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处世学问
28424800000002

第2章 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在人际交往中和工作生活中,心平气和、柔言悦色的谈吐,最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值得广为提倡。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恼。”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人,通常是属于“柔”类的,其语言也通常是柔和甜美的。古往今来,都把“和气待人”、“和颜悦色”视为一种美德。《札记·仪礼·少礼》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指“敬之和”;“皇皇”,指“正之美”。《汉书·刘向传》说,“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可见,和气是人们友好交往的最佳境界。

“柔”相反,则为“刚”。“刚”的表达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刚毅生威。刚者临危不惧、神态刚强,能表达强烈的正义情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二是辞严雄辩。刚言出口,理直气壮,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有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表达功能是柔弱者所望尘莫及的。那些私心过重的人,看上去气势汹汹,实际上色厉内荏,欺软怕硬。对他们过分温柔,反而会助长其嚣张气焰。这时候,你要敢于碰硬,一身正气,口气硬正正,言词响当当。“两刀相割,其利自见”,歪风邪气就会退避三舍。

“刚”的硬度如何,并不在“嗓门高,口气冲,措施狠”,关键在于“理”,“理”的锋芒是否打到对方的要害处。“刚”并非人人皆有,刚言也并非人人敢说。要想“刚”必须有过硬的思想修养。古人说,无欲则刚;今人说,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刚毅之士,才能讲出刚毅之言;只有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才能底气十足,刚硬无比。如果自身不干净,私心太重,“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得了别人的好处,自然腰软,硬不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有“刚”劲呢?一是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养成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越是情况紧急,越要表现出强者的姿态,要有敢于斗争和战胜对手的坚强信心。神态自若本身就给对方施加了强大的心理影响,从精神上压倒对方,这就为刚言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善于攻其弱点。无理取闹者本身就不得人心,要利用其色厉内荏的弱点,据理力争,有时要抓住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发起进攻,造成自己的优势和强硬地位,把对方置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语句要短促,语势要凌厉,发声要有力,态度要威严,有斩钉截铁、拔剑砍地之势,有五雷轰顶、撼人肺腑之感,这样才能使之震颤,进而产生“挽奔马于悬崖,拦狂涛于险岸”的刚硬效果。

一般说来,刚能胜柔。但有的时候,柔也能克刚。因为“柔”相对“刚”而言,也有其独到之处。刚强之物,形可碎而不可变,坚而不韧,强而易脆。而柔软之物,随势变形,柔而耐长久,软而有韧性。在论辩中,有时避强守柔,看似怯弱,实为克刚之术。

那么,“刚”还是“柔”,二者究竟孰重孰轻呢?

分寸学认为,凡事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刚柔并用,千万不可绝对化。刚与柔,相辅相成,太刚易折,太柔易废,刚柔相济,则无往而不胜。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古代君主治国安邦,必须文武并举,德刑并用,从宏观上统治人民,控制全国局势。而在现代社会处世交际中刚柔相济依然有其神奇作用,且不可偏重一方。如果你是一个行政主管或领导,要做到令出必行,指挥若定,必须保持一定的威严。道理很简单,在领导指挥业务上,没有令对方与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不容易尽责称职的。

当然,威严也不等于恶言相向。破口大骂,整日板着面孔训人,那么你的下属可能因畏惧你而不敢接近你,甚至于将你孤立起来。

在工作时对待属下令出法随,说一不二。发现了属下的差错,决不姑息,立即指出,限时纠正,不允许讨价还价。要让属下滋生敬畏之心,才会使你威风凛凛。但是,只有威严是不行的,还得富有人情味。

对于犯错误者而言,一个经静l生的毛病是对自己的错误习焉不察,仿佛不识真面目的庐山中人,常常浑浑噩噩,糊糊涂涂。为此,生意人同这类人对话时,可以先给予猛击一掌,当头棒喝,使其心灵受到震动,从而深刻反思,待对方有所触动之后,再对自己刚才言语的率直和态度的简单加以道歉。

这种方式近乎于“先硬后软,先刚后柔”,对于犯错误较深较大者尤为有用。某高中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有了早恋倾向,和同班一个男生频繁约会,上课时也眉目传情,以致经常不完成作业。一次测验,她只做了一小半题目便扬长而去,班主任把她留下来,一开口就问她何以不做完题目,她回答:“没心思做。”班主任听后厉声呵斥:“你那心思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何如此执迷不悟?告诉你,中学生决不允许谈情说爱。再过一年,你就会明白,他上了重点大学后,就决不会跟你往来了——因为你这种人太浅薄了,太虚浮了,太没有价值了!”

这名女生一听,不觉泪水扑簌簌流了下来,眼里流露出记恨的目光,但心里却受到极大震动。待她哭过后,老师才温和地说:“请你原谅,我的话可能不够礼貌,其实我只是出于无奈,是害怕你堕落到那步田地。”那女学生终于领会了老师初始严厉继而温和的言谈方式的真实用意。因此,一面接受批评,一面暗下决心洗刷掉“浅薄”的耻辱。班主任那“软硬兼施”、“刚柔相济”的谈话法也就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刚柔相济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批评和表扬相结合。正像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在《用人之道》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决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你无论批评什么事情,也必须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前和批评后说。这叫做‘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当然这种做法不是绝对的,有时可以先批评后表扬,或者先表扬后批评。总之,要有批评,也要有表扬,这样下属对领导的批评就容易接受了。比如,一天,机关处长对一位女打字员说:“你打的字真整齐,就像你这人一样整洁、美丽。”那位打字员听到处长的表扬非常高兴,喜形于色。处长抓住时机,接下去说:“你以后对标点要特别注意一些,怎么样?”女打字员很爽快地答应:“行,没问题。”

处长用的就是刚柔相济的方法。试想,如果处长直接批评女打字员打的材料标点符号有很多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女打字员可能因受人批评,而几天不愉快;也可能起身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是很小心的,标点符号的错误是原稿件上的,自己不负这个责任。这样,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无论表现“刚”与“柔”,都应把握好分寸,因人而异,摸清对方心理。

切记“刚”不是为了耍威风,把矛盾激化,而是为了缓和冲突,转化矛盾,解决矛盾。要注意不讲蛮话、激话、脏话。如果硬过了头,就会激化矛盾,产生危险后果。“刚”到好处为硬而不脆、威而不逼。火候一到就要给人以台阶,叫人家体面地下台,使矛盾圆满解决。而“柔”呢,虽然感化力强,但局限性大。对于那些失去良心,失去理智的人,对于“吃硬不吃软”的人是无济于事的。对这些人用柔的策略,无异对牛弹琴,反而会被认为你是软弱胆小,助长其嚣张气焰。因此,“柔”的运用也要看对象,分场合,不能一概而用。如此这般,方能达到刚柔互举、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