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14

第14章 温赛特的故事

西格丽德?温赛特(SigridUndset,1882~1949),挪威女作家。她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位挪威作家之一。温赛特于192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授奖时称赞她对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生活的描述引人入胜。

与文学结缘

温赛特被赞誉为伟大的叙事天才,是挪威距今最近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他二位分别是1903年获奖的挪威诗人比昂逊和1920年获奖的汉姆生)。在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她的作品就被译成了几种最具影响力的文字出版;70年代后,她的作品仍然广泛流传。

可是她与文学的缘分却来得相当不易。

她父亲是一位研究欧洲铁器时代的考古学家,挪威的史前史也是他的研究领域;母亲是丹麦人,她也深入地参与了研究工作,对挪威和欧洲文化十分熟悉。

她在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后来的奥斯陆)长大。11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母亲以微薄的收入将3个年幼的女儿抚养大。家庭的悲剧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被迫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

16岁时,她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一家工程公司里当秘书。在那里工作了10年,尽管她对办公室琐屑的事务性工作感到厌恶,但却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这一经历让她受益匪浅。

中心议题

温赛特一生致力于探讨妇女问题。作为一个女作家,至今没有谁可以和她比肩。从长篇小说《珍妮》开始,温赛特便在自己的一些中、长篇小说中描写了年轻妇女的现实生活。

《玛塔欧莉夫人》的开场白便让读者惊骇不已:我曾对我的丈夫不忠。这篇小说在当时被认为是相当大胆的,以至于出版商一度拒绝出版。

25岁的时候,温赛特发表了一篇关于通奸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使得她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本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她也被列入前途远大的年轻作家之列。

1919年以前,温赛特出版了一系列以当时克里斯蒂安尼亚为背景的小说。小说深刻表述了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一批特定的妇女的心态——她们孤立无援,既不能反抗传统,也不愿从现存的社会制度中寻求庇护。在她们的眼里,传统与现有的社会秩序是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负担和枷锁,她们或为追求幸福铤而走险,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或在犹豫彷徨中禁锢终生;或一时失足而堕入风尘——为了幸福,她们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妇女的地位问题是温赛特写作的中心主题。她认为妇女的幸福不在于摆脱一切束缚,而在于履行具体的人生义务。这和她一生的感情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罗马期间,她遇见了挪威画家安德斯?卡斯图斯?斯瓦斯塔,他们邂逅属于一见钟情的那种类型。斯瓦斯塔花了近3年时间才获准与前妻离婚,但后来他们婚姻的破裂使得温赛特深受打击。

那一年,温赛特除了与国内的几位作家和其他国家的强手拼夺“桂冠”外,还面临着另外两位女作家的挑战:一位是德国诗人兼小说家胡哈,另一位是西班牙小说家艾斯庇纳。艾斯庇纳极受她的同胞们敬爱,当她还在世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她的故乡桑坦德镇为她立了铜像。她这番出马,有一大群德里士林的西班牙文人在背后大力支持。她的一生以小说创作为主,作品大多反映被奴役的妇女的痛苦。她1920年发表的《死亡者的金属》是她全力创作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1927年获西班牙国家文学奖。

1922年,温赛特因《克里斯丁?拉夫兰的女儿》而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那年提交瑞典文学院讨论的有关研究报告对温赛特的这部作品赞赏备至。那位教授这样写道:“在当代文学中,只有廖廖几部作品能跟温赛特的《克里斯丁?拉夫兰的女儿》相比,这部作品已成为挪威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从这一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这部巨著欣赏的程度。1928年,瑞典文学院以“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而授予温赛特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温赛特获得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使她有幸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奖金,但她将这笔奖金全部捐赠给社会福利机关,并筹备设立了一个基金会。1949年6月10日,温赛特在挪威中南部的城镇利勒哈默尔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