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28360000000030

第30章 关于阴阳与针灸(3)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其邪气侵人人体或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人就会发生胁痛而不得呼吸,咳嗽出汗等症。那么应该怎样治疗呢?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指出: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被邪气侵入人体或被侵袭了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就会使人胁痛而不得呼吸,咳嗽汗出。怎样治疗呢?可以针灸治疗。针灸可以取其足小趾次趾爪甲上与肉交界处的窍阴穴,各刺一次,不得呼吸的症状就可以立即痊愈,汗出就可以立即止住。需要注意的是:有咳嗽症状时,需要保持衣服、饮食的温暖,一天就可以痊愈。针灸的原则是:左病针灸右,右病针灸左,这样病就可以立愈;如果不愈,可以再按照上述针灸的方法进行针灸治疗。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其原文为: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五、咽痛不能进食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其邪气侵入人体,或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就会发生咽痛,不能进食,不仅如此,而且还会使人常常无缘无故地发怒。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指出:这种疾病,可以针灸进行治疗。取其足下中央涌泉穴,各针灸三次,左右共六次,病可立即痊愈。针灸的原则是:左病针灸右,右病针灸左。凡是嗌肿胀痛,不能咽下,有时不能吐出唾液的,针灸则应取缪法,取足少阴在然骨前的然谷穴,针灸出血就可立即痊愈。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其原文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腰痛牵引到少腹部和季胁之下,并且不能仰身呼吸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其邪气侵入人体,或侵入足太阴脾的络脉,就会使人腰痛,并牵引到少腹部和季胁之下,还会使人不能仰身呼吸。那么应该怎样治疗呢?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指出: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被邪气侵入,或被邪气侵入足太阴脾经的络脉,就会发生腰痛,并牵引到少腹部和季胁之下,使人不能仰身呼吸。可针灸治疗,取其腰尻部骨缝中挟脊两膀肌肉上的下髂穴;应该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来决定针灸的次数,起针后立即痊愈。针灸的原则是:左病针灸右,右病针灸左。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其原文为: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胗,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七、环跳穴长期疼痛,股部不能抬举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指出: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被邪气侵入人体,或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就会使人环跳穴处长期疼痛,股部不能抬举。怎样治疗呢?可以针灸治疗,用毫针针灸髀枢中环跳穴;如果是寒邪造成的,留针的时间要长些;要根据月亮圆缺变化来决定针灸的次数,针灸后,疾病可立即痊愈。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其原文为: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八、邪气侵入“五脏”之间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邪气侵入人体,或侵入“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就会使人发生疾病,其反映表现或症状是人体的络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那么应该怎样治疗呢?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指出: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邪气侵入“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就会发生疾病,其反应或症状:为络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怎样治疗呢?首先应视其病脉的所在部位,在手足爪甲上的井穴进行针灸;视其淤血的络脉,针灸出血,隔一天针灸一次;如果针灸一次不愈时,针灸五次,病就可以痊愈。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其原文为: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关于逆治与从治

一、针灸治疗有逆治、从治的不同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针灸治疗有逆治、从治不同的问题。

黄帝问:疾病有标病和本病的不同,其针灸的方法有逆治和从治的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从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可做这样的理解:针灸或针灸之道,首先必须辨明患者的疾病是属阴还是属阳;何病在前,何病在后,应该相互照应;并且要根据病情的变化,或者采取逆治,或者采取从治,恰到好处地进行治疗;或者是先治标,或者是先治本;二者可根据病情进行选择。所以说有标病的,就从标治疗;有本病的,就从本进行治疗。

这里说的所谓“相互照应”,《类经》十卷第四注做了这样的解释,指出:“取其前后应,取其后则前应。”

从疗效上来说,有的是治本而愈的,有的是治标而愈的;有的是逆治而愈的,有的是从治而愈的;但是,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其疗效都是一样的,效果明显。

所以说针灸医生知道了逆治与从治的原则,掌握其正确的治疗方法,就能够正确治病。因为知道或懂得了标本之间的缓急轻重,就能够随机应变,也就会使其治疗准确无误;如果医生不知道或者不懂得标本,那么必然会是:妄行乱施,或曰妄行乱医。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日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治疗各种疾病,也与处理社会生活中许多事物一样,皆有一定的原则性,或皆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治疗各种疾病,不仅有逆治、从治的不同原则,还有治标、治本的原则。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指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疾病,繁多复杂,各种各样,其中当然亦包括气血逆乱在内。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气血逆乱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情形是先患病而后气血逆乱的;一种情形是先气血逆乱而后患病的。对这两种不同情形的气血逆乱,应该怎样治疗呢?其治疗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就有“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标”。其意思就是说:先患病而后气血逆的,当先治其病;先气血逆乱而后病的,当先治其气血。

因寒邪致病的,亦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先因寒邪致病,而后发生其他病的;一种是先患病,而后发生寒症的。那么这两种不同情形应该怎样治疗呢?其治疗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就有“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其意思是说,先患热病,而后发生其他的病,当治其先病之热;而先患热病,而后生中满的,先治其中满之标。那么,何谓先热而后生中满治其标呢?对此,《卷经》十卷第五注作了这样的解释:“诸病皆先治本,而将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脏俯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脏腑皆失其所瘭,故先治此病,亦所以治本也。”

泄泻之病,亦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先泄泻而后发生其他病的;一种是先患病而后发生泄泻的。那么,泄泻这两种不同情形的疾病如何治疗呢?其治疗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就有“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标,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意思是说:先患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当治其先之病;先发生泄泻而后发生其他病的,当先治其泄泻,必须先调治好泄泻,然后才能治疗其他疾病。

患中满症,其病亦有两种不同的情形,怎样治疗呢?其治疗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就有“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意思是说:先患病而后发中满的,当先治其中满之标;先患中满症而后发生心烦疾病的,则先治其中满的本病。

新感之邪或者是固有之邪而致病的,亦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凡是出现大小便不利的,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当先治大小便不利之标;一种是凡是大小便通利的,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先治其本病。

实症、虚症,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如果疾病的发生是属于邪气有余的实症,则邪气为本,其他症候为标,当先治其本病之邪,然后再调治其他症候。如果疾病的发生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症,则正气为标,邪气为本,当先治其正气不足之标,然后再治其病邪之本。

医生必须谨慎地观察其病情的轻重缓急,细心地进行调治;病轻的,可以标本兼治;病重的,或治标或治本,应单独进行。

若是先大小便不利而后发生其他疾病的,其治疗的原则为:必须先治其大小便不利。

总之,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标本病传篇第六十五”。其原文为: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标,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标,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固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关于针灸的穴位

针灸穴位,又称“俞(输)穴”、“孔穴”、“穴道”,《内经》有“节”、“会”、“气穴”等名。

所谓“气穴”,就是指“俞穴”,或称“孔穴”,或中医学称的“穴位”,乃经气输注之处,故名“气穴”。对此,古代学者吴昆作了这样的解释:“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故日气穴。”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所谓“俞”指有输注的意思;而所谓“穴”指有空隙的意思,为经络、藏府气血输注处。

其中,已归属于经脉通路上的称为“经穴”,十四经共有三百六十多穴,未列入十四经的一律称之为“经外奇穴”;没有固定位置,随病变部位或压痛点而定的,称之为“阿是”。

总而言之,选择一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推拿可治疗疾病;通过诊察穴位部压痛异常情况可协助诊断疾病。

有一次,黄帝和岐伯就谈到了针灸穴位的问题。

黄帝问岐伯:听说人体有气穴三百六十五个,并且其特征非常突出明显。恰巧又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相符合,但不知道其具体所在,所以想听你讲讲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