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革命烈士书信
28363700000064

第64章 给姨母的信

姨母大人:

"人非木石,孰能无情?""羊跪食乳尚识天性之恩",何况人乎?来信读后,心肺实存难言之痛!然时代迫使如此,曾望深谅是幸!

所言各节,全为顽固分子之谣言。现在梅等全以舌耕糊口,何曾在军队服务;正因为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固有要求家庭津贴之意见;要是服务四军,谈四军的艰苦奋斗之部队,所有人员决不愿向人诉苦,即使是家庭,他们亦无若何企求。由此已证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踪,望可对外人言言,加以声明及解释,莫将来弄成误会。

大江南北尽第四军足踪。所谓解散四军,原为一般投降顽固派自己心里的事,过去十年都消灭不掉,今天谈何容易!在抗战过程中,据云,四军力量已扩大到12万人。以前听人家说,在事变初期,由赣湘等省集中时,仅数千人,现在所谓被解散的不过其中军部的一部分。据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他们的主力全集中在苏北。在江南,也有他们一部分,离这里很远,我们时有所闻。在江南,经常有四军的胜利消息,在此地的民众,非常敬佩,并称他们为神兵。不过都与我们无涉,我们只吃我们的粉笔屑,过我们的冷板凳生活。

我身体很坏,时常生病。幸父母侍服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在上次信中,曾给信母亲,要她老人家寄几斤茶叶来给我,现在仍请转告,能早些寄来给我以便送给他们老人家,聊表我的谢意!我想,母亲一定会答应我的要求,姨母你想怎么样?

家事无人料理,确实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梅等亦出于无奈。欲归无力,欲动无能,惟有恳转姨母代为料理,并能督促煦弟以助母亲一臂,来日事平之后,梅等决不忘大恩大德。母亲年来日长,有望莫操劳过度,一切看破一点。反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谓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手空拳的回去,所不能平的,不能白白的来世走一道。梅等正有鉴于斯,愿奔走他乡,自谋而生,不愿苟安偷生,将生易轻若鸿毛,这里望能深谅梅等之苦衷,俟后莫再烦□梅等等行动,实为万幸!

大人等幼读四书,文墨知其一、二种,义识其大端。岳飞之能留芳千古,实其母造就大半。若当年其母不鼓励他尽忠报国,令其为国效劳,何来今天之岳坟、岳庙昭名千古?孟子、徐庶等皆有贤母,有望母亲能以古之贤母之精神来教诲子女。

国不饱〔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梅等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以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甚为梅等学习,想姨母及母亲亦必同情也。

"谁无父母,提携捧负?谁无夫妇,如宾如友?谁无兄弟,如足如手?生死何恩,死也何咎?"正因为人类不应残杀,然人已残杀我,而我能不自卫乎?想三四年来,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尸骨纷飞?多少人战死沙场?想人生不免一死,不过死的其时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劝慰母亲,一切从远着想,莫听无稽之谈,而效井底之蛙语,一手不能掩尽天下人耳目,公理最后终能得胜利。

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时代之落伍人,虽无能,亦必努力追随历史之轮,如今天生活虽云清苦,愿自勉,决不做民族的罪人。

所有亲戚友好,望能代梅问候致安!如有机缘,当返里亲候慈颜。阅报章,宁波吃紧,不知影响家乡否?现在草纸价值若干,海口被封,销路当大受影响,全村人民,又受冻饿之忧矣!

时交夏令,寒暖不匀,望能保养玉体,并努力加餐是幸,临风寄语,不尽所情,专此敬请金安!并颂

阖府康泰!

甥陈云叩上

一九四一年五月一日灯下

【写作背景】

1941年春,"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正在苏南从事党的抗日地下工作的孙晓梅,接到姨母来信。姨母在信中对孙晓梅的安危深表关切,盼望能念及母女之情,及时回家,侍奉老母。孙晓梅接信后,给姨母写了这封回信。信中向姨母表明了自己为赴国难,置生死于度外的壮志,深切希望姨母和母亲能效法宋代岳飞之母,以民族大义为重,支持自己的选择,理解自己的"绝情"。这封信通篇回荡着孙晓梅炽热的爱国激情。

孙晓梅简介

孙晓梅(1914-1943),女,又名肖曼,化名陈云。浙江省富阳县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笔为武器,著文宣传抗日。1938年10月参加了新四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前往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民运工作,历任中共镇丹县委妇女部长兼大港区委书记、武进县委妇女部长、长江工委委员兼政治交通员、镇丹中心县委民运工作队队长等职,负责长江工委与路北特委之间的联络工作。1943年4月,在执行任务返回途中,不幸在营防镇附近被日本宪兵队派出的特工逮捕,不久,被押到南京龙潭老虎山凹(今龙潭镇中国水泥厂后面)残酷杀害,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