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28442300000021

第21章 泥马渡君王,半壁河山繁华依旧——高宗朝(1)

北宋灭亡了,留给南宋的只有半壁江山。纵是它“积贫积弱”,却也留给我们那么多的惊艳和凄美。它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演绎着它的进程,展现着它的繁华,它的壮美,它的哀伤,当然还有它最后的悲壮。南宋进入高宗朝,这是一个卑躬和议和的朝代,宋高宗总给人一种软弱胆小的感觉,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他也有御驾亲征的时候,当然,最让人惊叹的还是他的臣子,那三呼“过河”而亡的老臣宗泽,那“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那黄天荡大捷威震敌胆的韩世忠,等等。试想,这么多的虎将臣子,若是遇上敢作敢为的盛世明君,大宋的版图或许并不比它最后的敌人蒙元的要小。

“巡幸”皇帝亦有英姿

公元1127年至127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因当时只得南方半壁江山,京城在临安,故称南宋。

南宋第一个皇帝是宋高宗赵构,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弟,即位前封康王。在靖康之变后,赵构南逃,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在南方大臣的拥立下于南京称帝,也就是南宋高宗,重建宋朝,改年号为建炎。

宋高宗即位后,起用抗战派首领李纲做宰相,令宗泽为开封知府,领兵进驻东京。宋高宗又起用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参与政务,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

李纲提出十条抗金建国的建议,并主张宋高宗还都东京抗金。但朝中的主和大臣黄潜善、汪伯彦等完全无视广大军民希望政府出兵抗金、收复失地的迫切要求,一再建议高宗率兵南逃,企图以割让土地来换取苟安。

当时两河流域人民纷纷组织武装抗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王彦领导的八字军,赵榛、赵邦杰、马扩领导的五马山义军,张荣领导的梁山泊水军,还有活动在山西、河北、陕西一带的红巾军等。因此,李纲提出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等投降派却视两河人民抗金武装为仇敌,称之为“盗贼”。黄、汪还极力排挤打击李纲,李纲当了75天宰相后就被罢免。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上书,说李纲不可罢,黄、汪不可用,宋高宗竟将陈东、欧阳澈斩首。李纲被罢相,由李纲起用的抗战派将领张所、傅亮也被罢免,所有抗金措施,全被废除。

南宋的退让并不能避免金兵的铁蹄,反而使得金军得寸进尺,挥师南下,掠取了宋朝的大半江山。

大敌当前,宋朝的很多将领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纷纷变节投降。建炎四年(1130年),时任济南府知府的刘豫投降了金军,并在金国的扶植下建立了以北京(今河北大名)为都城的伪齐政权,替金国管辖着黄河以南和陕西地区。伪齐政权招降纳叛,到处镇压抗金活动,给南宋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了被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地,刘豫于是请求和金人一起联兵南侵。金齐大军分兵南下,南宋政权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偏安在东南一隅的宋高宗,本来不想和金兵发生冲突,可是转眼之间敌人已打到家门口,已经来不及逃跑。

眼看着金军临近都城,焦急万分的高宗执意要赵鼎担任宰相。

原来赵鼎也是举朝闻名的主战派。靖康年间,当金提出索要宋北方三镇时,赵鼎力主土地不能轻易割与他人。现在,赵鼎看到高宗态度诚恳,只好听从了高宗的任命,出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随着金军攻势的越来越强,宋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原有的战斗力根本发挥不出来。赵鼎认为解决的关键在于南宋朝廷的态度。如果朝廷坚持抵抗,众志成城,金兵定会遭到挫败;如果朝廷犹豫不定,朝令夕改,使得人心涣散,那么就会屡战屡败。因此,他建议高宗“御驾亲征”,以显示朝廷抗金态度之坚决,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赵鼎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虽然这次金兵与伪齐联合入侵,人数众多,但不过是些乌合之众,并不可怕,只要稍受宋军顿挫,便会溃败而散。

赵鼎分析入情入理,当时又传来韩世忠在扬州大破金兵的捷报,高宗也就没什么害怕了,决定下诏亲征。

前线将士听说皇帝要御驾亲征,精神振奋,士气大作。可是赵鼎还是担心高宗中途变卦,于是建议高宗起用张浚宣抚江、淮、荆、浙、福建,由张浚募集各地的兵马,前往杭州充实兵力,确保高宗亲征万无一失。经过赵鼎的周密安排,高宗亲率大军到达平江。

高宗下诏命令各路官军和起义军声讨刘豫,并且还说要亲自渡江指挥作战。听闻皇帝的命令,前线将士群情激昂,纷纷表示要把敌兵驱逐出去。赵鼎见目的已经达到,就上书给高宗说:“因为敌兵远道而来,不要马上开战,而是坚守阵地,耗尽敌人的力量。还有刘豫只是派其子出征,无需由皇上与之对阵,所以陛下也不必亲自渡江了。”高宗正在十分担心自己的安全的时候,还正盼望着有一个解脱自己的理由呢,听了赵鼎的话,赶紧指示官兵伺机出击,自己打道回府。金兵见这次宋军防备甚严,准备后撤,赵鼎下令各路兵马一齐出击。金军措手不及,仓皇败走,宋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大片失地。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王国维认为,宋高宗虽然是一位政治上昏庸无能的皇帝,甚至在遇到金兵时以逃跑着称(对皇帝来说,这叫“巡幸”),但很少有人知道宋高宗也有御驾亲征先例,不管什么原因,这确实是宋高宗一生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爆发出雄心壮志,为国赴难!早年,宋高宗为王出使金国的时候,不卑不亢,不辱使命,就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后来由于金兵的入侵,宋高宗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受尽磨难,甚至一度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最后由于受惊过度竟不能生育,这在他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不再相信自己能够战胜金兵,这才是他“巡幸”的深刻的心理原因。

宗泽抗金:“谁说书生无一用”

宗泽本乃一介书生,是宋哲宗元佑年间的进士。他进入仕途之后,虽关心国事,一心想为朝廷做点贡献,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郁郁寡欢。金人进入中原以后,朝廷连连打败仗,后又完全寄托于议和。宗泽见此情形悲愤不已,感慨于朝中无将,遂弃笔从戎,刻苦钻研兵书,苦练武艺,以“老当益壮,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抗金大业之中。宗泽虽最后未完成他的抗金大业,郁郁而终,但正是抗金的英勇胆识成就了他,使他名垂千古。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围困开封。宗泽在屡次劝说高宗率兵北上解开封之围未果后,他独自率领两千余人北上解围,一路连战连捷,打了十三场仗,皆胜,金兵闻其名而胆战。但是终因孤军奋战缺乏支援,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后在襄阳任职。

南宋建立以后,宗泽仍坚持抗金,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因李纲的极力引荐,高宗任命他为开封府尹,后又加任东京留守。

经金人洗劫的开封城,早就生灵涂炭,一片狼藉,民不聊生,匪盗盛行,社会秩序混乱。一切都乱套了,哪里还有什么章法。要整治这样一座城市,真是无从下手。

宗泽知道金人在攻打宋朝之后获得了莫大的好处,在其休养生息,得以喘息之后,必定还会卷土重来。因此,做好开封府的防御工作是当务之急。宗泽上任伊始就“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

他在开封城的四侧,各派防御大臣,分工合作,负责守卫一定的区域。又在城郊险要地带,“据形势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寨”。这二十四座壁垒,各派兵数万把守,沿黄河修筑的纵横交错的连珠寨,也分兵把守。同时,还挖掘了深宽各丈的壕沟,并在壕沟外栽上密集的树木,以此来阻止金兵的进攻。这样就建立起了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此牢固的防御体系,金兵打来,一时半会也不会攻破。外部防御准备就绪,就要关起门来搞建设了。

开封城的军队多是临时招募而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不仅纪律性差,武器装备也差。单单依靠这样的军队保卫开封抵挡金人的入侵,恐怕难成气候。如今之计,就是要大力扩充军备。此起彼伏的两河义军抗金斗争,让宗泽看到了人民武装的力量,若是这股力量能够为己所用,那抗金旗开得胜的把握就更增一分。因此宗泽组织军民制作兵器的同时,还积极联络两河坚持抗金的义军。着名的红巾军和八字军就被宗泽收服,另外还有王善、丁进等众多义军首领也投奔了宗泽。

红巾军是以河东广大乡村地区为根据地的一支抗金队伍,他们头戴红巾,以游击战术袭击金军。经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得金人措手不及,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金人急得抓耳挠腮,却找不到他们的大本营。

有一次,红巾军偷袭金军统帅粘罕的营寨,几近将粘罕活捉。粘罕一直认为红巾军人数少纪律松散,没有把他们当回事。此次红巾军在太岁头上动土,急煞了粘罕。粘罕命人大力搜捕红巾军,企图一举将他们消灭。

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被杀害,粘罕这种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漏一人的做法,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抗,致使更多的人加入红巾军,红巾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南宋一些朝廷命官也害怕碰到红巾军,因为红巾军也以打击宋廷卖国贼为己任。

八字军是王彦领导的一支义勇军,活跃在太行山一带。太行山一带地势险要,抗金斗争非常艰苦,王彦和士卒同甘共苦,为表忠心,都在脸上刺上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所以被称为八字军。古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况且,在古代只有犯了案子被发配边疆的犯人才会在脸上刺字,八字军如此,可见其将金人赶出中原,保家护国的决心。

王善本是河西一带的匪寇,有部下七十余万人。对于宗泽来说,能将这么庞大的一支力量组织起来,共同抗金,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宗泽不顾手下将领的劝说,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单枪匹马到王善的大本营,成功劝说其归顺,从此这七十余万人听从宗泽的调遣。

金人听闻张邦昌被宋廷赐死,哪里咽得下这口窝囊气,于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再度挥师南下。此次南下分中、东、西三路大军,依其规模和范围来看,金人此次是倾尽所有,有克中原、灭南宋之势。三路大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中原地区除开封外竟被全部攻下。

这时的高宗不是积极备战,做好防御准备,而是抛下他的臣民百姓南逃扬州避难。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高宗走了跟他父亲徽宗同样的路数。

镇守开封的宗泽,以其坚固的防御和正确的战术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金军数月攻取开封不下,阻碍了南下的进程,此时的粮草供应也不足,就于建炎二年(1128年)撤兵了。

在此期间宗泽上疏高宗请求后者回銮开封,前前后后有24次,这就是着名的《乞回銮疏》,但是宗泽的一片爱国之情并没有得到高宗的回应。

宗泽抗金雪恨,一心为朝廷,高宗并不这么认为。功高震主,这是历代皇帝担心的事情。宗泽的成就天地可鉴,声望日益增高。宗泽现今手握重兵,跟群众走得相当近,在王云被活生生打死的时候,高宗就亲眼目睹过人民群众的力量。万一有朝一日,宗泽要造反,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另一方面,宗泽跟李纲一样,终日以迎回徽宗、钦宗为己任,这更是高宗所忌讳的。宗泽的存在,对高宗来说始终是一个隐患。

高宗不仅没有理会宗泽一道一道的奏折,对他更是日渐疏远。宗泽肚里没有那么多弯弯肠子,也摸不清高宗的心思。当初满腔的热情终究冷却,大志未酬的宗泽对高宗彻底失望,不禁悲愤交加,积怨成疾,疽发于背,病倒在床。

宗泽自知时日不多,将众将唤来,说,“我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

汝等如能歼敌,则我死亦无恨!”这算是交代遗言了,宗泽至此仍念念不忘抗金大业。待诸将退出,宗泽长叹一声自语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这位年近70岁的老将,连呼三声“过河”而去。

名家回眸

书生抗击外族的侵略,在宋代是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卷。这在其他朝代很少见。他们之中涌现出了很多代表性的人物,如宗泽、辛弃疾、陆游等,他们的行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人生“柔弱”的认识,施展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更重要的是在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下,他们有时能像武将那样,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学家柏杨如是说。

忠烈岳飞:千金难买赤子心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家贫力学,尤好兵法、弓弩。北宋末年从军参加征辽战争。南宋初他曾作为河北招抚司的下级将校,随王彦渡过黄河在河北一带抗金。离开王彦后,又投到东京留守宗泽的麾下参加开封保卫战,为宗泽所赏识。宗泽死后,岳飞随军南下,转战于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地,在抗金战争中屡次立功,建炎四年,金兀术率军自临安府沿运河北撤,岳飞率军伏击北撤之金兵,收复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这时的岳飞,已经经历了大小二百余战,英勇善战,声誉日高,很快就升任独当一面的将领。当绍兴二年(1132年)他刚30岁的时候,已经成了守卫长江中游的主帅。岳飞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北伐中原、“还我河山”,他曾书写下流传千古的豪词——《满江红》,高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当时宋朝嫡亲宗室中只有在河北组织兵马的康王赵构和哲宗的废后孟氏幸免于难。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是为宋高宗。历史上把高宗即位后的宋朝称为南宋(1127~1279年),首都后来定在临安(即杭州)。赵构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与其父、兄(徽、钦二宗)一样惧怕与金朝打仗,为保持皇帝的权位而一味求和苟安。赵构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二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为了笼络人心,他曾一度起用因组织开封保卫战而声望很高的李纲担任宰相。不久就因李纲坚决主战,不符合他的苟安议和的意愿,只让李纲担任了75天的宰相,就罢了李纲的官。建炎元年九月,赵构听说金朝以傀儡张邦昌被废为借口,再次南侵已抵达河阳,也不问消息是否确实,立即准备南逃。十月初从南京(今河南商丘)出发,月底逃到扬州。十二月金朝分兵三路南下。完颜宗辅率东路金军自沧州渡河,进攻山东,完颜宗翰率中路金军自河阳渡河,直攻河南,西路金军由完颜宗望所派的娄室率领,进攻陕西。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军奔袭扬州,宋高宗仓皇出逃,经镇江府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又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至明州(今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军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临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