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编撰,在宋代也蔚然成风。宋太宗时,乐史撰成《太平寰宇记》200卷。该书引用的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等资料约200种,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史的资料,而且比唐代的《元和郡县志》等地理书增加了人物、艺文等条目,使历史地理志书的体例发生重大变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太平寰宇记》所开创的新体例,为以后的地方志所仿效。从此,地方志成了包括州县沿革、地理、风俗、物产、人物、艺文等多方面内容的重要史籍。不过,宋代地方志的编纂方向,北宋和南宋时期还有重要的变化。北宋时期继《太平寰宇记》之后,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及欧阳忞的《舆地广记》等书,都是记载整个封建王朝统治区各郡县的地理和历史。南宋时期出现的《三山志》、《吴郡志》、《四明志》等许多地方志,则都着重记述一郡一县的地理历史及风物人情。这种专门记述一州一县情况的地方志的编纂,是明清时期地方志普遍出现的先河。
除了各种体裁、各种类型史书的卓有成果的编纂外,宋代史学还在几个方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是金石学成了史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宋代以前,古代的金石文物只是士大夫手中玩赏的古董。宋代的学者开始把金石学的研究和古代文献的考订结合起来。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是这时期金石学研究的重要着作。《集古录》收集了历代古器物和石刻的铭文拓本400多种,先着目录,再把内容研究的成果写成跋尾,是我国现存最早金石学研究的专着。《金石录》是赵明诚在其妻子李清照的帮助下编成的,全书收集历代碑刻铭文拓本共2000种,也同《集古录》一样,先着目录,再写跋尾。北宋后期吕大临编的《考古图》及宋朝政府编着的《宣和博古图》,是着录和考释商周铜器铭文的专着。这两部书都有器物的分类、名称、形制、铭文,并附有铭文考释和考证说明,还注明收录文物的出土地点和收藏处所。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是专门考释与历史有关的汉魏篆隶碑文的着作。这些金石学方面的着作,使古代文物从古玩变成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历史学扩大到金石学领域。
第二个方面是史学批评的开展。吴缜先后撰《新唐书纠谬》20卷、《五代史纂误》5卷,是这时期史学批评的代表作。《新唐书纠谬》列举了《新唐书》的错误400多处,大都言之有据,批评中肯。《五代史纂误》指出了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的失误200多处。欧阳修是当时的文豪,他编撰的史籍有人敢于提出批评,并用了“纠谬”这样尖锐的题目。而这样尖锐的批评在当时还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史学繁荣的一个景象。
其三是对历史问题研究和评论风气比较活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
中的许多“臣光曰”,就是他结合历史事件发表的评论。欧阳修的《正统论》、《本论》、《朋党论》等一系列史论,都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出发,从历史事实中引出一定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些史与论结合的历史学论文。
吕祖谦的《历代制度详说》,是研究历代各种制度的专着,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朱熹的门人所编的《朱子语类》,也记录了朱熹对许多历史问题的评论。上述所列举的史学评论和论文,虽然许多观点都反映了作者的唯心史观和政治立场,有的还是作者在政治斗争中的武器。但这种结合政治斗争的需要而研究历史和评论历史事件的风气,却使宋代的历史学显示出一定的战斗性和生气。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宋朝时期的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宋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史学出现义理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史学趋势的盛行,促使两宋史家对史学的内涵、性质与功能等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代的史学范畴。如何评价宋代义理史学的利弊得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宋代史学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全面估量传统史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与他的表妹唐婉本为恩爱夫妻,感情甚笃。但因陆母不喜欢唐婉,终被迫休离。后二人各自婚娶。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万分,惆怅不已,随即在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红酥手》,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在情感上,陆游对唐婉一片痴心,然而两个人的爱情却并不顺利,陆游只能把情感全部投之于国家,饱含对国家的赤诚之情。早在陆游年少时代,他便有报效国家的决心,从他一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可看出其雄心壮志。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北宋都城汴京沦陷,徽宗、钦宗被俘,这就是两宋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靖康之难。陆游的父亲被迫率全家逃难,尚在襁褓中的陆游便有了九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痛苦经历,长辈们回忆南渡,“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这些都给陆游幼小的心灵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陆游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在宋朝,并不是一件幸事。钱钟书先生曾说宋诗: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有了这榜样,宋人就卖了乖,会在技巧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但陆游是一个例外。
梁启超曾经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至民族危难之际,陆游的爱国诗篇更成为激励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另外。陆游之所以能够在宋诗中取得如此成就,这与他独特的经历和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比如他在《关山月》中写道: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被后人世代吟诵,正因这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清代出现了许多学习或研究陆游的诗人、学者,他们往往把陆游和杜甫相提并论。陆游的诗也具有诗史的一面。姚鼐在评价陆游时说: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变境亦多(《今体诗钞序目》)。陆游诗有的深刻地反映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生活的困苦,有的反映南宋当时的社会状况。当然,他的诗最多的还是体现在对收复中原的期盼。
陆游在诗作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超凡脱俗的才情,更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陆游生活的时代在文化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陆游自身的经历可以证明这一点。
他的一个庶人妾氏曾经写下两句诗:“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起作感秋诗。”诗作韵味浓厚,叫陆游赞叹不已。一个普通的女子,已有诗家的才情,可见宋朝的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词和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一生写有三万多首诗作,反映了整个南宋的社会状况,几乎可以作为南宋的史诗而存在。然而,陆游的仕宦生涯远没有他的诗那样如意,他经历了大多数一腔热血的南宋人共有的悲哀。在仕宦生涯中,他因多次受到政敌的攻击被罢官免职,即使从曾担任过的职务来看,也大多是闲职。有心报国,可现实却让他“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唯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梦中驰骋沙场,报效国家。
嘉定二年十二月,报国无门空余恨的八十六岁的老诗人临终前吟出一首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虽然统治者依然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的日子里逍遥,但陆游直到临死也没有忘记国恨家仇,还梦想着有一天国家能够统一。怀着不能亲眼看到国家统一的深深遗憾,老诗人满腔忧恨地离开了人世。逝者长已矣,令人难过的是,若干年后他的子孙在九泉之下相逢陆翁时,又怎样告诉陆翁南宋被灭的消息呢?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宋诗虽不如唐诗,但宋诗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有自己的特点,还出现了苏轼、陆游等重要诗人。特别是陆游的爱国诗,对华夏的精神文明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至今还哺育着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