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处世学问
28424800000033

第33章 聚集人气和合生财

和和气气,才能生意旺。做生意,首先要着眼于管理内部,营造一个和和气气的挣钱氛围,避免引起任何矛盾冲突,把人际关系调试得融洽和睦,从而让自己的生意欣欣向荣。这种做生意之道,是以“和”为原则,以“善”为办事宗旨,这是一个优秀的生意人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和和气气才能广结善缘,俗话说得好:你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呢?

50年前,陈弼臣这个名字在泰国还不见经传,而现如今,已是无人不知。陈弼臣原籍是中国广东潮阳,他的父亲在曼谷一个商业机构当一名普通职员。五岁的时候,陈弼臣被送回家乡上小学,后因家贫辍学;十七岁时又去了曼谷,在那里当售货员,也干过厨师和搬运工,还担任过两家公司的职员。

陈弼臣工作踏实,任劳任怨,无论干什么都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四年自强不息的奋斗,他终于从一家公司的一名秘书升任为这家公司的经理。以后,他又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集资筹办了一家五金木材公司,并自任经理。

有了自己的企业,就是立住了脚,他要继续寻求发展,并不满足于小小的成功。之后他陆续又办了三家公司,专营木材、五金、食品、药物以及大米的外销业务,经营得相当不错,与亚洲各地的商业团体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生意日渐兴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1944年,陈弼臣与泰国的十位商人筹资二十万美元,创立了盘谷银行。在这以后的二十年里,银行的资产保持着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一跃而成为泰国最大的银行,陈弼臣也成为泰国的第一号富翁。

陈弼臣的巨大成功,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客观环境,但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他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先进的经营策略,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他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在严酷的生意竞争中却摸索出一些经营之道。他懂得管理,知道该怎样指挥一个企业打胜仗。

陈弼臣赢就赢在为人宽厚、平和上。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无论是对待下属还是对待客户,无论在他成功之前还是发迹以后,从没有丝毫骄横和傲慢。这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和气生财。

其次子陈有汉认为,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够在逆境中进取的生意人。在分析盘谷银行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时,他说:“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尽力吸收优秀的有银行工作经验的人才。”陈弼臣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深知自己在银行业务知识方面的欠缺,所以,特别重视起用人才。他不仅亲自物色和网罗一大批学有所长的能人,还建立了研究与计划部门。这个部门是他的智囊团,为他制订重大的战略方针,避免竞争中的盲目性。

每位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经营之道,陈弼臣的经营哲学与众不同。他说:“开办银行是做生意,而不只是金融业务。我判断一笔生意是否可做时,只是观察这个顾客本人、他的过去和他的家庭情况。”盘谷银行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与陈弼臣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捕捉时机以及预见未来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陈有汉还说:“盘谷银行的业务获得迅速发展,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掌握各种机会发展国际业务……因为我们最先开始扩展国际业务,所以我们就占了便宜。”

1982年美国《时代》周刊则报道说:“盘谷银行1981年资产总额已达73亿美元。同年获利4840万美元。”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将陈弼臣列为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之一。这里面有些夸张,但作为泰国头号大亨以至亚洲最大的富翁,他是当之无愧的。

可见,陈弼臣做生意做到了几乎玄妙的地步,也进一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诠释了“和气生财”的做人兼做生意之道。陈弼臣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海外华人,深知创业的艰难,更知道华人在国外的艰难,所以,他时刻不忘团结、帮助自己的同胞。早在创业之初,陈弼臣就经常帮助那些被外国大银行拒之门外的华裔商人,为他们解决资金和业务上的困难。有些身穿短裤、走投无路的小商人直接闯进他的办公室,陈弼臣并不因此而生气,却是满怀同情地接待他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在盘谷银行初建时,陈弼臣就与亚洲各地的华人商业团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今他已经跃身亚洲最大的富豪之列,可每个月还抽出两个周末赶赴东南亚各大城市和香港,与他的华人老朋友们洽谈业务。

1982年,盘谷银行在陈氏子孙的努力下,从曼谷古老的中国城狭窄的小街搬到了最繁华的生意大道上。这不仅意味着盘谷银行的蒸蒸日上,也象征着陈氏家族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崛起。

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弼臣大获成功。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从事的事业,都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仅此而已。”

和气才能合作。一个能够为别人付出时间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与顾客合作,借其眼,信其言,思其情,感其心,是做生意大义。与属下合作,永远做属下的后盾。不推诿责任,与其一起承担责任;不对属下摆架子;冷静善后,让属下全力以赴。与对手合作,如果有足够的胸怀能当众拥抱对手,那将让人刮目相看,而且传为佳话。合作之道,是在帮助他人成功的同时,自己获得更大成功的最保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