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25

第25章 马尔克斯的故事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ialMarquez,1928~),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出生在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1948年他任《观察家报》记者,并从事文学创作。1961—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马尔克斯作品风格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不为人知的孤独

马尔克斯的成名作是《百年孤独》,而这似乎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在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诺贝尔奖之前,他不仅感到孤独,而且时常陷入一种文学枯竭中。他的书流传的范围十分有限。

他的一位友人何塞?多诺索曾这样描述成名前的马尔克斯的状况:

“我看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好像很消沉,很忧郁,被文学上的困境折磨着,他的这种困境与埃内斯托?萨瓦托一再遭遇的困境以及与胡安?鲁尔福的永恒的困境一样,在日后被人们广为流传。”

马尔克斯自己也坦言创作时的孤独感:“我的作品从来不让别人看,这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条我必须遵守的准则。实际上我认为,在文学创作的征途上,作家从来都是孤军奋战的,这跟海上遇难者在惊涛骇浪里挣扎一模一样。是啊,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正在写的东西。”

“作家最理想的写作环境,上午在一个荒岛,晚上在一座大城市。上午,作家需要安静;晚上,作家得喝点酒,跟至亲好友们聊聊天。”这种说法和福克纳的想法可谓是如出一辙——作家最完美的家是妓院,上午寂静无声,入夜欢声笑语。

依然孤独

马尔克斯成名后,依旧没有摆脱孤独的处境。

成名后,马尔克斯的生活完全公开化了。有人传说他要当哥伦比亚的总统,这使得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白白浪费了。对于他来说,不管日后出的书有多么好,谁都会说:啊!但是没法跟《百年孤独》相比。

马尔克斯觉得很寒冷,虽然他成了与会者以及电视屏幕前全世界电视观众注目的中心。他那么害怕,那么拒绝的东西发生了。

在热闹过后,马尔克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场灾难,因为剥夺了他的私生活。他谈到了出名后的孤独感,不无道理。出名的孤独只能与失败的孤独匹敌。平庸是极大的诱惑。平庸可以意味着宁静与和平,但是也可以意味着令人窒息的失落的悲伤,名望选择了马尔克斯,他却对他永远不能复得的那种宁静充满怀念。

成名后,人们都知道他,但又往往同其他作家混淆起来。

马尔克斯特别害怕坐飞机。有一次他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只好坐飞机。一上去就立刻跌坐在座位上。突然他旁边的人对他说:“坐在您身旁真是荣幸。您是美洲最了不起的作家,请允许我邀请您喝一杯威士忌。”马尔克斯感激地接受了他的邀请。最后旅行结束,在机场告别时,和他交谈的那人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很荣幸认识您,巴尔加斯?略萨……再见。”马尔克断顿时感到哭笑不得。

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在其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大陆上人们的财富与贫困。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70年代,马尔克斯仍活跃于新闻界,支持人权运动,谴责迫害和独裁。1974年,他开始在哥伦比亚主编出版政治性刊物《抉择》,旨在为讨论和促进积极的社会改革提供论坛。1977年,他发表了一篇论述古巴在非洲的作用的文章《卡洛塔行动计划》。1981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发表,写的是件发生在哥伦比亚一个小镇的多线索、神秘的凶杀案。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无论是他的报告文学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都显不出马尔克斯仍然具有超凡的才能。随着诺贝尔文学奖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义务和公众对他所有著作重新产生的兴趣。他早期的文章和短篇小说的许多版本问世了,他的主要长篇小说的销售量之大,打破了拉丁美洲出版史的纪录。《百年孤独》一直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