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习惯指导(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28382500000006

第6章 怎样克服惰性心理

惰性,是一种动机欠缺状态,是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消极心理倾向。在当代青少年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是主流,但也不乏为惰性所困者。

(一)在归因问题上要有正确认识

归因,这一心理学术语,特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在人的归因过程中,常会出现“归因偏见”,例如,把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挫折、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环境不适合”,就是一种“归因偏见”。人的惰性心理的产生,往往与归因偏见有关。当人的归因偏见占据因果知觉的主导地位时,其认知判断就会失去客观真实性,从而对人的行为造成误导。因此,要告别惰性心理,在归因过程中努力排除归因偏见。特别是在成功时,不要把原因归于自己,在失败时不要把原因归于他人或处境,这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给惰性心理以可乘之机。

(二)掌握确立目标的“逼近”策略

人的行为目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动机、引导行动。在确立目标时,“步步逼近”的操作性最能调动人的现实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目标定得太空、太大、太远,超出一个人的能力,又为实际情况所不允许。那么,这种目标的确立就会走向反面,为惰性心理的扩张提供条件。

(三)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克服惰性心理最困难、也是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惰性心理这一“动机意志圈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生活条件的优越性,家长的溺爱,教育及其他社会领域对青年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了惰性心理的蔓延。坚持体育锻炼,投身公益活动,勇敢地参与竞争,不懈地迎接挑战,这些既是锻炼意志力的途径,也是战胜惰性心理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