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28360000000025

第25章 厥病(2)

然而,这里仅就中医来说,首先离不开摸脉。而所谓摸脉,就是摸动脉的搏动。所以,这里需要首先从脉搏说起。

一、脉搏

所谓脉搏,就是指动脉的搏动。那么,人的脉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体内“五脏”中的心脏,其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就会使其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传递,因此就形成了脉搏。人们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在手腕桡侧扪到的脉搏。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所谓摸脉,亦可用各种各样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测量。正常人或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与“五脏”心脏或俗称的心跳频率是一致的。例如: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其每分钟跳动的频率,平均为70次~75次;但儿童不一样,跳动得较快。人的脉搏,是反映血液循环系统和机体的功能状态,所以,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按脉或摸脉,为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脉有阴阳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人的脉有阴阳。用古人的用语来说,就是叫做人的“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其意思说,人的脉有阴阳之分,了解了什么是阳脉,就知道了什么是阴脉;了解了什么是阴脉,也就知道了什么是阳脉。

阳脉有五种,分别表现“五脏”的特征,五时之中各有五种阳,五五共二十五种。

然而,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天只有四时——春、夏、秋、冬;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天有“五时”?

这里说天有“五时”,其具体的就是指春、夏、长夏(指农历六月)、秋、冬而言。这“五时”,则与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是相应的:“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

从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们应该具有这样正确的认识:所谓阴,就是指没有胃气的真脏脉。对于这种脉,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就是见到此脉,极为不好。见到此脉,即为“五脏”败坏之象。“五脏”败坏,对人来说,必致死亡。

所谓阳,是指脉的胃气。能辨别脉中胃气的情况,就可知道病变的所在;能够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推算出人死亡的日期。

人体三阴经脉的虚实,要诊察手腕部的寸口脉,二者相互补充,作用是统一的。

辨别阳脉,就可以知道疾病的衰旺之时;而辨别阴脉,就可以测知疾病的生死之期。

总而言之,谨慎熟练地辨别阴脉阳脉,是诊脉的关键。可以说:凡是高明的中医,搭脉之后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而不必同别人商量了。

所谓阴阳,在脉诊方面,则还有另外的意义:脉去的为阴,脉来的为阳;脉静的为阴,脉动的为阳;脉迟的为阴,脉数的为阳。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来自《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其原文为: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三、真脏之脉

何谓“真脏脉”?这需要从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说起。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其“五脏”之脉若无胃气(一般泛称脾胃之气为胃气),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若无“胃气”称之为“真脏脉”;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形,极为不好,说明“五脏”败坏,真气将绝,故必死。

用古人的话来说,“凡持真脏之脉者”,会使人“五脏”中的“肝至悬绝”,或曰无肝气,一般说来,只能维持生命十八天,就会死亡。并且可以此类推:如果是心脏孤悬将绝,九日当死。如果是肺脉孤悬将绝,十二日当死。如果是肾脉孤悬将绝,七日当死。如果是脾脉孤悬将绝,四日当死。

上面说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其原文为:

凡持真脏之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四、诊脉大法

中医治病,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当然需要了解和懂得诊脉大法。

那么,诊脉的大法其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

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就是诊脉大法。

开始,先说说诊脉大法,六个方面的所谓“内”和“外”。

这里说的“内”,其具体的内容就是指:中医先生或中医大夫,给病患者治病,当然要知道病者内脏的情况。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这就是诊脉大法六个方面的所谓“内”的具体内容。

诊脉大法,所谓“外”,其具体内容就是指:中医先生或中医大夫,给病者治病,当然要知道病者其形体(或曰“身体”)外部经气的情况。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以从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这就是属于诊脉大法六个方面所谓“外”的具体内容。

这里要说的是:诊脉大法,其六个方面中有春、夏、秋、冬这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究竟都指的是些什么呢?

阴阳规律的变化是根本,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仅就春、夏、秋、冬来说,亦有阴阳之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既然人们是离不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人体的脉象亦是离不开春、夏、秋、冬,与其季节性的变化亦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说,人的脉象,其特征是:春天的脉应该浮在外,好像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像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像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像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

中医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也就是说,中医大夫诊脉时,必须要虚心静气,才能够保证诊断的正确。

其实,上面所说的诊脉大法,其内容来自《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其原文为: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五、摸清脉象判断疾病

中医治病,大夫应该做到一摸脉就会知道是什么脉,知道是什么脉就会知道是什么病。

心脉。心脉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呢?心脉的突出特征能够反映和表现出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心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大体上是: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

肺脉。肺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肺脉的特征能够反映出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肺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肝脉。肝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肝脉的特征能够反映出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肝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却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就会使人喘逆。如果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这是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胃脉。胃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胃脉的特征能够反映出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胃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胃脉坚而长,搏击于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而所谓“食痹”,指食后不能消化,闷痛气逆,必吐出乃止的一种疾病。《太素》卷十“五脏”脉诊注释云:“胃虚不清水谷,故食积胃中,为痹而痛。”

脾脉。脾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脾脉的特征能够反映出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脾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

肾脉。肾脉的特征是什么呢?肾脉的特征能够反映出什么病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肾脉的特征和能够反映出来是什么病,归纳概括说来,则大体上是:肾脉坚而长,搏击于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人的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其实,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其来自《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其原文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渴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奚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奚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竖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奚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更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六、不同病症有不同的反映

疾病有各种各样,亦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反映,一般说来,都是这样的。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说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列举了几个例子。

黄帝首先向岐伯提问说:诊脉,或曰切脉或曰摸脉,其心脉搏动的特征是: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其病的症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其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病症出现。

黄帝又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心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症。

其实,对所谓“心疝”这种疾病,《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心疝”里做了这样的解释,指出:“夫脏病必传于腑,今心不受邪,病传于腑,故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少腹当有形也。世之医者,以疝为寒湿之疾,不知心气之厥,亦能为疝。心疝者,当兼心气以治之。”

黄帝又问: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胃脉,其特征,如果是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会使人出现腹部胀满的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使人会出现泄泻病。

黄帝又问:那么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由于受风邪的侵袭,会变为寒热病;瘴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已,可成为癫痫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泄病;风邪客(侵袭)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黄帝向岐伯又提问:人们的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由于天有四时的偏胜,由于不正常的邪气而引起的病变,只要是善于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疗的原则,其病会痊愈的。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来自《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其原文为: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日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癫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孪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七、诊春、夏、秋、冬的胃气之脉便知有无疾病

胃气,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主要指人体内“六腑”之一的胃,其生理功能及其所化生的精气,实际上就是指人体内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一般说来,泛称脾胃之气为胃气,是后天的根本。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里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脉来和缓有神,称为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里亦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讨论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对诊春、夏、秋、冬胃气的脉,就能知道人有病没有病,并且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学的一套认识和解释。指出: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人体内都离不开“正气”,而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体内的胃,被称为水谷之海,乃人体内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应该有的常气或曰“正气”。人若没有了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严重的就会造成死亡。

这里有个问题,如果说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那么,健康人的“正气”指的是什么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正气”是与邪气相对而言,一般指人体的防御功能。中医学在发病方面重视人体“正气”的作用,如正气充足,则邪气不能侵犯。《素问·刺法论(遗篇)》亦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亦指正常的气候。《灵枢·刺节真邪》里云:“正气者,正风也。”

诊春天胃气之脉。就能知道无病还是有病

人人都会有胃气,人人都会有春天胃气的脉,正常的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凡是这种脉,反映或表现出是无病的。如果是脉为弦象不仅是很明显,而且又缺少柔和胃气,凡是属于这种情形,反映或表现出人的肝脏有病。凡是脉见纯弦而无柔和之象的脏脉主死。如果是虽有胃气,但却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凡是这种脉,反映或表现出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果是毛脉太甚,则属于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生疾病。如果是肝旺于春,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以养筋膜,故为肝藏筋膜之气。

诊夏天胃气之脉。就能知道人是有病或者是无病

人人都会有夏天胃气的脉,正常的应该是钩而柔和的微钩脉;凡是这种脉,反映或表现出是无病的。不论是谁,如果不仅是钩象很明显,而且又缺少柔和之胃气;凡是属于这种情形,反映或表现出人的心脏有病。凡是脉见纯钩而无柔和之象的,脏脉主死。如果是虽有胃气,但却兼见沉象石脉,是夏见冬脉;凡是这种脉,反映或表现出到了冬天人就要生病。如果是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现时就会发生疾病。如果是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而心之所藏则是血脉之气。

然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天有四时——春、夏、秋、冬,而古时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根据需要称之“五季”。为什么多了哪一季呢?多的是夏天里的“长夏”这一季。其实所谓长夏,就是指夏季的农历六月。所以说:人人皆有长夏胃气的脉,并且正常的情形应该为微软弱的脉。凡是这种脉,反映或表现出人是无病的。如果不仅是其脉弱无力,而且又缺少柔和之胃气,凡是属于这种情形,反映或表现出人的脾脏有病。如果是见胃气的代脉,主死。如果是软弱脉中兼见沉石,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现象,故到了冬天人就会发生疾病。如果是其脉弱太甚,现时就会发生疾病。如果是脾旺于长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

诊秋天胃气之脉,就能知道人是有病,或者是无病

胃气之脉,其反映或其表现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