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28442300000007

第7章 崇尚文治,天泽书生——太宗、真宗朝(3)

进入朝廷后,寇准敢言国事,他的远见卓识更为太宗所赏识。有一次,寇准在殿上向太宗奏事,一句话惹恼了皇上,太宗当即站起来,甩了甩袖子就准备离开。到了这个时候,一般的臣子早就已经吓得跪伏在地上请求皇上原谅了。可是寇准却不同,他见皇上发火,不但不请罪,反而伸手扯住了皇上的衣角,劝太宗坐下来听完他的奏述再离开。盛怒之下的太宗并没有责罚寇准,反而当着群臣的面夸奖道:“我得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啊。”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其中情节非常严重的王淮,贪污的赃款数以千万计,但仅仅是被撤职杖责,而且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严惩,处以死刑。刚直的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政王沔搞的鬼,心中愤愤不平,暗等有机会向太宗陈奏。第二年的春天,中原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多数的大臣都认为这是天数所致,寇准瞅准机会,借用当时十分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公平的警告。宋太宗听后,非常生气,不再理他。而转入禁中,太宗又觉得寇准的话肯定是有所根据的,就将他召到近前,问他朝廷的刑罚怎么不公平?寇准回答说:“请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着他们的面向陛下解释清楚。”等王沔等人来到后,寇准就在御前把王淮、祖吉两个人的案子述说了一遍,然后看着王沔问道:“这样的刑罚难道是公平的吗?”

宋太宗当即责问王沔,吓得王沔魂不附体,连连谢罪。至此,寇准更加受到太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现任枢密副使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寇准由此开始直接参与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准年轻气盛,在朝中树了不少政敌。一天,寇准骑马上朝的时候,路边突然冲过来一个疯子,跪在寇准马前连呼“万岁”。有人抓住这一点在太宗面前大做文章,寇准自然不服,两个人就在御座前吵了起来。太宗一怒之下,把这两个人都贬出了京城。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准了,寇准去青州后,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左右的人都不喜欢寇准,说他现在每天都在青州饮酒作乐,恐怕是想不起陛下您来了。太宗就不说话了。但到了第二年,寇准还是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升为给事中。

当时宋太宗年事已高,他腿上的箭伤经常发作,身体日渐衰弱,立皇储一事已经成为太宗的心头之患。因为太祖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德昭没有能够继位。现在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赵氏宗族中其他有才能者。当时一般的大臣都不敢谈到立储的事情。一个叫冯拯的大臣就因上疏请立皇储,触到了太宗的痛处,被太宗贬到了岭南。

从此朝野上下没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宫参见太宗。当时太宗箭伤发作,揭开衣服让寇准看过伤情后,伤感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寇准回答说:

“我是一个被贬之人,没有您的召见我不能回京。”太宗接着问他:“你看现在应该立谁为皇太子?”聪明的寇准早就已经猜到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成竹在胸,但并没有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他告诉太宗:“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太监)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低头沉吟了好久,挥手让左右的人退下,轻声问寇准:“你看襄王怎么样?”寇准心中暗喜,但不露声色,他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赶紧决定吧。”

不久,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太宗携太子拜谒祖庙回城时,京城的人们都拥挤在道路争着看皇太子。人群中有不少人大声地赞叹称太子为“少年天子”。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

“人心都向着太子,那把我放在了什么位置?”寇准向太宗一拜再拜,大声祝贺道:“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正是国家的福气。”太宗的脸色这才变得好看起来,赏寇准对饮,一直喝得大醉才罢。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物——通天犀,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可见太宗对寇准的器重。

没过多久,因为提拔官员的事,寇准又在殿上和反对他意见的大臣争吵了起来,太宗不想将这件事情闹大,对寇准说:“你现在身为执事,在朝廷上与人争辩,太过失礼了。”但寇准仍然力争不已。第二天,寇准不肯服输,仍与人据理力争。这一次,太宗不高兴了,他说寇准:“雀鼠还能够知道看人脸色,更何况是人呢?”时任宰相的吕端更是站出来对皇帝说寇准“性刚自任”,应予惩治,宋太宗终于又把寇准逐出了京城,将他调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做了个小小的知州。

到了真宗朝,寇准再次被召入京城,并出任宰相。寇准在宰相任内,积极抗辽,功勋卓着,但由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又有数次被罢官,后来,寇准被贬到雷州,最终病死在那里。

寇准逝世后,他的妻子将灵柩运到洛阳安葬。在经过湖北公安时,当地民众念及寇准的恩德,将竹子插在地上,上面挂祭物祭拜他,而后将竹子、祭物等焚烧。过了一段时间,焚烧祭物的地方竟然长出了竹笋,并蔓延成林。当地人就在附近为寇准建立了祠堂,还把那些竹子称为“相公竹”。

名家回眸

明清学者顾炎武认为,寇准的一辈子用“诤臣”、“武臣”、“近臣”来概括最适合不过。而岳飞的一首《小重山》词,便如镜子一般,将其照得无所遁形。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一生奔波于官场,也看不清曾经的作为是好还是坏,却为了那点“功名”,落得“知音少”的境地,或许有几分悲哀。可说起悲哀,后世又有几个做大官的有寇准这一生辉煌呢?

澶渊之盟——“和平”之盟

宋真宗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他统治时期北宋比较强盛。他小时候就生得仪表非凡,在与人玩耍的时候,爱排兵布阵指挥“战斗”,并自称“元帅”。太祖赵匡胤很喜欢这位侄子,把他养育在皇宫之中。真宗五六岁时,一次去万岁殿玩,装作大人的样子,大模大样地走上台阶,直接朝龙榻走去,像模像样地端坐在上面。太祖刚上朝,看见自己的这个小侄子正坐在自己的宝座上,还装得有模有样,就笑着问他:“皇帝好当吗?”他眨了眨眼,回答道:“做皇帝全由天命。”

太祖很是惊奇,当着群臣的面对他赞赏有加。

宋真宗即位后,大行封赏,追复被父亲贬死的皇叔赵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赠堂兄赵德昭为太傅,追赠小堂兄赵德芳为太保。由此可见,真宗的为人比起他的父亲太宗要仁恕得多。

但这位少时聪颖,继位后也极为勤政的皇帝却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

他刚坐上皇位没有多久,辽军就大举侵入宋境。好在这次辽国见好就收,大肆抢掠之后就退了回去。第二年,辽军再次来犯,又一次被宋军击退。

面对辽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宋真宗有些束手无策。这时,有人向他举荐寇准,真宗说:“知道这个人的才能,只是他过于刚强,太好耍脾气。”这位大臣说:“现在辽国屡屡犯边,正需要寇准这样刚正不阿、忘身殉国的人才,他来之后必定能解现在朝廷之危。”于是,真宗拜寇准为宰相。

此时,辽国国主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但由母亲萧太后摄政。萧太后胆识过人,韬略不让须眉,在她的治理下,辽国国力大增。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萧太后和辽圣宗再度率军攻宋。辽军声势浩大,号称有二十万人。辽军此次进攻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绕过许多宋军坚守的州县,直扑到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河北的大片领土已经陷入辽军之手,与澶州一河之隔的都城开封也暴露在辽军的威胁之下。

前线宋军的告急文书一天之内就发来了五次,北宋朝廷上下慌作一团。唯独刚刚走马上任的宰相寇准还是像往常一样平静,他还特意把告急文书扣留下来,不让宋真宗知道。宋真宗听到风声后向寇准询问,寇准才把一堆急报都拿出来,摊在真宗眼前。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也是慌了手脚,急急忙忙地问道:“寇爱卿你看这可怎么办才好?”寇准仍是不慌不忙,他回答道:“陛下是想尽快解决这件事,还是想慢慢地来?”宋真宗当然是想尽快使辽兵退去,寇准趁势说:“只要陛下亲征,不出五天时间,辽军即可退去。”

在对辽国的战争中,宋太宗高梁河惨败一直是宋朝君臣挥之不去的阴影。况且,自古以来,皇帝御驾亲征都非同小可,宋真宗不像太祖和太宗皇帝,他长在深宫,从没有打过仗,况且他又是个胆小软弱的人,听了寇准的话,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要御驾亲征。他面带难色,站起来就要回内宫。寇准连忙上前拦住,力劝宋真宗不要动摇,真宗才勉强同意第二天上朝议亲征一事。

第二天,朝堂上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参知政事王钦若等人不但不主张真宗亲征,甚至还力劝真宗迁都金陵或成都。王钦若的职务相当于副宰相,看到这样的人主张逃跑,寇准大怒,他当着王钦若等人的面就说:

“谁为陛下出这样的馊主意,就可以斩下他的头来祭旗,然后发兵北伐。”王钦若等人听了这话,全都脸色煞白,站在一边不再说话,真宗则低头不语。寇准放缓了语气:“现在敌军孤军深入,已是强弩之末,而我军力量尚强,只要皇上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派奇兵袭扰敌后,必定能够大获全胜。如果陛下此时放弃都城,必将使全国人心涣散,到那时,恐怕天下也不能保得住了。”寇准的意见得到了宰相毕士安和武将高琼、杨延昭等人的支持,真宗内心虽然很不情愿,但这时形势逼人,朝堂上主张亲征的一派占了上风,真宗迫不得已,勉强同意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