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屈原
28363500000032

第32章 惜往日

这一篇的记实性特强。开头的一节,“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跟《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简直如出一范。学者因其过于真实而怀疑。但是我们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将其“证伪”,当然一时也难于完全“证实”。屈赋本来多属自传性的“虚构”,不能以后代成熟的体裁规格来衡定它。

作为不歌而诵之赋、之辞、之诗,它的散文性较《诗经》等要“强”,此篇尤然。甚至还不免概念化之讥。但是它依然整饬,流畅,虽然不那么富赡、典丽,这也使屈赋的色调多样一些;但它们的审美价值比《离骚》、《九歌》低。

惜往日之曾信兮,

受命诏以昭诗。(1)

奉先功以照下兮,

明法度之嫌疑。(2)

国富强而法立兮,

属贞臣而日盵。(3)

秘密事之载心兮,(4)

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而不泄兮,(5)

遭谗人而嫉之。(6)

君含怒而待臣兮,

不清澈其然否。

(7)可惜啊当初对我多么信任,奉诏草宪昭示时代典文。

承袭祖德光照下民啊,

要澄清对法度的指责疑问。

国家富强法令确立啊,

忠臣行政贤君也可憩息。

重大的秘密永远牢记啊,

就有过错君王也未惩毖。

心地厚实从不泄露啊,

偏遭谗人憎厌忌妒。

君王对臣雷霆震怒啊,

也不分辨真假美恶。

蔽晦君之聪明兮,

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

远迁臣而弗思。(8)

信谗谀之浊兮,

盛气志而过之;(9)

何贞臣之无兮,(10)

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11)

身幽隐而备之。(12)

临沅湘之玄渊兮,(13)

遂自忍而沈流;(14)

卒没身而绝名兮,

惜壅君之不昭。(15)

君无度而弗察兮,

使芳草为薮幽。(16)

焉舒情而抽信兮,(17)

恬死亡而不聊。(18)

独鄣壅而蔽隐兮,

使贞臣为无由。(19)

闻百里之为虏兮,(20)

伊尹烹于庖厨;(21)

吕望屠于朝歌兮,(22)

遮蔽君王的聪耳明目啊,

隐瞒真情假话迷惑。

不检验真伪考核虚实啊,

远逐流臣从不思索。

偏爱阿谀谗佞污浊啊,

盛怒之下加我罪责;

忠臣何罪而弃逐啊,

遭罹诽谤啊难逃灾厄。

惭愧啊,明处暗里都诚信忠直,

身处僻隐仍存吾德。

面对沅湘泉渊深幽啊,

自制自忍愿入洪流;

终要亡身声名断绝啊,

只可惜君王蒙蔽不辨缘由。

君王无法可依不分良莠啊,

鲜花香草泽畔弃丢。

怎能舒心发扬忠信啊,

安然赴死不把生偷。

堵塞真情鄣蔽进路啊,

忠贞被阻欲诉无由。

百里大夫曾是囚奴啊,

辅国的伊尹寄身庖厨;

姜子牙朝歌做屠夫啊,

宁戚歌而饭牛;(23)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

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

子胥死而后忧。(24)

介子忠而立枯兮,

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

报大德之优游。(25)

思久故之亲身兮,

因缟素而哭之。(26)

或忠信而死节兮,

或盶谩而不疑。(27)

弗省察而按实兮,

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

孰申旦而别之?(28)

何芳草之早?兮,

微霜降而不戒。(29)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30)

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

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31)

嫫母姣而自好;(32)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33)

谗妒入以自代。(34)

愿陈情以白行兮,(35)

得罪过之不意。(36)

情冤见之日明兮,(37)

如列宿之错置。(38)

乘骐骥而驰骋兮,

无辔衔而自载;(39)

乘盷以下流兮,(40)

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41)

辟与此其无异。(42)

宁溘死而流亡兮,(43)

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

惜壅君之不识。(44)

宁戚喂牛歌声凄苦;

不遇成汤武王齐桓秦缪,

后世谁知他们睿智英武?

吴王信谗品不出善恶啊,

伍子胥冤死国亡君诛。

介子推忠信焚死山树啊,

晋文公见尸方才醒悟;

禁樵介山为之寒食啊,

感报盛德赏赐优渥。

追念近臣哀思故旧啊,

身穿缟素失声痛哭。

有人忠信节烈而死啊,

有人欺诈却不受疑。

无心省察辨伪求实啊,

爱听谗人巧语佞辞。

芳馨和香泽紧相糅合啊,

谁人日夜去细细辨别?

芳草为什么过早夭折啊,

微霜初降却不知警戒。

耳听不明谅已堵塞啊,

谗谀当然日益有得。

自古就有忌贤妒能啊,

胡说蕙草杜若不可佩戴;

妒忌芬芳美丽可爱啊,

嫫母自娇扭捏作态;

西施虽然鲜艳光彩啊,

谗妒之人却想把她替代。

有心陈情表白忠行啊,

又怕无意再添罪名。

冤情眼见越来越清啊,

有如群星排列分明。

乘驾骏马纵情驰骋啊,

无缰无衔任其狂奔;

任随浮筏顺流直下啊,

无舟无桨自主浮沉:

违背法度凭心而治啊,

与之无异祸患更深。

情愿冒死南下流亡啊,

只怕君国另有祸殃;

言犹未尽便去投水啊,

可惜壅蔽之君不知端详。

【注释】

(1)昭诗,一作昭时。但上古诗关政教,要用它“导广显德”,兴观怨群。“昭诗”也可通。

(2)嫌,忌也。

(3)贞臣,忠贞之臣。嬉(xī),嬉游歇息。

(4)载心,时刻放在心上。

(5)纯(máng),原义为巨石,意指厚大。不泄,或说承上指不泄漏机密,或不轻易自损其忠厚;或说指不疲沓。

(6)本传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想独占屈原所制宪令草稿,原不与,因谗之。

(7)上官的谗言是:“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原。

(8)迁臣,即逐臣,被流放的臣子。可见当初所谓疏,就是疏而放之,至少是赶出郢都,所以说“远”。

(9)指楚王听信污脏的谗言,盛怒使气而斥责(过)屈原,也就是“王怒而疏之”的意思。

(10)罪的古字。

(11)光指明亮时;景(即影)指阴暗处,即幽隐。无论公开或隐蔽场合,都忠诚信实。惭,似指如此忠信犹遭逼逐,实在无颜见人。

(12)特别是身处幽隐,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要诚信而无欺(或说幽隐包括被流而独处之时)。儒者所谓“慎独”,所谓“惕隐”,实亦此意。

(13)玄渊,玄黑的深渊。看此句,本篇作于第二次放逐沅湘流域的后期。

(14)这里似乎暗示要投水自尽。

(15)壅君,被蒙蔽的君王,虽然还不是昏君,但已跟明君、哲王相对待。

(16)薮,大泽。幽,幽深之处。

(17)抽信,抒发忠信之情,有如“抽思”。

(18)恬(tián),安然。不聊,指不苟且偷生。

(19)鄣(障)壅,指为谗臣们所隔阻而不得表白忠忱,所以说“蔽隐”,无由再尽忠于君主。

(20)百里,指百里奚(xī)。

(21)伊尹也曾做媵奴,厨夫,以调味说于商汤,用为宰辅。

(22)吕望,即姜尚,曾做屠夫,为周文王发现,任用。朝歌,殷纣王的国都。

(23)宁戚曾经喂牛而放歌,齐桓公擢用之。以上参见《离骚》、《天问》等。

(24)弗味,贪谀而不能体味忠直之心。吴国就因不听信伍子胥而获忧亡国。参见《涉江》。

(25)介子,介子推曾效忠于晋文公,文公不加封赏。他逃避山中,文公为了找他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树焚死。文公因而封山禁止樵采,并令当日不生火炊煮--这就是所谓“寒食节”。优游,指大德影响悠广,或说指封赠优渥。

(26)久故,犹言故旧。亲身,亲近者。缟(gǎo),原指鲜色,意指不染色的白丝织品。缟素,穿白戴孝。

(27)(yí),欺诈。谩,欺谩而任所欲为。

(28)芬芳和香泽程度上谅有不同,故可辨别。郭沫若说泽读为,意为臭腐,在此句里倒可说通。

(29)原作“降而下戒”,一本作“降而不戒”,更好懂些,今取别本。降而不戒,意思是芳草早夭是因为微霜降时不早戒备。

(30)谅,发语词,有估量、可能(因为)的意味。聪指听觉,听觉不灵,亦即“蔽壅”。

(31)冶(yě),本指美丽容貌,后世才有贬义。

(32)嫫母,古代传说里的丑女。或说黄帝之丑妻(可能原是西膜族的女酋长,有如西王母)。

(33)西施,古越国美女。

(34)自代,妒者想“代替”、占有西施的位置。

(35)白行,表白自己的行为,与陈情互补。

(36)不意,不意之间,出乎意料。

(37)日明,冤情明显如在太阳照耀之下(或说日渐明显)。

(38)列宿(xiù),罗列天空的星宿。

(39)辔衔,施于马口以便勒驭的“马嚼子”和缰绳。没有它而自载,即随意驰骋的骏马会倾跌。

(40)今通作泛。

(fú)或作、桴,即筏。它多顺流急下,不像舟楫那样较易控制。

(41)这里说的“心治”非常重要,它是“人治”的极端形式,君主凭心而治,任所欲为,无法无天。

(42)辟,通譬。心治譬如上举无辔之马,急下之筏,最易出险。

(43)溘(kè),快速。

(44)不毕辞,不把话讲完,沉痛之极,情愿速死,何必多言。有人据以定此为绝笔之诗。至少是自沉的再次暗示,悲愤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