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尊人者,人尊之。"在人际关系越来越透明化、直接化的今天,尊重这一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尊重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对方才愿意打开沟通之门,愿意与我们坦诚沟通。尊重对方,才是打开与对方沟通之门的金钥匙。
以对方为中心,能有效地促进沟通
与人沟通时,应以对方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交往以对方为中心",是现代沟通的第一法则,也叫"里尔法则",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里尔最早提出。里尔法则的实质,就是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选择。里尔法则指导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要忘记去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沟通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交谈中,我们应遵循双向共感规则。这一规则具有两重含义:第一,它要求人们在交谈中,要注意双向交流,并且在可能的前提下,要尽量使交谈围绕交谈对象进行,无论如何都不要妄自尊大,忽略对方的存在;第二,它要求在交谈中谈论的中心内容,应使彼此各方皆感兴趣,并能够愉快地接受,积极地参与,不能只自顾自己,而不看对方的反应。第一点强调的是交谈的双向问题,第二点强调的则是交谈的共感问题。说到底,就是要以对方为中心。
每个人在和他人交谈时都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较早较多地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了解的事实告诉对方。所以,很多人会习惯地把自己的思想、经历和感受作为谈话的主要内容,从而很容易给人留下一个自大、自负的印象,而这种人总是不受欢迎的,交谈以对方为取向就是为了不给对方以自大、自负的感觉。
仅仅一面之交,就想与对方成为亲密朋友的最好方法,就是跟对方交谈。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最愿意谈论的,而且也是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他个人的一切事情。让对方有说话的机会说话时,如果能使对方谈到让他感到有兴趣的事情时,就表示已经很巧妙地吸引了对方。接着,再以问答的方式诱导对方谈论有关他个人的生活习惯、经验、愿望、兴趣等问题。只要肯花一点时间,让对方畅所欲言地叙述他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有可能成为莫逆之交。
例如,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务必要记住以对方为中心,放弃自我中心论。请客户吃饭的时候,应该首先征求客户的意见,他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不能凭自己的喜好,主观地为客人订餐;如果客户善于表达,可以夸他说话生动形象、很幽默,或者又有理论又有实践,但你不能说:"你真贫,我们都被你吹晕了!"
一个人说话时往往会说"我是这么说的"、"我是这么想的"、"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等等,大家好像已经习以为常,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其实这是个误区。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须达到互动,就应该以对方为中心。
交谈以对方为中心,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在交谈内容的选择上,以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对方的思想、经历和感受为主要谈话内容,不应该谈对方不熟悉或者讨厌的话题,多给别人创造表现的机会,尽量少谈自己的思想、经历和感受
★在语言使用上,尽量避免讲"我",多讲"你"(在一般情况下"我"字可以省略不讲,在无法省略的地方,可以用"我们"代替"我",而在用"我们"代替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时候,则"我"字应讲得又轻又快)
★在交谈过程中,适当称呼对方的职位称呼或名字,会让对方感觉到受尊重和重视。
小故事
帆船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菲尔普斯8岁时,有一次到姨妈家度周末。有天晚上有位中年男客来访,跟姨妈寒暄完后,就和菲尔普斯聊起来,那时菲尔普斯非常热衷帆船,对方似乎对帆船也很喜爱,一直以它为话题,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客人走后,菲尔普斯对他大加赞赏:"多么棒的人!他对帆船多么感兴趣!"姨妈却告诉他:"那是一位纽约的律师,对帆船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他为什么一直都在谈帆船呢?"因为他是一名君子,他觉得你对帆船感兴趣,就谈一些会使你高兴的事。"菲尔普斯这才恍然大悟。
让对方产生优越感
当一个人的优越感被触及时,就不断想与对方亲近,人际关系也会更融洽。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虚荣心,满足别人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对方产生优越感。
例如,在学校里,优越感对后进生长期的冷落,是使他们越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后进生每每也在呼唤着这种优越感,但客观事实无情,自卑越积越厚,使他们处在不断地试图全面否定自我的痛苦之中。如果老师能帮助他们呼唤这种优越感,他们就会勃发出一种扭转后进局面的内力,这是老师转化后进生的一条最省时省力的捷径。人生来就是喜欢肯定表扬的,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看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一味地批评他们,他们就会更加自卑,就会认为自己的存在非常渺小,因而个性越来越内向,到最后就会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尽量地表扬鼓励后进生,使他们产生适当的优越感,才不至于他们消沉下去,但同时也一定要注意适度,过度的表扬则会引起他们的不信任感,过分且不切实际的优越感也往往没有好的结果。
人活着总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要学会真诚地关心别人,要学会微笑、倾听,迎合对方的喜好,让对方感到自己重要,让对方表达自己意见,让他们有优越感,万事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当对方觉得好了,自然也会反过来感激给他自信的人,自然你也就能很好地说服对方。"
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对方自傲的事情加以赞美。若对方讲究穿着,你可以向他请教如何搭配衣服;若对方是知名公司的员工,你可以表示羡慕他能在这么好的公司上班。对方的优越感被满足,警戒心理就自然会消失,这会拉近彼此的距离,能让对方的对你产生好感。
让对方产生优越感,还可以通过故意显露自己笨拙的一面来实现。比如,如今的演员总以年轻貌美、头脑聪明、歌艺佳、演技生动为优点,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在观众中塑造一种迷人的形象,用于提升自己的优越感,可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当让对方表现得优越时,他们就会有一种得到肯定的感觉;当对方表现得没有我们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甚至对我们产生敌视情绪。依据这个原理,不少有心的人为了提高知名度,就故意表露出自己某一方面的笨拙和缺憾。在别人面前,有意表现出单纯的一面,以其憨直的形象,激发他人的优越感,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有些人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时时处处表现得干劲十足、能力超强,却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中已经招来了许多或明或暗的嫉妒和猜忌。
小故事
圆梦
从前,有一个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牙齿一个个地全掉光了。他大为不安。第二天上朝,他对大臣们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你们找一个人来圆一圆,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大臣们很快就找到一个人来圆梦,那个人说:"启禀国王,您这个梦是说,您的朋友一个一个都死掉了,最后只剩下您一个人。"这个国王越听越伤心,就把这个圆梦的人推出去杀掉了。
不久,大臣们又找了一个人来圆梦,那个人心里想:国王的梦预示的内容,和第一个人讲的差不多,但是如果实话实说,就会落得像第一个人那样的下场,所以他说:"恭喜国王,贺喜国王,因为您是您所有朋友里面最长寿的。"国王听了非常高兴,赏赐给他大量的财物。
大臣们十分不解,问这个圆梦者说:"你所说的跟先前那个可怜的家伙说的是一个意思呀,为什么他被杀而你受赏呢?"
这个走运的圆梦者说:"大家说得对,我们两个人对梦的解释是同样的。但是,问题不在于你说些什么,而在于你是怎么说的。"
遵循入乡随俗的规矩
入乡随俗,是对对方的尊重,是达成有效沟通的前提。
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这也是涉外交往中的重要因素。
东西方的文明各有所长又存在着差异,刚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不便,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尴尬。许多国家都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规矩、习惯和习俗,如看病、购票、拜访以及理发等公私事宜都需预约、预订,得到应允才可前往,并要做到守时、守信。若不能按时赶赴,要提早电话告知,说明事由,以取得谅解。此外,还有比如庆祝节日、当地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等文化传统,不问别人隐私、与人交谈时直视对方眼睛并注意保持至少一米的距离,以及不闯红灯、自觉的环保意识等生活习惯或行为规范。
这些事情看上去无足轻重、无关大局,但却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当地民众,熟悉地方生活,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亲善友好之意。
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确实存在的,因此,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入乡随俗,避免产生冲突。如果与当地人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应该以尊重文化差异为前提,避免在"无知"的情况下口无遮拦。此外,在生活方式、文化传播、经济观念等许多方面,中西方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走出国门后都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容易与人打成一片。
不仅在与外国人交往中要做到入乡随俗,在国内也要做到入乡随俗。
重庆有个卖奶茶的小店,经常是几十人排队购买,营业员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店至少一天要卖1000杯奶茶,小杯3元,中杯4元,大杯5元,以平均每杯4元卖价计,就是4000元。除去原材料成本、水电、人工工资、租金等,利润约有30%,一月纯利润在4万元左右,一年利润四五十万元。
这个奶茶店最初是另外一种经营模式,开奶茶餐厅,每个餐厅营业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先后在两个区开铺。由于生意不太好,老板很着急,想了很多方法来提高营业额,例如发代金券、免费品尝等,但是仍起色不大。
一年后,老板经营奶茶换了一种模式,转而开始在繁华地段开街边奶茶店,小亭子面积在一二十平方米之间,短时间迅速走红。原来重庆人不仅喜欢喝奶茶,还把奶茶当成是一种时尚。
据称,开小亭子的利润比开茶餐厅的利润大得多,相比之下,街边模式不仅租金更便宜,人力成本也小,只需要两三个人就可以打理一个店。关键是,重庆人不喜欢坐下来喝奶茶,而总是风风火火地端着奶茶就走,这完全符合重庆人的性格和习惯。
这就是遵照"入乡随俗"而获得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周围的环境不会因个人而改变,只有让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获得发展。经商要入乡随俗,沟通也是如此。只有入乡随俗,才能与人顺利地进行沟通。
小贴士
"入乡随俗"的来历
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人们都裸露着身体,所以,这个地方人称"裸乡"或"裸国"。一次,有外地的兄弟二人去裸乡经商。
弟弟说:"今日我们来到了裸乡,这里没有佛法,是道德比较落后的地方。我们前往这里,和他们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入乡随俗,进退要遵循对方的规矩。"哥哥说:"礼教不可丢,我怎么会因为他们裸身,就放弃我的礼教呢?"
弟弟说:"这样做并没有破坏我们的礼教道德啊!再说,这仅是权宜之计。我们还是一起进去吧!"哥哥说:"还是你先进去看一下,之后回来告诉我具体情况。"弟弟答应了。
十天后,弟弟返回来告诉哥哥:"必须要遵循当地的习俗。"哥哥听后勃然大怒:"你这样做,我偏不这么做!"于是弟弟又回到裸乡。
弟弟随从那里的风俗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国王很喜欢他,国民也非常敬重他。国王以高价购买他的商品。哥哥乘着车也来到了裸乡,但他执意坚持礼教,指责当地人这里不对,那里不行,违背了民心。国王非常生气,国民也特别讨厌他。有人还抢了他的商品,赶他出国。后经弟弟求情,才免于更大灾难。二人辞别裸乡的时候,裸乡的人民夹道欢送弟弟,却痛骂哥哥。
拒绝别人时,要温和而坚定地说"不"
不会拒绝别人,会活得很累。
拒绝是一门学问。有时候,我们心里很不乐意,本想拒绝,但是却碍于一时的情面,最终点了头,给自己留下了长久的不愉快。所以,如何拒绝别人至关重要,而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就能解决问题。把握好了这一点,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从而构建更友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有人开口让你帮他做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答应的话,可能要连续加几个晚上的班才能完成,拒绝的话,面子上实在抹不开。这个时候,就要仔细地倾听别人的请求,并且在认为自己应该拒绝的时候,要温和而坚定地把"不"字说出来。这种拒绝的方法就好比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比较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地,拒绝的时候,温和一些,委婉一些,都比直接说出来,让人容易接受。
例如,在职场上,当同事的要求不合公司或部门规定时,就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工作权限,并暗示如果自己帮了这个忙,因为这超出了自己的工作范围,违反了公司的有关规定。一般来说,同事听你这么说,一定会知难而退,再想其他办法。
又如,在谈判中,有时对方提出的要求或观点与自己相反或相差太远,这就需要拒绝。但说"不"时,不能板起脸来,态度生硬,以免使谈判陷入僵局。如果选择恰当的语言、恰当的方式、恰当的时机,而且留有余地,巧妙地说"不"就会使谈判达到满意的效果。
所以,大胆的说出"不"字,是相当重要却又不太容易的课题。以下是几种如何说"不"的方法:
1.直接面对法
直接向对方陈述拒绝对方的客观理由,包括自己的状况不允许、某些条件限制等。通常这些状况是对方也能认同的,因此较能理解你的苦衷,自然会自动放弃说服你,并认同你的拒绝的。
2.迂回转折法
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
3.身体语言法
一般而言,摇头代表否定。在交谈时,突然中断笑容,也同样暗示着无法认同和拒绝。类似的还包括目光游移不定、频频看表,心不在焉等等,但切忌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4.迟迟未答法
交谈中,只是一再地表示"研究研究"或"考虑考虑",迟迟没有回答,也是一种拒绝别人的方式。
善用询问,了解对方的真正想法
询问是最基本的沟通形式,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了解对方的真正想法。
在沟通中,当对方行为退缩、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以用询问的方式,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从而去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对方的需求、愿望、意见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