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28401400000018

第18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下(4)

他如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其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对东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总之,因为有这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因此西方文化在世间的文化思想界里,显得格外突出。

西方文化从哲学慢慢也发展出文学、艺术等,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诗人、艺术家,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大仲马、雪莱、拜伦、米开朗琪罗等,他们的诗歌、散文、小说、雕刻等文艺作品,不但美化了世间,更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尤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透过复兴古典文化,推动人文主义的信仰,重视人文现实的关怀,是人类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又一次开创了历史性的新纪元。因为西方自宗教革命以后,掌权的帝王一方面利用宗教巩固政权,同时也帮助天主教、基督教的发展,于是政治与宗教、哲学凝聚一起,相互为用,共同发展。

相对的,在东方文化方面,东方哲学从印度的佛陀到龙树、无着、世亲,再到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孟等诸子百家,佛儒交融,成为东方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此中佛教从印度的龙树、无着、世亲,把“空与有”融和,发展出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一直到了中国更发展出“大乘八宗”,尤其禅学在中国更是一枝独秀。近代太虚大师总结中国佛教,立为大乘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指各部《般若经》及宗《般若经》的诸论;法相唯识包括法相学与唯识学;法界圆觉学指《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及净土方面等有关法界、如来藏等诸经论。后来印顺法师又将印度大乘佛教分判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大系,此与旧说大异其趣。性空唯名论,指中观大乘;虚妄唯识论,指瑜伽大乘;真常唯心论,指如来藏思想。

除了佛陀的佛教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代表着东方文化,影响着举世人类之外,在中国则有老子、孔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也是大放异彩。其中老庄哲学谈“清静”、“无为”,崇尚“自然”、“本性”;孔子主张“以仁为本”,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历代帝王莫不尊为治国之本,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其社会地位之高,俨然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

孔子“崇仁”,孟子“尚义”,并且由“义”扩充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张“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荀子认为人性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才能向上、向善,所以提出“积学”的重要。

此外,墨子的“兼爱”、韩非子的“重法”,以及管子的“富民”、列子的“贵虚”、晏子的“廉政”等学。乃至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等。甚至中国历代的文史学家,如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植、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山水诗派始祖谢灵运,以及唐代的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乃至宋代的诗词名家李清照、黄庭坚、陆游,尤其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他们的学说主张、诗词散文等旷世之作,都使得中国文化在文、史、哲等相互激荡下,百花竞放,显得灿烂缤纷,多彩多姿。

尤其自从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缘起、业力、因果报应等思想,融入中国社会,更加深化中国文化的内涵。在中国的大乘八宗当中,比较重视学术义理的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及三论宗;比较重视实践修行的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律宗及密宗。虽然华严、唯识、空性等学说没有被纳入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禅学”倒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朵花。

佛教一向具有尊重、包容的性格,佛教主张“不舍一法”,如佛陀所说“一法即一切法”。因为佛教没有排他性,佛教认为信徒读了老子学说,了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从而扩大自己的思想,也不无利益;佛教对于庄子的任性逍遥,与大自然结合的洒脱思想,尤其“庄周梦蝶”,以及庄子与惠施论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其思想之奔放,如禅之不拘形迹,佛教也认可这些思想,所以人间佛教的行者不排斥老庄学说。

此外,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墨子“兼爱”之主张,不舍一法的人间佛教也是将之兼容并蓄,使得佛教更加缤纷多彩。乃至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以老庄的“无”来诠释般若的“空”,形成“格义佛教”;后来中国文化甚至吸取佛教之长,发展成为宋代理学。这一切都是说明,在中国的文化里,佛儒一直都是交相融会的。

除了哲学思想以外,中国文学重视文字之美,文学家们以诗情画意的诗词散文来描述佛教,把佛教的十二分教与文学互用,例如,长行就是散文,重颂就是诗歌,使得佛教终能在百花竞放的中国,和诸子百家一起相互共鸣,因此佛教的发展,后来禅走进寺院,净土走进民间,唯识、三论走进学者群中。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佛法分为“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出世间法;俗谛又名“世俗谛”,是世间法。佛陀的一代时教,都不出此二谛法门,尤其在化世的运用上,佛法和世学更要融和运用。

佛法太世俗化,被世俗所化固然不可贵,如果太过于出世,则不容易为人所接受,所以要“二谛圆融”。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此人间佛教主张,面对现代科技文明,资讯新知日新月异的社会,佛法应该现代化、生活化,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所以要“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佛法之体,是拔苦与乐;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时即遍学五明;出家后,遍访诸师外道沙门。因为佛陀贯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对象,应病予药,解脱他们的身心苦恼。

我自己从小在栖霞律学院读书,由于栖霞图书馆拥有来自乡村师范学校的图书,当时真是得其所哉,每日大量看书,从中国的章回小说,到西方的长篇文学,从散文小品,看到名家著作,像《基度山恩仇记》、《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茶花女》,托尔斯泰的文学、杜威的哲学等,先后看了不少。甚至因为爱好文艺著作,在大陆时,举凡胡适之、林语堂、巴金、鲁迅、老舍、茅盾,乃至冰心、郭沫若、沈从文、许地山等人的诸多作品,可以说无所不看。及至到了台湾,谢冰莹、琼瑶、高阳、徐吁等人的散文、小说,无论是古典的,现代的,我也都一一拜读。

我深愧自己出家以来,不能深入三藏,对于世间的学问,也没有博古通今的本领,不过我能运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法则来阅读书报杂志,使我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犹能神游古今中外的典籍。我往往以现在所读与过去经验比较分析,综合组织,并且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加以印证,故能将片面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命,所以发而为言,也都能旁征博引,虽然自惭未能有所高论,唯自忖尚能深入浅出,不曾误导众生。

我也曾多次率领佛教团体出国访问、朝圣,并且经常奖励弟子、学生们到各处去参访巡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希望大家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藉着瞻仰圣迹,大家能从佛教的历史中,激发道念信心,找寻兴衰得失的脉络;藉着走访国际,大家能开阔视野,广为汲取经验,扩大人生的领域。

尤其面对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认为佛教徒不能逃遁于山林,而不顾众生疾苦。应该对民生经济、国际形势、民主人权、自然生态、教育改革、种族冲突、优生保健、生态环保、家庭暴力、试管婴儿、器官捐赠、风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机的对治办法。

此外,对自杀、核武、战争,以及安乐死、复制人等问题,皆应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融和佛法的理体,以解除现代人的迷思。例如:以佛法的缘起观,结合心理咨商课程,让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观,举办各种成长教育,让大家懂得惜福结缘,惭愧感恩;以佛法的轮回观,邀请专家论文发表,让大家明了薪火相传,生死一如。

再如以缘起中道的真理为体,以四摄六度的方便为用,广纳世间万法,如善财童子寻访五十三位老师,学习世间的天文、地理、医药、算数、航海、贸易等知识,学贯内学外学之后,才能进入毗卢华藏世界之中。

总之,我们在世间生活,对世间的学问不能不有所认识,对世间法了解愈多,才能针对世间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是如此,过分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亿耳听佛开示后,调整自己的修行方式,终于在不久后,证得阿罗汉果。

佛法的弘传,讲究契理契机,除了契合众生的根机,还要契合时代的发展,例如:“宇宙中,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是近代太空科学家最想揭开的谜。自从一九九七年七月五日,美国太空总署成功地发射“开拓者号”上火星,鼓舞了科学家的信心,希望有一天人类可以前往火星旅行,甚至到那里移民,届时火星上自然就会有“火星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着:“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陀说法时,很多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很多佛菩萨也都以天文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了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达两千多年之久。

另外,也常有人好奇,想要探究天空到底有边无边?这在佛教看来,佛教认为探究天空有边无边,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有智慧才能解脱,这才是佛法。再说,宇宙无穷无尽,哪里是天?哪里是地?这都是一种里外对待。基本上,佛教讲法界,讲虚空,讲无穷无尽,例如《华严经》的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所以,佛教的天文学不仅开拓了人类的思想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了很多学者找到了思想的出路,开阔了更宽广的思想空间。

尤其佛教的缘起、业力、因果、佛性等思想义理的提出,乃至“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三千大千世界”之他方世界的发现,一方面印证科学,同时也说明佛教的说理很符合科学验证,不是迷信。

佛教的无常、四大、五蕴,就是对物理、心理的分析;佛教的极微、刹那,是时空的测量;佛教以“如梦幻泡影”来形容雷电、虚空,甚至佛陀为了明示五蕴虚幻不实,曾举五喻说明,所谓“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其中“阳焰”是经过阳光折射,致使旷野看上去似乎有水,但实际没有。佛陀以此来形容幻象。

佛教讲“三千大千世界”,现在科学已知银河系有无数星球;佛教讲“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现在从显微镜下观察,事实的确如此;佛教的《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此世界十万亿佛土”,说明距离十分遥远,但一念之间,随念即至。佛教此种时空观,引导科学超越物理的极限,尤其佛教讲“法无定法”,对科学家是很好的启示。

佛教随着科学的发展,用佛法解释科学的现象,为科学未来的发展提供出路,也引领人类认真思索一些问题,例如:

1.人类利用科技可以登陆月球,但是科技可以帮助我们登陆极乐世界吗?

登陆月球是物质的世界,往生极乐是精神的世界,是即刻的。

2.现代的医学,透过器官移植可以更换五脏六腑,但是头脑可以移植吗?思想可以移植吗?

佛教认为人的色身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有,因缘和合的色身假我有生老病死,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所以器官可以移植,但生命不能替换。

3.医学可以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人类的厄运吗?

“基因”其实就是佛教的“业力”,“业”就是行为的造作,一个人的命运,由自己的善恶业来决定,只要做善事,自然能够改变厄运,所以“行善不为恶”,就是“基因”改造。

人间佛教主张,佛法要能融会古今,尤其世法、佛法要能相互为用。佛法除了能帮助科学家开拓思想领域之外,对于现代心理学,也有很好的说明。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反观佛教,不但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是哲理的科学,佛教重视理性、智慧的化导,佛教认为世间知识学问的获得,虽然也能开拓人类的视野,但是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难,所以佛教主张真理才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指导。

学佛首重闻法,因为听闻正法才能获得真理的智慧,所以学佛要广学、净学、博学。以下列举有关闻法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建立正确的闻法心态。

(一)听经闻法: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闻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闻法而来。

(二)读书阅藏:读圣贤书,阅经、律、论三藏以外,对历代圣贤大德著作更要广学研究。

(三)广学多闻: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闻空不惊: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设有,能够正确认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闻空不惊,此乃大智慧也。

(五)闻善着意:闻善言不着意,非人也;闻善着意,才是堪受佛法的大器。

(六)会意深思:闻法要用心领会,不断思惟,才能够心开意解,心领神会。

(七)谛听正解:闻法要谛听、善听、兼听、会听。

(八)正闻正思:佛法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听闻正法,并且长时忆念正法。

(九)乐观明理:学佛者应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理,自能乐观豁达,智慧明理。

(十)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皈依佛,两足尊,即福慧具足之意。

(十一)成就辩才:口常行慈,修习善语,可得无碍辩才。

(十二)广为宣化:佛法要广为传播,广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十三)请转法轮: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印行佛书等。

(十四)亲近道场:选择有缘的道场,并亲近善于说法的善知识。

(十五)明辨是非:不要太计较利害得失,应该要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