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交友之道
28398100000014

第14章 得饶人处且饶人

春秋时,楚庄王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手下战将众多,个个都肯为他卖命。楚庄王也极力笼络这批战将,经常宴请他们。

一天,楚庄王又大宴众将。君臣喝得极其痛快,天色渐晚,楚庄王命点上蜡烛继续喝酒,又让自己的宠姬出来向众将劝酒。突然间,一阵狂风吹过,把厅堂里的灯烛全部吹灭,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间,楚庄王听得劝酒的爱姬尖叫一声,楚庄王忙问何事。宠姬在黑暗中摸过来,附在楚庄王耳边哭诉:灯一灭,有位将军不逊,将手伸向妾身来抓摸,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缨,请大王查找无盔缨之人,重重治罪,为妾出气。

楚庄王闻听,心中勃然大怒,自己对众将这般宠爱,竟有人戏弄我的爱姬,真乃无礼之极!定要查出此人,杀一儆百!他刚要下令点灯查找,但又转念:这帮战将都是曾为我流过血、卖过命的,我若为了这点小事杀人,其他战将定会寒心,以后谁还会真心诚意地为我卖命呢?失去这批战将,我将凭什么称霸中原呢?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放过这等小事,收买人心要紧。主意已定,他低声劝宠姬道:“卿且去后堂休息,我定查出此人为你出气。”

等那宠姬离开厅堂,楚庄王便下令说:“今日玩得甚是尽兴,大家都把盔缨拔下来,喝个痛快。”大家在黑暗中都不知原委,不明白大王为何让大家拔下盔缨。但既然大王有令,就只好照办了。那位肇事的将军在酒醉之中闯下大祸,听到庄王宠姬尖叫,才吓醒了酒,心想这次必死无疑。等庄王命令大家拔盔缨时,他伸手一摸,盔缨早已没有了,才明白楚庄王的用心。等大家都拔去盔缨,楚庄王才下令点上灯烛,继续畅饮。肇事的战将暗中望着楚庄王,下定了效死的决心。

自此以后,每逢战斗,都有一位冲锋陷阵、拼命地出击作战的战将,楚庄王细细查问,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被宠姬拔掉盔缨的肇事者。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爱妾私通,早已为外人发觉。有人劝孟尝君杀了那个门客,孟尝君听后笑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相见,互相悦其貌,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过了近一年,一天,孟尝君特意将那个与自己爱妾私通的门客召来,对他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封到大官,给你小官你又不要。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笃,现在,我给你足够的车、马、布帛、珍玩,希望你从此以后,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

那个门客本来就做贼心虚,听孟尝君召唤他,以为这下大祸临头了,却想不到孟尝君给他这样一份美差,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深深地、怀着无限敬意地向孟尝君行了个大礼。

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国国君见是老朋友孟尝君举荐过来的人物,对他也就十分器重。

没过多久,齐国和卫国关系开始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军队共同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到这一消息后,忙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宽仁大德,不计臣过。我也曾听说过齐卫两国先君曾经刑马杀羊,歃血为盟,相约齐卫后世永无攻伐。现在,国君你要联合天下之兵以攻齐,是有悖先王之约而欺孟尝君啊!希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主张;如果大王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那我立时撞死在国君你的面前。”话刚说完那个门客就准备自戕,卫国国君赶忙制止,并答应不再联合诸侯军队攻打齐国了。就这样,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

消息传到齐国后,人人都夸孟尝君可谓善为人事,当初不杀门客,如今门客为国家建下了奇功。

汉文帝时,袁盎曾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一个从使与他的一个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泄露出去,也没有责怪那个从使。有人却说了一些话吓唬那个从使,说袁盎要治那个人的死罪等等,结果把那个从使吓跑了,袁盎知道后,又亲自去把那个从使追回来,对他说:“男子汉做事要顶天立地,既然你这么喜欢她,我可以成全你们。”将那个侍妾赐给了从使,待他也仍像从前一样。

到了汉景帝时,袁盎到朝廷中担任太常要职,后又奉汉景帝之命任职吴国,当时,吴王刘濞正在谋划反叛朝廷,决定先将朝廷命官袁盎给杀掉。就暗中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却毫无觉察,情况十分危险。

在这五百人的包围队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当年袁盎门下的从使,此人现已任校尉司马一职。他知道袁盎情势十分危险,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心想,这正是报答袁盎的好机会。兵临城下,如何营救恩人?那个从使灵机一动,就派人去买来200坛好酒,请500个兵卒开怀畅饮,并说道:“大伙好好喝个痛快,那袁盎老头现在已是瓮中之鳖,跑不掉了!”士兵们一个个酒瘾发作,喝得酪酊大醉,东倒西歪,于是成了500个醉鬼。

当天夜晚,那个从使悄悄来到袁盎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大人,你赶快走吧,天一亮吴王就要将你斩首了。”

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问他:“壮士,你为什么要救我?”原来当年的从使现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马服,加之又过去了多年,在昏暗的灯光下,袁盎仓促之间,根本认不出当年的他了。

校尉司马对袁盎说:“大人,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使呀!”

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马的掩护下,他连夜逃离了吴国,摆脱了险境。

历史上这些宽以待人、懂得脸面之道的人,不是成就了大业,就是在关键时刻得以避祸全身。可见脸面尊严在为人处世、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对犯错误的人不应总是凶狠责罚,而应换一种态度和面孔,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