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40

第40章 西博格的故事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lqnTheodoreSeaborg,1912~1999),美国核化学家。出生在密歇根矿山城,1934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化学学士学位,193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在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在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主持用化学萃取法来制取钚的工作。他与同事曾一起发现放射性钚239和铀233,还发现了放射性的铁59与碘131。他提出锕系元素的概念与它们的电子排布,从而使他与同事们发现了镅、锔等超铀元素。

发现“锕系”

“十八纵行、七横行、七主、七副、零与Ⅷ、三长、三短、一不全、镧系锕系排下边”,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元素周期表,会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在第92号元素铀之后,另列了两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两行是镧系、锕系元素,都是进行人工核反应得到的元素,所以叫做超铀元素。这些元素提供了了解周期表末端一些元素(包括那些合成的元素)化学性质的钥匙。这项了不起的工作正是西博格做出的。

西博格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教员时,开始在辐射实验室从事天然放射性元素研究,之后很快转入人放射性元素合成。

1944年,他提出著名的“锕系”概念,即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合成的超铀元素形成了新的过渡系,排列在稀土系列“镧系”之后,这是对当时的元素周期表的一次重大修改。在发现的20种超铀元素(93~112号元素)中,西博格参与发现的就有10种(94~102号和106号)之多,这使周期表中的元素阵容扩展了将近20%。

发现易裂变同位素

西博格的一生中,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贡献,那就是发现易裂变的同位素——钚239和铀233以及至关重要的钚238等。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钚238正是制造核电池和开发空间技术的重要元素。美国成功发射的22艘航天器中,8艘为人造卫星,5艘为“阿波罗”登月飞船,9艘为外层行星探测器,这些全都使用钚238电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钚更是被用于核爆炸的制备中,在日本广岛掷下的第一颗原子弹(铀弹),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释放的热量产生高达1亿摄氏度的温度。原子能用于战争虽然遭到了反对,但是它在科研和工艺发展方面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战后,西博格继续从事核嬗变研究。1971年他出席了联合国第四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为推动世界和平利用原子能进程而奋斗。

他发现的其他许多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农业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碘131拯救了千百万甲状腺疾病患者;锝99被制成各种放射性药物,用于核医学诊断。西博格由于在这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而与麦克米伦共同荣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科学家的境界

西博格有一句名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在获得诺贝尔奖时,他有一段讲话,给予后人很大的启发。

“我们生活在一个用金钱来衡量价值的社会,因此一旦自己富有了,便往往过高地评价自身的绝对价值。且不说报酬,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上的欲望——都想从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发现某些重要性。如果他是一位科学家,这种欲望就表现得更自然、更充分。正因为如此,他们长时间地对自己的研究抱着极大的热情和执着。知识上的满足感、发现时的激动、从事有价值工作的种种感受,都会化做巨大的喜悦,同时也强烈地激励着他们继续研究。”

这位科学家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深爱的化学之中,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西博格博士还是中美两国恢复往来之后来华访问的首批美国科学家之一。他在访华期间,与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有过广泛的接触,为中美科技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99年2月25日,西博格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住所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