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做人智慧
28373100000033

第33章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胜任重负的力量。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成就大事业,没有机巧权变就绝对不行。尤其是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那就更要既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做人的方法。

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随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当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勣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由李密所占据的“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郡县土地、人口图籍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们所占据的土地和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勣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勣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勣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的尸首——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服壤经,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勣的一种愚忠,实际上李勣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与以前献土地人口图籍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士”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勣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大都喜欢侧面观察的心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不喜欢他人直接表现出来的甜言蜜语,而比较容易相信在与其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成大事的典范。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藏巧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用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