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前沿管理:13位中国商界大师的经营理念
28362000000037

第37章 策动独到的财富计划(3)

看得出来,喜欢南怀谨的俞敏洪同样也很喜欢韦尔奇,在他看来,不喜欢读韦尔奇的老总是很奇怪的,不看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宣称不喜欢韦尔奇就很奇怪,因为任何一本书都有其可取之处,"我看到的老板大部分都在读这本书,当然其中不乏有些人是为了赶时髦。当然读韦尔奇最好有些亲身经历,这样更能学到东西"。俞敏洪认为此书对企业的一把手最有好处的,因为二把手三把手看这本书已经觉得隔了一层了,许多事情搞不清楚,不能读出更多的味道来。也许从俞敏洪的坦率中能看出一点什么来。

俞敏洪还强行向部下推销有用的书。有许多的老板在看到好书、有用的书以后都喜欢向部下推荐,但像俞敏洪这样经常采取强行推销的还很少。比如读韦尔奇,他看到了这样一段评判经理人的话,他把它摘下来给了新东方每一个经理人。这是一个关于评判经理人业绩的两条标准:一条是企业文化,另一条才是这个经理人赚的钱。最不好的经理是赚了很多钱,但没有企业文化的人;最好是又赚钱又有文化的人;有文化但赚不到钱可以培养;光会赚钱没有文化的人培养不了。

"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及经理人对这个文化的认同,是这个企业最强大的凝聚力,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长久不了。好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任何企业都鼓励员工团结等等,但领导者把这些执行下去,完全靠领导者及团队的魅力。所以对经理人的培养对企业来说很重要,所以随时要给他们上上课,当然让他们读书就是最好的上课。"

对经理人如此,对员工也不例外。比如去年要求每个老师买了一本《小故事中的大智慧》;又要求每个员工买了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俞敏洪鼓励每个员工离开新东方,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有变的心理才好,人挪活嘛。当问及教育行业是最容易让人复制的行业,别的人都在防着员工离开,你为什么刚好相反,难道不怕他们再复制新东方吗?对此俞敏洪显得很自信,他说新东方的企业文化是拿不走的。他称手下的许多员工都很优秀,都可以再办一个好的学校,但他们为什么不走,这就是企业文化,新东方这种弘扬个人奋斗、为同事为他人作贡献的精神,新东方的团队及个人魅力以及管理结构至上自由思想发挥的这种东西,还是非常吸引人的。

谈到读书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俞敏洪再次显示了他的坦率,他说:新东方就是我从一个人干起来的,所以新东方的企业文化就是我个人文化,这很简单,个人文化怎么形成的,肯定会与读书有关,这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一个企业文化的氛围跟第一把手有关,你个人想把企业办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比如我可以一天之内解聘许多人,把关系搞得很紧张,让许多人恨你,但这与你个人的个性和领悟有关,相反,我现在拥有的知识不容许我这么做,就是把我绑了也不可能。

新选择才有新起点

2001年时,俞敏洪发现自己在新东方的权力过大了,大家很容易会跟风,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这是由于他个人在新东方的历史地位所致,所以他认为必须要进行组织制度上的重造,而重造就要涉及到某些人的调整,以及调整是否愉快的问题。

在接近2001年底的一次新东方董事会上,从王强、徐小平到俞敏洪,昔日创业的"三驾马车"全都提出要离开新东方,会场上有人泣不成声。回忆起这段经历,俞敏洪说:"尽管大家在当时闹出了一些问题,但从现在看,实际上那时大家谁都舍不得离开新东方。现在大家也仍旧没有离开新东方,王强虽然不再做CEO了,但依然是新东方的董事,徐小平现在还在新东方做留学咨询方面的事,下一次新东方董事选举,再次被重新选入董事会的可能性很大。新东方的这几位创业元老都没有在新东方之外自己另办公司。我们之间还经常保持着联系。"

俞敏洪的母亲曾被视作新东方实施家族管理的典型代表之一,俞母曾经为了新东方的事,大闹过新东方的办公室,"其实我母亲从来也没有新东方管理上的决策权,你想以她的程度,想决策也参与不了。现在我母亲已经完全从新东方的事务中分离出来了。我妻子早就不参与新东方的事务了,现在在加拿大,今年家里新添了个儿子,我近一时期常在加拿大就是为了照顾他们母子。还有,我的大女儿现在已经7岁了。"

没有了若隐若现的家族管理阴影,没有了创业元老的分封割据,由胡敏带领下的新东方管理团队,已经运作了一段时日,在俞敏洪心中,胡敏做得很不错。这证明董事会选择胡敏出任新东方总裁这一职务的决定完全正确。自成为俞敏洪的继任者后,新东方正在扭转"只是一家出国英语培训学校"的形象,逐步发展成为涉及英语基础学习、IT培训、网络、出版、基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教育集团。

据俞敏洪介绍,当时之所以选择胡敏出任新东方总裁,是由多重因素促成的。俞敏洪这个人比较平易近人,过分宽容、有些软弱,不能坚持原则性问题;王强可以坚持原则性问题,但只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只喜欢搞研究,不喜欢处理人事关系,处理问题时的操作性较差;而胡敏不一样,既有原则性,又有操作性,与新东方的一些人也没有老朋友之类的感情纠缠。

最重要的是胡敏在新东方是从最基层的老师,一步步靠工作成绩走到今天的,他完全能够继承新东方已经形成的精神,并且能够将这种新东方精神灌输下去,操作下去。

俞敏洪认为比较理想的企业治理结构是,董事会与管理层有50%以上的成员是不重合的,新东方现在有5名董事,目前只有2位现在还进行着管理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董事会与管理层的统一,又保证了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执行。新东方管理层的此次交接最终得以完成,还将成为新东方的历史遗产,会使新东方以后在面临这种管理层交接时,在面临权力、利益进行交接时,不会再出现混乱的情况,不会像很多中国企业那样,走上因高层出现动荡而导致企业崩溃的传统老路。

在由胡敏他们接手具体的管理、工作事务后,俞敏洪就从这些具体事务中摆脱了,这就对企业将来的发展有了考虑的时间,对新东方的将来有了相对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完善新东方精神,让新东方不要成为一个商业机构,而是要以教育为先。谈起新东方的远景,俞敏洪眼中光华炯炯,语气里自信十足。

用俞敏洪的话说就是现在的新东方是一个结构极其完美的新东西,每个人心态极其正常。新东方现在已经吸纳中国国内的私募融资,新东方出让一部分股权,为新东方赢得几个亿的资金。新东方由于这样一个运作,由一千万的小公司,立马变成几个亿大公司。现在新东方发展比较迅速,现在新东方主要分成几块:

新东方教育集团,在总公司下面设立强大的机构,包括人力资源,这样的话新东方整个结构开始由教育集团出面,到全国各个大城市去设立分校,尽管学校本身不能股份化,但是公司办学校这是国家允许的,新东方一年办了十家分校。新东方每一个分校可以把那个地方外语市场拉过来70%、80%。老外和中国人同时在新东方上课,新东方从小学开始一直发展到成人的全部英语培训。

远程教育,新东方远程教育,英语网上教学,年收入几千万人民币,新东方软件产品,每年大概能赚一、两千万。新东方开展第二个项目,就是设立新东方基础教育系统,在北京前几年就开始谈办中小学,北京的土地太难征了,俞敏洪决定到外地去,最后发现扬州地区的领导尤其的好,所以新东方决定在扬州开设中小学,因为苏南地区私立学校很多,苏北地区私立学校很少,所以决定投资扬州。俞敏洪的目标很简单,是培养平民阶层的优化份子,学费一年只有一万五千人民币,完全是赔本赚吆喝,但俞敏洪相信五年以后这个学校不是一般学校了。

紧接着是数字教育改革,新东方会出大量教学产品,同时俞敏洪准备资本市场拉入新东方教育模式,然后建校园宿舍,增加集团子公司净资产,各个学校所获得的房产以及后勤上的收入计入公司利润中间,进入资本市场价值。新东方已经具备一整套完备的东西,这就是现在的新东方。现在新东方最基层的员工已经都变成新东方股东了,新东方已经是一个集体股权化的结构,又引进资本结构。在股权被不断稀释的同时,假如新东方上市的时候,他作为教育的产业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他所做的就是一心一意的为新东方服务好。

上世纪80年代时,俞敏洪曾在7年时间里,写下了几百首爱情诗、人生感悟诗,后来俞敏洪一把火把这些诗全烧了。俞敏洪对焚诗的解释是,这些诗对办新东方没有任何用处。

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后,在经历了成功的快意后,在经历了亲情、友情和利益的激荡后,现在的俞敏洪亦儒亦商,既有人文关怀,又显示着坦荡的商业气息。

据说,在美国、加拿大的任何一所著名高校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70%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身为"新东方"校长的俞敏洪,经常到北美考察访问,每次当他到附近的中餐馆就餐时,刚一落座,就会有几十个人站起来,同时称呼他"俞校长"。

据说,在"新东方"附近卖烧饼、茶叶蛋的,一个暑假就能成为万元户。

据说,在"新东方"周围的大学里,一年四季都会有很多外地大学生想尽各种办法占领学生宿舍的空闲床铺,"新东方"一带的小旅馆,生意也是出奇地好,住满来自天南地北的求学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离"新东方"更近一些。

据说,在"新东方"任教的老师,许多是来自国外名校的"洋博士",还有许多是国内高校外语系的领导、骨干。他们在"新东方"的年薪从10万元到20万元不等,是京城第一批通过教书富起来的人……

新东方带给学员的不仅仅是英语成绩和出国机会,更重要的是新东方"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校训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象征。

几乎没有人否认,新东方已经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而俞敏洪则被社会称为"留学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