不了,也只能采取“默认”,美国的学校则竭尽全力为其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刻意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他们学校认为: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而大学要做的就是填补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空白,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大学期望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真爱,让你们一辈子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日后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家里”若有需要,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
曾经,美国的大学也与现在中国的高等校园一样,是一个孕育爱情的浪漫地方。西北大学有一个靠湖的公园,堆满了形态各异的怪石,表面涂满了艺术作画和文字,用各种文字写满了爱情誓言,成为美国大学最浪漫的一角。但是,随着美国大学学业和就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校园的爱情也日渐减少。2006年的一项对2985名成年人的调查显示,只有14%的夫妻是由大学的恋爱关系进入了婚姻,18%的夫妻是在工作中认识的。这与15年前的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15年前大约有23%的夫妇宣称他们是在大学认识的,只有不足15%的人是在工作中认识的。在哈佛拍摄的电影《爱情故事》只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故事,不会再出现在21世纪。
美国大学生可能同进同出、拥抱接吻,但却从未对对方说过“我爱你”。与当代中国男女朋友对爱很容易说出口不同,在美国,说这话是两人关系的里程碑,代表着一个承诺,两人关系已进入严肃阶段。“我爱你”更属于小学、初中和高中,而不属于大学。“花心”在大学时代是“受欢迎”的同义词,似乎越是“花心”就越“受欢迎”。美国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一夜情或多夜情,或者只是游戏爱情,这种选择不是堕落,而是他们更现实,把学习和事业看得更重。学业竞争异常激烈、学费高昂(大多数无奖学金的学生是贷款读书,毕业后会有债务)、自己前途未卜……这些都使他们对恋爱持谨慎态度。他们可能会周末晚上热舞狂欢,但却不会轻易涉足爱情。学业的压力使他们在学习之余,与谈恋爱相比,更想去当教授们的实验助手。
很多美国的影视作品都会表现“性”,也许会误导大众以为美国的年轻人是很随便的,但其实那都是好莱坞式的美国,而不是真实的美国。事实上,美国人很注意保护私人空间,除了忌讳在公共场所吸烟、排队拥挤、高声谈笑等,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的是,他们也很忌讳在大学的公共场合做亲密动作,他们管公共场合的亲热行为叫做PDA(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是不提倡的。大学情侣们可以在酒吧和派对上放浪形骸、如胶似漆,但在校园中却很少见。在课堂上、图书馆里,几乎都没有牵手、接吻、搂搂抱抱的现象。除了毕业、结婚、久别重逢等特殊情况之外,情侣们很少在校园里举止亲昵,他们很留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让别人不舒服,这是公共道德的一部分。
亲情满满的毕业典礼
相对于我国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困惑心情现状,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往往是一群英姿勃发的身影,准备迎接人生新的挑战。因为美国大学只允许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对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的学生,还得留在学校继续学习。
美国的大学毕业典礼,往往被看做学子人生意义的“里程碑”,庄严、神圣、华丽、热情,外加自己的激动和骄傲,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亲友,都万分重视。家长会收到由校长签名的邀请函,学校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亲友,分享求学和成功的快乐。学生们会邀请亲朋好友组团出席,分享幸福。毕业典礼那天,家长及各路亲友纷纷从各地赶到学校,其他一切公私应酬均让路改期。
美国对毕业典礼极为重视,仪式也非常隆重。哈佛大学甚至把整整一周的毕业典礼流程印成小册子免费发放,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毕业典礼前一周,就有许多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在学生的陪同下游览和参观校园,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毕业典礼时的座位安排也很有讲究,最好的位置都是留给学生的。校园里彩旗飘飘,学生们成群结队、欢声笑语、赠送鲜花、合影留念。毕业典礼的场馆内,学生们全身披挂着博士、硕士学士服装,毕业生的家人、朋友与音乐、歌声、欢呼声一同充斥在场馆内。
美国的大学毕业典礼仪式,沿袭的是欧洲的传统,先是教授代表队伍排成方队入场,他们身穿各色各式的本人所毕业学校授予的博士袍与绶带,头戴假发与博士帽,其中穿着同一样式学位服的教授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走在最前面的女教授举着金光闪闪的仪仗。各个学院打有院旗,各学院的院长们走在院旗的前边。教授们沉稳大气,表情严肃,让人顿生敬意。
校长会在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祝贺学子完成学业,走向新的人生旅程,然后由毕业生代表讲话,学校还会邀请名人演讲,通过名人演讲激励年轻一代。2007年,比尔·盖茨回到哈佛大学领取了他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证书(L.L.D)。在毕业典礼上,哈佛大学代理校长德里克·博克开玩笑说:“如果你当初完成剩下两年的学业,那现在将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呀?”比尔·盖茨当天的演讲以此开场:“父亲,我一直对你说,我将回到哈佛拿到自己的学位,现在我做到了。为了说这句话,我等了30年。”
毕业学生会按照排好的队伍,依次走上主席台领取毕业证书,身着学位服的院长与之握手祝贺,亲手将毕业证书赠与学生。此时,台下欢呼声一片,台上领了毕业证书的学生也做着各种兴奋的姿势,回应台下的欢呼。直到发完最后一人,院长始终温文尔雅地对每一个学生保持着亲切的微笑。
毕业证书发放完毕之后,会场会重新安静下来,主持人高声宣布,毕业典礼仪式到此结束!然后台下参加典礼的学生和亲友安定不动,主席台上的人依次走下台来,先行离去。当主席台上的人全部离开会场后,会场里的人才逐渐散去。整个毕业典礼都有数台摄像机全程记录,并保存在学校档案馆里,学校将每一届毕业生都看做是本校的财富。
毕业典礼(Commencement)一词又含有“开始、启程”之意,是一场庄严的人生洗礼,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内涵,对过去阶段的自我反省,对未来发展的自我规划,对同窗情谊的留恋珍惜,对人生聚散的认识体悟,对尊师重教的慎重态度,都从这里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永不“毕业”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强,很多校长都有到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严正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严正把上海和美国的校长组织起来,讨论什么是最好的中学校长。来自上海的校长说:“我们觉得一个最好的中学,就是让我的学生尽量多地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升学率最高,我就是最好的校长。”而美国的校长回答:“我希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为终身学习者,因为社会发展得如此迅速,使我们现在不可能预测几十年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所以我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给他怎么学习。”
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显然,对于国内的校长来说,他追求的是升学率,如果再拔高一点的话,至多可以说他想让他的学生考上好的大学,拥有好的未来。但怎样拥有好的未来?考上名牌大学就意味着高枕无忧了吗?对于国内的很多学生、老师来说,学习似乎变成了一个静态的过程,过了高中、大学阶段,就意味着学习结业了,而美国的老师遵循的是“终身学习”的理念,老师要教的不只是要会学习,更是要好学习、乐学习的人。
“终身学习”的潮流源于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当前的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停止学习也就意味着被时代所淘汰。《华尔街时报》的调查表明:目前美国人平均每隔5年就更换一次工作。并不是因为需求更好的待遇,而是因为5年之后很多人已经跟不上岗位的需求了,因此必须从岗位上撤退,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美国大学的教育意义深远,它能让学生认识到毕业不等于学习的终结,学习应该是终身的。美国的学生找到工作后,不会将自己的空余时间完全用于网络或其他社交活动。并且,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时,相当多的人会停止工作重新回到学校,补习缺乏的知识。在学习化社会,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概念将不断模糊,大学实现毕业生与母校的合作伙伴关系,毕业生向一个学习化团体的终身成员转变。
“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美国由来已久,美国政府早在1976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并在联邦教育部设立“终身教育局”。1994年克林顿政府发布了“教育法案”,许诺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包括:成人教育、补偿教育、职业培训、社区学院、老年人教育、“无墙大学”等。克林顿总统曾经不无自豪地宣称:“高等教育的大门将对所有人敞开。信息时代的知识和力量将不只为少数人所独享,而是为每间教室、每所图书馆和每个儿童所共有。家长不但有时间工作,而且有时间与孩子一道阅读和玩耍。他们在餐桌上制定的计划,将是买更好的房子、找更好的工作以及寻求某种读大学的机会。”随后,小布什一上任就首先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包括大幅增加教育开支,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补助,以公共资金支持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进入条件更好的私立学校等。美国大学的课程安排都挂在网上,学校没有围墙,附近的市民可以去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开启民智的场所。
通常,刚入哈佛的学生大都不理解,教授为什么会布置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全部读完的课外阅读。哈佛的学生服务中心陈放着许多关于哈佛的介绍资料,其中有一份的标题就是:“教授布置了大量阅读,我根本无法完成,怎么办?”答案是:“阅读材料是教授精心准备的,一定要尽力阅读,哪怕是在离开学校以后。”
大学的毕业典礼代表着学校生涯的终结,但美国大学告诉学生们的却是,学习永远都不会有真正“毕业”的那一天。
实习之路任意选
大学生就业难不只发生在我国,美国大学生也面临着很难找到满意就业岗位的问题。工作经验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找工作的一个瓶颈,而实习是突破这一瓶颈的重要方式。社会实习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实习中大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开阔视野,了解现实社会,工作能力和水平也会在实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中外大学都会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给学生,但是很多中国学生轻视实习,认为实习工资低或无薪,而且不一定以后能够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所以,实习机会也只是去玩了一场,什么也没有学会。
中国大学生技能太差经验不足,除了学生个人对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缺少提供实习的单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对一百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仅仅有48%的单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太愿意的占52%。许多单位不愿意提供实习机会,是因为担心大学生技能太差影响其单位的正常工作,或者怕泄漏了商业机密,还有的是怕承担额外开支和事故责任等等,其中原因不一而足。但实习生与单位基本的技能要求间的差距,敬业精神的缺乏,工作能力往往不如高中毕业但工作了半年的员工,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大学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