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师
28411400000018

第18章 给心穿上盔甲坚强地抵抗恐惧(2)

相对于其他心理问题,恐惧症可能是最单纯且较易治愈的,因为这种恐惧心理是指向特定场所或事物的,恐惧的产生通常是因受到惊吓,有了这种不愉快的经验后,人的反应就会回避。因此,如果你真的有心要改善这种状况,最好把事件说出来,然后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它。相信只要你努力,一定可以超越内心的恐惧。

化心大法第十六式——消除对上司的惧怕,愉快工作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努力,但他们对自己的上司却有一种特别的恐惧感,非常害怕见到上司。每当上司找他们谈话时,他们就会特别的紧张,生怕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在自己的头上,严重时甚至会手心出汗,说话结巴。平时也不敢和上司打招呼,当上司迎面走来时,他们总是能躲就躲,尽量不和上司正面接触。如果实在躲不开,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而每当上司不在单位时他们就感到轻松愉快。这种对上司刻意回避的异常心理,就是所谓的“权威恐惧症”。

权威恐惧症是“恐人症”中相对比较典型的一种类型,它和其他“恐人症”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患者恐惧的对象相当固定,往往是具有管理权力和批评权力的人,比如领导者,或者学校的老师等。一般人对上司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畏惧感,这属于正常情况。这种害怕或畏惧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积极的,是组织结构正常运转的保证。因为这种适度的害怕与畏惧能够确保组织内部权力界限的清楚和严格,保证组织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实施时的快捷与准确,有利于组织内部的管理。然而,当一个人对上司产生了刻意的回避心理时,就出现问题了,这种回避是不利于工作和公司的发展的。

心理学家分析,这样的异常心理的产生,可能同患者从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经历有关,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会使子女对权威产生恐惧感,从而形成回避权威的应对策略。在家庭中父亲是权力的象征,孩子们总是对父亲充满了敬畏。但当父亲在使用自己的权力时超过了明显的界限、不恰当时,就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权力压力,使子女对权力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长期存在于潜意识领域,直接导致了日后“权威恐惧症”的产生。有“权威恐惧症”的人所恐惧的对象——上司,实际上是幼年时父亲的影子。

出现这样情况的人,在生活中非常在意重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研究表明,一般生活在父母管教比较严格的家庭,或者从小就是乖孩子的人,在成年以后,出现权威恐惧症的可能性较高。

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管制,生活在压抑中,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得到合理表达。他们处处讨别人喜欢,很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心理,即使内心不喜欢,却也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换言之,他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实现的,这是小孩子认识自己的方式。一个具有权威恐惧症的成年人,往往也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自己,显得有些小孩子气,不够成熟,不敢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因而这种类型的人一般不能得到领导的完全信任和支持。

作为下属,在工作中只有保持与上级领导的有效沟通,才能产生良好的工作互动,相应地,自己的工作效率与业绩才能得到提升,这是一个下属继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克服这种恐惧心理的方法。

(一)化解内心的恐惧

有“权威恐惧症”的人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并且接受自己。不要硬性把自己拔高到无所不能的地位,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能力范围的,要找到自己性格中优秀的一面和最擅长的那一点,将之最大化,你就会感到轻松。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凡事量力而行,根据情况的发展随时调整目标也是明智的表现。

不要时刻与别人比,最忌讳的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公正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积极进取,保持自信,你就不用担心自己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或担心遭到领导批评。

其次要能对自己的判断给予肯定和坚持,并尝试着说服别人理解、接受自己的想法。因为你在面对上司时,表现出的紧张和害怕,让上司觉得你是个小孩子,不够成熟,没有主见,这会降低上司对你的好感。同时要学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尤其是熟人或者朋友。拒绝本身就是思维成熟的一种表现,说明这些人学会了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自己内心需求的人,也就具有了了解别人内心的基础,这样才能明了领导在工作中的要求,有利于自己的业绩的提升。

(二)调试对上司的心理感受

对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调整以后,还要学会调整自己对上司的心理感受,克服对上司的惧怕心理。要弄明白自己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惧怕上司实际上是“惧怕父亲”心理的延续。上司与父亲是有根本的不同的,所以这种惧怕心理是非理性的,是不正常的,需要克服。

角色更换法是克服这一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当事者从主观上将领导角色变成非领导者的角色,将恐惧对象在主观世界里取缔。用于替换的角色必须是自己喜欢亲近的人,如朋友、兄弟等,并不断地想象与这些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游戏、逗趣。在反复的替换和想象中,对上司的惧怕心理就会减弱以至消失。如果上面的方法还是无法缓解内心的恐惧感,那就不要再试图想象自己同上司的友好,干脆选择和上司大吵一次。通过合理的理由与上司发生争执和吵闹,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对自己的恐惧进行突破。通常这样之后,这类人的惧怕和紧张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和治疗。

(三)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

只有与上司多沟通、交流,才能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克服见到上司产生的恐惧,还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上司更了解你,建立起上司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你和上司之间也可以加强相互的了解,你可以了解上司,更好地消除对上司的害怕,在工作中如果有事情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时候,你就可以凭借自己对上司的了解来作出正确的判断。你可以习惯性地找上司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反映情况。多与上司接触,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关系,促进自己的工作。

再教你一些在工作中更好的与上司沟通的诀窍,为你的工作“推波助澜”。

在职场中,同上司的相处有着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巴结讨好上司,这样做的目的或是基于一种策略——主动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还有一种模式是跟上司做朋友,跟上司做朋友的人既懂得尊重上司,又可以为自己争取利益,是比较成熟的做法。如何同上司沟通,成为朋友呢,这有两个要点:

第一,角色意识清晰。上司是领导,是具有权威感的,任何时候都要懂得尊重他的权威,让他时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权威被尊重。当然如果你还有些微对上司的权威恐惧症,那你可以忽略掉这一点。这时的你承受不了更多的对上司权威的正视,你内心对他权威的认识已经太过深刻了。当你突破了这道心理恐惧时,不要忘记这一点就可以了。

第二,了解上司的性格特征。上司是一个内向的人还是一个外向的人?他是否固执?是完美主义者吗?等等,抓住其主要心理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与上司的沟通,沟通效率会更高。

下面是一个趣味心理测试,测一测你是否能和自己的上司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有一次,公司请吃饭。吃完饭后,你的上司突然过来对你说:“你是我的得力助手,有主见,能力又强,此后要你多多帮忙。这件事我们需要聊聊,我们到卡拉OK去,好吗?”他是个卡拉OK的高手,而你最不喜欢卡拉OK,而且你饭后本来有计划要赴另一个约会。但上司的邀请是那么诚恳,你会如何回答?

①卡拉OK?好,我一定奉陪,一定。

②卡拉OK?我五音不全,只会出丑,还是不唱了。

③老实说,我不太喜欢卡拉OK,不过有机会陪你去卡拉OK,我求之不得。

经专家分析,选①的人重视人际关系,做事圆滑,故少与人为敌,但是事事逢迎,容易被同事敬而远之。

选②的人性格耿直,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是个好伙伴,但是太直有时候会坏事,容易被认为桀骜不驯。

选③的人最圆滑,既不伤害与上司的感情,又能表明自己的意见,两样都做到完美,不过这样的人往往会隐藏住优柔寡断的性格,要小心。

化心大法第十七式——克服恐惧做社交的明星

小王是一个大二学生,从小性格内向,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上大学以后情况愈加严重,性格更孤僻了。

几个月前,小王在参加辩论赛的时候说错了话,而被同学抱怨了几句,他内心非常不安,之后就渐渐出现怕与人交往,怕发言,怕别人注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尤其在与男同学交往时,容易出现紧张、面红、出汗等症状,后来发展到怕见人,怕去上课,也不敢到一些公共的场合,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与人交往,学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林是一个很爱害羞的女孩子。上大学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也不敢直视别人,眼睛躲闪,或者盯着自己的脚尖,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心跳加快,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尤其不愿意与男生交往,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常常不知所措。对老师也有一种畏惧心理,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转过身来,就不敢再朝黑板方向看。在课堂上的过分紧张使她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所以,她尽量避免与人接触,极少去社交场所。这个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失败,同学们都认为她清高,不愿和她在一起。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先生在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这样的一条定律: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他的专业技术决定,另外的85%,则要靠人际关系。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智商固然重要,但是情商也是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成功因素,情商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在社会中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成为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一个最主要方面。有些人在社交过程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有一些人则在社交中心存焦虑与恐惧,而手足无措。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会交往日益增多而且变得更为重要,社会交往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升学、就业、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因而成为现代人心里的一块沉重的石头。由于在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和失败,使很多人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干扰了其正常工作和生活。

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心理像病毒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机体,不仅使一个人在进入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到阻碍,还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这种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恐惧情绪就被称为社交恐惧症。

其实,分析一下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无非是来自自卑心理和自我评价过低,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

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紧张和神经失调的病症,是仅次于忧郁和酗酒的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它对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简言之,社交恐惧症就是在社交场合,怕被别人注意或稍有差错就产生极度恐惧的情绪。

它是一种与害羞有明显区别的心理体验,害羞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是一种本能,而社交恐惧症则大不一样,它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激烈的害怕和病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对尴尬或出丑表现出的强烈和令人身心疲惫的恐惧感。有时还会有额头和手脚出冷汗、脸红、心跳加快、牙关紧咬、嗓子发涩、不寒而栗、语无伦次甚至出现痉挛等现象,内心受着痛苦和焦虑的煎熬却无法克服。以上都是社交恐惧的典型表现。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抱有恐惧感往往会造成他在人际交往中的失利。如这个人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会受到大家的耻笑;担心自己的看法或行动无关紧要而被别人忽视,从而自尊受到伤害;担心自己的言行会使别人不高兴,造成尴尬……他在交往中、在做事情之前,首先占据心灵的是严重的胆怯,丧失了继续交往的勇气,他回避与人面对面,因为他感到自己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嘲笑和戏弄。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他就无法再迈出勇敢的一步,就会成为社会交往恐惧症患者。

造成社交恐惧症的因素颇多,主要和患者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像父母或老师曾经当众批评、辱骂孩子,或是从小因各种因素造成自信心降低,而父母本身就有社交恐惧特质也可能是因素之一。他们对除特别熟悉的亲人以外的所有人都具有社交恐惧心理,这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前途。

在后天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也是社交恐惧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条件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是“直接经验”。青少年在交往过程屡次遭受的挫折、失败会形成心理压力,就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

感,这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恐惧等的情绪状态。这:

种状态会定型下来,形成固定的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景时,就会旧病发作,产生恐惧感,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道理。二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场合中社交失败、遭受挫折、陷入窘境,自己就会假想遭遇到同样的事,感到痛苦、羞耻、害怕。在以后的交往中,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的社交场合遭受令人尴尬的对待,害怕受到讥笑、拒绝,于是便产生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是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但只要你正确地认识了恐惧产生的原因,并下决心要改变,运用科学的心理调理的方法技巧,一定能使自己走出恐惧这个心理怪圈的。

缓解社交恐惧症,走出内心的束缚,一般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建立正确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体系。

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试图去猜测别人说的话,应该根除“我从来就不能……”、“他们会嘲笑我”等错误观念。取而代之以积极的暗示,例如“我肯定能把它搞定”、“我一定能做得更好”……当出现不良的想法时,思想上应及时刹车,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从不良的想法中摆脱出来,并鼓励自己,如“人人都有权利犯错误”、“别人的评论并不是对自己的挑衅”等,给自己打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