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28442300000003

第3章 终结乱世,一统山河——太祖朝(2)

也许,赵匡胤早就明白,削弱兵权,收粮谷,敛精兵能够强君权,防止内乱,但是最后也会把国家的活力和民族精神都压抑到灭亡。但选择强大的藩镇,虽然可以保有国家的强盛,最后也可能使国家毁于内乱。出身武将的赵匡胤选择了前者,他太需要一个稳定的君权来消灭内心深处的不安。

公元961年,赵匡胤开始了自己的集权计划,三月,宋朝最强的军事人物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一道进京,赵匡胤给了他们一个惊喜:他罢免了慕容延钊禁军殿前都点检一职,命他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罢免韩令坤禁军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命他出任成德节度使。韩令坤的职位由石守信担任,至于慕容延钊的官位则再无他人了。石守信在升官一百多天之后,也被罢免。他们或许都该庆幸,自己还活着。

而此时,赵匡胤也遭受了人生的一大低谷。他贵为天子,也是公认的孝子,这时他的母亲杜太后生病去世了。杜太后的死让他伤心欲绝,但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不幸,在这位宋史中只有很少文字记载的老妇人去世之后,北宋两件最大的疑案——“金匮之盟”、“烛光斧影”中的前者,就此发生。

在公元961年,还有一件大事发生,南唐皇帝李璟去世。此时他已经不能叫李璟,而只能叫李景,因为他已经不是皇帝,而只是南唐国主了。

当他死的时候,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足迹,他父亲临死前为他做好了一切,并且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要他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但李璟忘记了这些,他在治国治军方面没有听取父亲的临终建议,至他死之时,国土已经丧失了一半,四邻交恶,民不聊生。

那年三月,李璟觉得金陵太靠近北宋,决定迁都洪都(今江西南昌),在迁都过程中,龙舟在长江中突遇大风,险些让他落入宋朝水军之手,而到达洪都之后,他也病倒了。临死前,他给太子李从嘉的遗命是——不要奢靡浪费,不要修建陵寝,只求一片安宁。但太子不肯满足父亲的遗愿,他一面大修陵寝,一面奏请赵匡胤,请他给予自己父皇安葬的礼仪。

身处丧母之痛的赵匡胤答应了李从嘉的请求,李璟的尸体被运回金陵,追复帝号,定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下葬于顺陵。当年七月二十九日,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成为第三代南唐国主,改名李煜。

七月注定是个动荡的月份,在长江以南的第一大国南唐新主登基,在江北的大宋发生了震动全国的政令改革。都城禁军里的高级将领们一夜之间都被革去官职,这些将领包括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一个个都是威震四方忠心耿耿的开国将领,旦夕之间,兵权尽解。按照常理一定是经历了血雨腥风,翻天覆地的过程,但是事实上却是如春风化雨,没染上半点血腥。帝王如释重负,将领们也拱手相庆。

史书记载,建隆二年七月的某个夜晚,赵匡胤邀请亲信们到内宫喝酒,他说自己当皇帝之后非常不快乐,众人忙追问原因,赵匡胤说了一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之后所有人伏地请罪,赵匡胤则“释去兵权,出使大藩”为由,赐予他们田产金钱,一干将领第二天便纷纷称疾请罢,赵匡胤遵守诺言“日饮酒而欢,以终其天年”,给了他们新的分封: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石守信本人保留了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虚衔,其他人的禁军官职一并罢免。

虽然都封了新的官位,但所有人都知道,“兵权不在也”。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杯酒释兵权”。开国皇帝赵匡胤在谈笑间收掉了几乎所有股肱大将的兵权,将军事力量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却并未像刘邦、朱元璋等人那样在天下一统后大开杀戒,而是放了大将们一条生路。

名家回眸

史学家钱穆认为,宋太祖不用一枪一刀就解除了诸位大将的兵权,使他们日后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其心可谓“狠”,然而其手段也极尽“温柔”,并且气氛也“和谐、欢快”,在觥筹交错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将大宋的阴柔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从此之后,宋朝也确立了文人治军的制度,彻底消灭了藩镇割据的可能性,使得宋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过分的集权也造成了繁冗的负担,为宋朝的“积贫积弱”埋下伏笔。

半部《论语》,亦能治天下

在赵匡胤还没有发迹的时候,赵普就已经在他父亲身边当差了,那时,赵匡胤还和他兄弟相称。后来,赵普成为赵匡胤的幕僚,在陈桥兵变中出了大力。在宋建国之初,赵普更是皇帝的左右手,以至于太祖的母亲杜太后都对他说:“我的儿子现在还不会做皇帝,一切还需赵书记劳心。”

赵普的祖籍是幽州蓟县(今北京),他的父亲赵迥在后唐末期举家迁到常山(今河北正定),后晋时,赵普一家又迁居洛阳并长期在此定居。

由于原籍已属于辽国控制,赵普便经常自称“今为常山人”。

小时候家境还不错,赵普也就读了些书,但都不求甚解,并没有积累多少学识,眼看着武功练不成,科举之途也没有希望,就学着他的父亲投奔军中做了谋士。

赵匡胤早就知道赵普这个人断事明敏,非常有才能,就把他笼络到自己的父亲赵弘殷帐下听差。赵弘殷赴淮南作战,不想在滁州生了一场大病。赵普在旁朝夕侍奉,甚得赵弘殷欢心。因为两家同姓为赵,赵普顺势与赵匡胤父子攀附为同宗。同一年,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选赵普做了节度推官,赵普正式进入赵匡胤的幕府。周世宗死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并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也由此升为节度掌书记。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为了稳定局势,而且自己的幕僚们在后周的官职太低,只能留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将赵普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在平定了李筠叛乱后,赵普又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成为赵匡胤幕府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人。

宋太祖为了避免宋朝成为继后周之后第六个短命的政权,向群臣征询对策,只有赵普的回答让宋太祖最为满意。赵普建议宋太祖,对藩镇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加强皇权;对名望比较高的石守信等军事将领,要收其兵权,以避免可能的兵变。宋太祖采纳了这些建议,逐步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赵普更加受到信任。后来,为了能让赵普做上宰相,宋太祖一天之内将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时罢免。宋太祖忽略了一点,在任命新宰相时,敕书必须由在任宰相签署才能生效,学识不多的赵普也没有能够及时向太祖提出建议。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让皇弟赵光义以同平章事衔签署敕书。

这件事使读书不多的赵普受到很大的刺激。又有一次,宋太祖要改年号,找赵普商议。皇帝改年号必须要找以前没有被用的,当宋太祖定年号为乾德时,赵普在一旁不住地吹捧说改得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大臣告诉宋太祖,这个年号曾经被前蜀用过。宋太祖让人一查,果然如此,心里很生气,就用毛笔在赵普的脸上画了几下,没好气地说:“看来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才好。”赵普回去不敢洗脸,第二天上朝时脸上仍带着墨迹,赵匡胤看见后笑了起来,嘱咐他赶紧洗去,以后要多读些书才是。此后,赵普上完朝,一回到家中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从箱子里取出书来读。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太祖非常信任前朝名将符彦卿,想让他掌管军队,赵普不同意,理由是符彦卿官职名气都已经很大,再掌管军队就会非常危险。赵普劝了几次,太祖都不听,并避开赵普直接把委任状发了下去,赵普知道后中途将委任状扣留了下来。太祖说:“我非常了解符彦卿,我对他的恩情很深,他肯定不会辜负我的,你为什么要苦苦地难为他呢?”赵普只是轻轻地说:“周世宗也曾经对陛下很好。还是望陛下收回成命。”太祖愣了一下,默默地将委任状收了回来。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推荐了两次,太祖都没有同意。赵普并不气馁,再次上朝的时候,他又递上了推荐此人的奏章。太祖看后大怒,狠狠地将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赵普趴在地上,并不慌张,他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又过了几天,等太祖怒气渐渐平息之后,赵普又带着它上朝交给了太祖。宋太祖不胜其烦,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这个人上任之后果然很称职,后来为太祖出了大力,足以证明赵普的远见。

还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有功的官员,但宋太祖平时特别讨厌这个人,压着不批准。赵普仍然像上次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提升他,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古往今来,惩治恶人要用刑罚,奖励有功的人就应该赏赐官位。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么能够凭自己的喜好行事呢!”宋太祖听了大怒,脸都气白了,拂袖而去。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走进内宫,赵普就站在宫门外不动。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慢慢醒悟,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在劝说皇帝的时候非常贤明,可是处理自己的事情却显得没有那么清醒。他对部下相当严苛,为了争夺权力也暗害了不少人。他对那些可能会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的官员,不仅排挤,甚至进行陷害。他不仅阻挡薛居正、吕馀庆进入宰相的行列,还使参知政事处于宰相助手的地位,使其不能参与决策。宋太祖想起用资历学识都要高于赵普的窦仪出任宰相,赵普为了阻挡窦仪,又推荐薛居正任参知政事,成功地将窦仪排挤出局。

后来宋太祖又想起用冯瓒为宰相,赵普就设计陷害冯瓒,将他送入牢狱。

赵普还在视事阁坐屏的后面设了两个大瓮,如果有人不依从他的意思,就将其投入瓮中,并在下面点火焚烧。赵普的这些行为激起了不少人的怨愤。

宋太祖也知道赵普有不少不法行为,可当有人向他告发赵普时,他却生气地说:“大鼎还有两个耳朵呢,你没有吗?难道你不知道赵普是我的社稷之臣?”叫人把那人拉下去,在院子里转圈以示悔罪。过了一会儿又让那人上来,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以后不许再说了,今天就放了你,不许对别人讲这些事情。”这个时候宋太祖还需要用到赵普,故意不追究他而已。

宋太祖经常事先不通知就直接赶到赵普家中。有一天,太祖又一次登门,看到赵普堂前放了十个大坛子,就问赵普这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这是吴越王钱弘俶派人送来的海产。”原来,钱派人给赵普送了一封信,并顺便给他带了十坛“海产”。赵普还没来得及将它们搬进后室,宋太祖就到了。宋太祖听说是海产,就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肯定不错,你把它打开来,让我也开开眼界吧!”赵普赶忙吩咐仆人打开坛盖,一看之下,在场的人全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竟然是一块块的金子。宋太祖的脸立马沉了下来。赵普吓得赶忙跪在地上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的大事都是由你们书生决定的。”

后来告发赵普的人就多了起来,宋太祖终于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太宗登基以后,赵普又一次感到升迁的机会来临。因为“金匮之盟”

与赵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宗也就越来越看重赵普的作用。他下旨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职衔,后来又封他为梁国公。

赵普深知太宗的心意,在他又一次担任宰相后,就积极地迫害皇弟赵廷美。赵廷美很快就被罢免了开封尹的职务。赵普又设计诬告赵廷美与次相卢多逊勾结谋反,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赵廷美的幕僚、小吏有六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斩。接着,赵普又指使开封知府李符,诬告赵廷美整日哀怨不已,廷美被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很快就病死了。

后来,赵普因病被罢相,但朝廷拜其为太师,封魏国公,并继续给以宰相的俸禄。

名家回眸

钱穆先生认为,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说赵普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谁也不相信赵普一生只读过一部《论语》,或许这是赵普的一种自谦之词,宋太祖建立大宋王朝,赵普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当然,往深层次里说,能重用赵普,这在于宋朝的治国用才宗训,不管文人身份高贵还是卑微,要尽量优待他们,不许开诛戮朝官之戒,还有就是遇上了赵匡胤这个贤厚的仁君。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在混战了近百年之后,赵宋夺得了中原最关键的地方,然而此时局面并非天下归一。在北宋北边,有强大的契丹及契丹保护下的北汉。南边和西边,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较大的割据政权。此外,在今天的福建和湖南、湖北,还有留从效割据漳、泉一带,周行逢割据湖南,高保融割据荆南。这些大小割据势力中,北汉依靠契丹的支持,同北宋为敌。南唐虽然慑于北宋的兵威,想方设法讨好北宋,但暗中却对北宋严兵以待。

后蜀和南汉统治者也极力想继续保持割据地位,对北宋持敌对态度。只有吴越顺从北宋,但也继续割据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