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04

第4章 泰戈尔的故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Tndranath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一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另外还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天才的发现

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曾经三次旅居英国。

1878~1880年,他作为留学生去英国;1890年,他是来去匆匆的游客,两次都没有给英国人留下什么印象。

不过,1912年的欧洲之行却大不一样——他一下子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并且在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这之前,即使在印度本土,泰戈尔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他为什么能够奇迹般地猛然出名呢?这就与威廉?罗森斯坦因有关了。

英国画家罗森斯坦因1901~1911年在印度写生时,曾寓居泰戈尔家,并为他画过像。罗森斯坦因回到英国后,读了泰戈尔诗文的英译本,惊叹于这位印度诗人的才华。在罗森斯坦因的敦促之下,泰戈尔在1912年再次来到了伦敦。

泰戈尔到英国后不久,罗森斯坦因即将泰戈尔自己译成英文的《吉檀迦利》手稿转给大诗人叶芝,请他发表意见。叶芝读后激动不已,称誉泰戈尔的诗“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如同沃土中长出的灯芯草。”罗森斯坦因为此而受到鼓舞,举行家宴,正式介绍泰戈尔认识叶芝以及当时旅居欧洲的美国诗人庞德。

叶芝不仅在席间热情洋溢地朗诵了泰戈尔的诗歌,并亲自为《吉檀迦利》的英文版作序。这篇序言随同诗集一起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而庞德以其担任芝加哥《诗艺》杂志记者之便,抢在《吉檀迦利》英文版在英国问世之前,率先发表了泰戈尔的6首诗。后来,他又写了几篇关于泰戈尔的文章,其评价之高不下于叶芝的序言中对泰戈尔的评价。

泰戈尔逐渐与萧伯纳、威尔士、布里吉斯、高尔斯华绥等英国名作家相识,英国诗人斯杰茨?穆尔甚至正式向瑞典科学院推荐泰戈尔,希望能将下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印度诗人。

泰戈尔的家族与童年

泰戈尔家原姓塔克尔(孟加拉人的尊称,意为“圣”),泰戈尔是它的英文变称。泰戈尔的祖父德瓦卡纳特“王子”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对名气更大的儿子,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泰戈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但他并未受到溺爱,恰恰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后来致力于教育革新,与之前的经历不无关系。与学校对泰戈尔的影响相比,他的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泰戈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泰戈尔家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孟加拉文艺具有很大贡献。

国际巨人

泰戈尔多才多艺,才华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也是锐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这个古老的国家陷入了贫穷、愚昧之中。这个沉睡的巨人,正是被两位伟人唤醒的。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便是文化巨匠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