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28360000000021

第21章 疟疾病、痹病、痿病、厥病及“五脏六腑”疾病传变(1)

阴阳与疟疾病

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所谓疟疾病,可作这样的解释:

自古始,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患疟疾病者,一般都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子叮咬而被传染上的。

人体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较少见)。

疟疾病其特征是比较突出的:凡是患疟疾病的人,当疟疾发作时,人会突然发生寒战,或俗称的“打冷战”;紧接着,人就会发生高热即俗称的“高烧”,约数小时后,汗出退热。

随着各种疟原虫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特有的周期性,人的反映或曰表现为:间日疟每两月发作一次;三日疟每三月发作一次;而恶性发作,则往往不规则;不仅如此,恶性发作还会引起凶险的脑型疟等。

如果较长期多次发作后,就会使人出现贫血和“五脏”中的脾肿大。

疟疾的治疗,可用氯喹啉、奎宁、阿的平、伯氨喹咻、磺胺药和中药等。

预防措施,可采取灭蚊、防蚊、根治传染源;预防性的服药如乙胺嘧啶等。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对疾病中的疟疾病,可做这样的解释:疟疾这种疾病,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寒热往来,其发作有定型定期。其发热自汗的,名曰为“风疟”;其热烦渴的,名曰为“暑疟”;其胸闷泛恶、身重肢酸的,名曰为“湿疟”;先寒后热、寒重热轻的,名曰为“寒疟”;先热后寒、热重寒轻的,名曰为“温疟”;只热不寒的,名曰为“瘅疟”;只寒不热的,名曰为“牝疟”;眩晕、呕逆、痰盛昏迷的,名曰为“痰疟”;感受山风瘴气发作的,名曰为“瘴疟”;疟久体虚的,名曰为“虚疟”;久疟胁腹有瘢块者,名曰为“疟母”;其两月一发作的,名曰为“间日疟”;三月一发作的,名曰为“三日疟”,又别称之为“三阴疟”。

一、疟疾病及其反映与表现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疟疾病患者,一般说来,疟疾病在开始发作的时候其反映或表现为,先起于毫毛,使汗毛直立,然后伸展四肢,哈欠乃作,恶寒战栗,两颔鼓动,腰和脊背等处俱痛,一直到寒冷过去,使人全身内外发热,头痛似破裂,口渴欲饮冷水。

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夫痃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领,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二、疟疾病的基本情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疟疾病的基本情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疟疾病,有的是隔一天发作一次,这是怎么回事呢?简要说来,就是因为邪气居留之处较深,向内迫及阴分,阳气独发于外,阴邪留于内,阴与阳争不能即出,所以隔一日发作一次。

但是,疟疾病发作时间,有的是逐日推迟,有的是逐日提前,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原因就是因为邪气从风府侵人人体,循着脊骨逐日向下,人体的卫气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发作的时间就一天比一天晚;属于这种情况,则多是邪气先侵犯于脊内,转注于伏膂之脉,邪气循伏膂之脉上行,至九日上出于两盆缺盆的中间,所以由于邪气逐日升高,因此发作的时间亦就一天比一天早。

至于隔日发作一次的,则是由于邪气迫于近“五脏”,横于募原,它所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因此亦就不能与卫气同时外出,所以就隔一天发作一次。

这里说的“募原”,需要说明一下:唐代医学家王冰注释云:“谓隔募之原系”。《素问识》里作了这样的解释:“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犹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

总之,以上所说的疟疾病的基本情形,其内容及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其原文为: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三、寒疟、温疟与瘴疟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有一次就谈到了寒疟、温疟、瘴疟。

黄帝问:疟疾病,发作时是先寒,打冷战而后发热的,这是什么原因、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不论是谁,凡是夏季感受了严重的暑热,就会汗出过多,使人腠理开泄,这时候如果遇到微寒外迫或被外寒侵袭,就会使其邪气藏在腠理皮肤之内;一到秋天,如果又被风邪所伤,疟疾因此就会形成。因为寒邪属阴,而风邪属阳,因先伤于寒邪,而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这种疟疾发作有一定的时间,凡是属于这种情形的,叫寒疟。

黄帝又问:先热而后寒的疟疾病,是什么原因、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凡是先热而后寒的,是因为先伤于风或先被风邪所伤,而后伤于寒邪,或被寒邪所侵袭,就会使人先热而后寒;凡是属于这种情形的疟疾病,亦是按一定时间发作的,叫温疟。但是,疟疾病中亦有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人体内,其阴气较重,其阳气独发于外,因为热盛伤气,内扰神明,故会使人少气烦闷,会使人内外俱热,因此会手足发热,使人欲吐。凡是属于这种情形的疟疾病,叫瘅疟。

总之,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其原文为: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小寒迫之,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各日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瘴疟。

四、疟疾中的邪气藏于何处

有一次,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黄帝问:疟疾中的温疟和寒疟,其邪气会留滞或藏于什么地方呢?或者说藏于何脏?岐伯说:疾病中的疟疾病,其中的温疟,是因为冬天感受了风寒的邪气,其邪气藏于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阳气发生时,因其邪气潜藏比较深,使邪气不能随阴气自行排出;到了夏天又因为感受了暑热之邪气,就会热气上重,使人脑髓消烁,精神疲倦;人体热气外迫而使人的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者说因为人劳累过度,使其邪气与汗同时向外排泄。这种疾病,其病邪原是藏之于肾,留滞于或藏于骨髓,故其邪气先从内而出之外。这种病,其特征多是阴虚而阳盛,而阳盛则就会使人发热,热极而衰则邪气复人阴分,复入阴分则阴盛而阳虚,阴虚就会使人发冷。因为这种病其特征是先热而后寒,所以其病名叫做温疟。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其原文为: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言,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湿疟。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日瘴疟。帝曰:善。

阴阳与痹病

一、何为痹病

所谓“痹”,是一种病名,即“痹症”。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所谓痹病或曰“痹症”,归纳概括说来,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 (1)因风、寒、湿这三种邪气的侵袭而致病。其风邪致病偏重者,名曰为“行痹”,其反映或症状,会使人体酸痛,其特征是痛而流走无定处。(2)属于受寒邪而致病的,其寒邪偏重者,名曰为“痛痹”,其反映或症状,会使人关节疼痛,得热则舒适,得寒会转剧或使病情转重。(3)因受湿邪的侵袭而致病的,名曰为“着痹”,其反映或症状,会使人关节红肿热痛,并使人发热怕冷、汗出、口渴等。