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做人智慧
28373100000041

第41章 显露才华一定要适时、适当

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慧者的所作所为。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分很高,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有了这把保护伞,何愁事业不成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我知,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使得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使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那么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那么使一地方人都知道,仍是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要使人知道,当然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用力,于是言语锋芒、行动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你细细看看你的同事,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材,谁知他们的材,颇有出于你上者;好像他们都是讷言,谁知他们颇有善辩者;好像都是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有所顾忌。言语锋芒有时会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有时会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他们也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假如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都被推翻了,哪里还会实现你的求知傲人的目的!青年人往往多树敌,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就是因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腼合欢”,是受过这种教训的缘故。

你也许说,如此办法,不是永无人知吗?笔者以为只要有表现你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患没有,只患把握不牢,只患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便应该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你没有真实的本领,快快从事预备。《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不自己把角磨平,别人必将用力折你的角,角被折断,其伤必多。锋芒就是额上的角,既伤人,也伤己!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此外,据《庄子》的记载,当杨子去请教老子时,老子也谆谆告诫他不要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出兵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邕是曹操的好友,盛孚才名,但因哭董卓之尸被王允下狱缢死。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当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莫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机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觉。不久他起来后,假装问谁人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那么,曹操斩杨修对吗?不对,因为曹操挟怨杀人,是带着积怨公报私仇的。“门”内添“活”事件,曹操对杨修是“心甚忌之”;“一口酥”事件是“心恶之”;梦中杀人事件是“愈恶之”。一次比一次憎恨杨修,借着乱传军令,曹操名正言顺斩了宿怨之人。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有一些资料说,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装作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孜孜地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第二,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破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也是为人处世要吸取的教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免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仔,而是都学精了。老话有一句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该倒霉了。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为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后人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