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交友之道
28398100000038

第38章 对待“忍”一定要慎重

人生路上风雨多,忍是必然的。

忍让也要有一定的原则。有些事能忍,有些事不能忍。忍是一种高级的生存艺术,更是让人生走向成功的路径。

我们一定要慎重地对待忍。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数十年,谁不想在这世上干出一番事业,留下一世英名?可是这世界上的人能做事的不少,能成大业者却微乎其微。为何会如此,因为能成事者除了要有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外,还必须具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忍让便是其中之一。

孔子曾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就是说如果不能忍受一时一事的干扰,不能忍住一星一点的小小的欲望需求,则会因此而影响全局,以至于扰乱即成的大事。

忍小谋大,就是要用远大的眼光来看待目前的小是小非,不计一时一事的得失,排除各种干扰,忍住各种小功利的诱惑,为实现大目标、成就大事业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忍小谋大,就是要“一忍制百辱,一静制百动”;不因小失大,也不因大而无谓丧失信心与勇气,由此便放弃努力,慑于市井之言,使自己的目标实现遥遥无期,终不可及。

刘邦何以能成大事,创大业呢?原因就在于他能忍,也懂得忍,忍得住个人的享乐,忍得了一时的失败,忍得下奴仆下属之言,也忍得个人意气与自己身体的伤痛。

刘邦举事之后,曾有一位长者——高阳人郦食其来为刘邦献计献策,可当他进来看见刘邦还在洗脚时便大声呵斥刘邦:“如果你真心想消灭无道暴君的话,是不应该坐着接见谋士的。”换了常人,听见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如此无礼地同自己讲话,训斥自己,一定会勃然大怒,轻者赶出府邸,重者或许就会拿下治罪了。可刘邦非常人可比,他自有其英雄的胸襟与气量,也有着成就大事者的良好心理素质,此时的他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立即起身整装,请郦食其上座并致歉,然后虚心向郦食其求教,同时也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出兵攻打陈留,将秦国屯集的粮草劫来扩充自己的储备,为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军需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有赖于刘邦有忍耐的胸襟。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虽先于项羽入关,领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但其实力远逊于项羽,而后赶来的项羽驻扎在鸿门,有40万兵马,两支兵马相距只有四十里地,不用说,兵力上的悬殊加上如此接近的距离使刘邦处于危在旦夕的境地,进退维谷的刘邦是战是降?战不能胜,降不甘心。此时的刘邦再次展现出了一个成大事者的胆略气概,能屈能伸的气节。忍,在这时又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刘邦与张良一同找到了项羽的叔叔项伯,不仅再三向他表白自己不曾有反对项羽之意,还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并请项伯为自己在项羽面前多说些好话。翌日清早,又与张良、樊哙一同带着百多名随从和许多精美的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使出“以柔克刚”之法,忍气吞声、低声下气地向项羽赔礼道歉,让酷爱面子的项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化解了项羽怒气的同时也缓和了与他的关系。

在这次交锋中,刘邦表面上是输了面子,送了钱财,可实际上正是由于这次的“软弱”,使他赢得了回旋余地与发展壮大的时间;也正是由于这次的忍让才换来了刘邦与手下10万军士的安全,有了重整旗鼓的本钱与机会。难道刘邦的这一忍不值得颂扬吗?还有可厚非之处吗?

刘邦能成大业,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位圣人,不食人间烟火,无贪恋之心,相反,据《史记》上记载,刘邦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亦是好酒好色之人。当他带领兵马进入咸阳后,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将士们看见皇宫仓库中有许多金银珠宝,便忍不住贪婪之心,全都往自己的怀里猛揣,此时的刘邦亦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貌美如花的宫女们惊得目瞪口呆,挪不动步。正当他准备下令进驻阿房宫,享受琼浆玉液美女娇娃时,其部下樊哙一句“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以及张良的苦心劝谏使他悚然动容,幡然醒悟,马上收起了自己的贪欲,吩咐手下封存仓库和宫殿,并带着将士们回到了灞上的军营。同时还约法三章,不许将士们骚扰百姓,此举赢得了民心,也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与拥护,为他日后称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人的努力奋斗,为的就是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物质享受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但当你的大目标尚未实现,你正处于攀登阶段的时候,却一定要有能忍住一些小恩小惠以及物欲的诱惑和控制自己贪念的毅力,方有成功的可能。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有时事业的得失成败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当初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时,曾向韩信求救。苦苦等待的结果不是韩信发兵救援的消息,而是韩信乘机要挟要求封他为齐王的信件。气急败坏的刘邦正想破口大骂韩信时,却被站在旁边的张良、陈平阻止住了,并要他先顾全大局,解脱自身的困境后再图地位。刘邦虽怒气难捺,最终还是忍住了心中的怒气,真的封韩信为齐王,并借韩信的兵力来攻打楚军,扭转了不利于自己的形势,夺得了天下。

虽说是张良、陈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是他俩为刘邦出谋划策的,但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刘邦若没有容人之量,不能听人之劝并果断做出决定的话,历史或许就将改写。

“一忍得天下”虽是后人对刘邦的赞誉之辞,但在楚汉相争中,刘邦能以弱势得天下,确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想成就大事者多矣,正如拿破仑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样,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在通向成功的途中则必须学会忍耐,忍耐寂寞,忍耐孤独,忍耐磨难,忍耐雪雨风霜,忍耐责难诽谤……

忍小才能谋大,忍小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小不忍则会乱大谋。

诸葛亮正是因为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方才有了七擒孟获的传奇。

公元255年的春天,刘备刚死不久,居于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便与朱褒等人发动了叛乱,诸葛亮便召集了50万大军,兵分三路挺进南方,平定叛乱。

行前诸葛亮与马谡达成了共识:对在南方地区各部族人中颇有声望的孟获只能将他争取过来,才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因此下令不准杀害孟获,只可活捉。

首次交锋,诸葛亮故意让部队显得军容不整、士气涣散来麻痹孟获,使之生出轻敌之心,轻松地就活捉了孟获。

可是这次没能让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笑着放回了孟获。

第二次交锋时,孟获派出了上次被俘后放回来的两员战将,结果又大败而回。孟获疑心二将诈败欲杀之,可反被两员战将捉住送到了诸葛亮的面前。

这一次孟获仍不服输,认为是被自己手下人抓住的,要求放了他重新交战。诸葛亮不仅同意了,还盛宴款待了他一番。

第三次孟获又以自己用人不当为由,拒不服输,诸葛亮又放他回去了。

孟获又接连三次被蜀军活捉,都未心服,诸葛亮亦耐着性子一次又一次地放他回去。最后,当诸葛亮要第七次放孟获回去的时候,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拜倒在诸葛亮的脚下,表示永不反叛,誓死效忠蜀国了。

试想,若诸葛亮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远大的目标,怎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孟获的反复无常?

忍小,亦是要能忍住急躁之心;谋大,就是为了边塞安定,为了免除日后征战之忧,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曹魏。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想“谋大”的现代人,能不学会“忍”小吗?

事在人为。能忍之时就需忍,无忍之时也需忍,方为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