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06

第6章 罗曼?罗兰的故事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任艺术史、音乐史教授。早期从事戏剧创作,除了在文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一位专家,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研究贝多芬的专家

罗曼?罗兰的音乐造诣非常高,在16岁以前便受到了海顿、莫扎特等古典派的熏陶。

瓦格纳和贝多芬则成为他新的归宿,那些优美的旋律从此成为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瓦格纳:“瓦格纳是一个严峻的古典音乐家。对于他,所有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最高的道理,这个道理主宰着戏剧,统帅着主题并且不懈地发展着构思。”

而贝多芬的音乐与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罗曼?罗兰是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他认为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灵性”。对贝多芬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罗曼?罗兰显然被贝多芬强大的精神体系所折服,他相信贝多芬是属于那种从内心向往快乐的人。

“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向他不认同的一切妥协,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表达的精神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文学大师缘

罗曼?罗兰的幸运在于,他前后接触了无数大文豪,他们一直作为他的精神导师。影响他一生的巨匠有很多,尤其是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在罗曼?罗兰最苦恼的那段日子里,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那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充满了迷恋,他那时总是一次次地观看《哈姆雷特》、《李尔王》这些经典的戏剧,而这也对后来罗曼?罗兰的戏剧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罗曼?罗兰最景仰的大师是托尔斯泰,他把托翁当成自己一生的精神导师,对他的作品更是达到疯狂崇拜的程度。

而最令罗曼?罗兰感动的是在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真诚的书信交流。

在托尔斯泰推出新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以后,罗曼?罗兰对于书中对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及其现代艺术的成就的不屑一顾乃至唾弃有些糊涂了。于是他给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不解和困惑。

托尔斯泰在信中详细地讲解了他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这对于日后罗曼?罗兰向往的“和谐”精神有着无与伦比的指示和警醒作用。

难怪徐志摩会说:“罗曼?罗兰和托尔斯泰是同样的,他们的使命是同样的,他们在精神上有相互的默契,仿佛上天从不让他的灵光在世上完全灭迹,所以在这普遍的混浊与黑暗的世界内往往有这类灵智的大天才在我们中间指点迷途,启示光明。”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来历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有一段话:“重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世界是叫一种凝厚的污浊给闷住了……一种卑琐的物质压在我们心里,压在我们的头上,叫所有民族与个人失去了自由工作的机会。我们会让它掐住喘不过气来。让我们打开窗子好叫天空自由的空气进来。”

或许这才是他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真实的原因。其实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多少有些他自己的痕迹。

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她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在巴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起初的婚姻生活是和谐美满的。

但是罗曼?罗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凭着自己微薄的力量根本无法立足。每一次都要妻子帮忙才能获得一些表现的机会。他大量的创作却很难有上演和出版的机会。

妻子始终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才是有用的东西,而罗曼?罗兰越来越感到是在受别人的恩惠。他宁愿为了尊严而放弃现实的利益。

在几次毫无价值的讨论中罗曼?罗兰始终没有和妻子达成共识,最终结束了他们长达8年的婚姻。而离婚以后的四处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艰辛的体验,却恰恰为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灵感。

最终,罗曼?罗兰写出了那部闻名世界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